(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1191)
中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級偏低、抗能力較弱,導致其在融資方面較難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世界各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行作法,是重塑銀企關系、強化信用觀念、化解金融風險和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重要手段。但也正由于中小企業本身的特性使得為其提供融資信用擔保的風險性變得更大。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風險控制。
(一)企業普遍反映擔保難。為了降低風險,多數擔保機構把擔保貸款的期限定在6個月以內,最長不超過一年,基本上只為流動資金貸款提供擔保,固定資金貸款擔保很難得到。擔保機構為了減少代償可能采取的一些措施無形中給中小企業設置了障礙,中小企業普遍反映擔保難。
(二)資金規模過小,對中小企業融資幫助有限。大部分擔保機構資本金規模偏小,未能充分發揮效用。地方財政擔保基金大部分是一次性的,而且政府對擔保資金的追加沒有制度化。另外,我國金融機構對信用擔保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不夠,許多地方政府按縣區設立擔保基金,由于基金規模小,有些基金只有幾百萬,很難得到銀行的信任,也無法吸引銀行資金入股。
(三)信用擔保機構承擔了過大的風險。相當一部分協作銀行出于自身利益和貸款安全性的考慮,要求信用擔保機構對其所發放的貸款提供全額擔保,這有違于“平等互利、風險共擔”的合作原則,合作雙方普遍存在著不對等現象。
(四)貸款擔保機構分布數量有限,難以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需求。
(五)擔保基金補充機制存在隱患。按理擔保業務量越大風險越小,但因缺少擔保基金追加補償機制,信保中心在開展業務時卻是越擔保越擔心。擔保機構的業務對象是風險相對集中的中小企業,按規定信保中心每年可以有5%的合理風險損失,但由于擔保收入只能按其擔保金額的2%收取,擔保基金的補充也就無從談起。此外,我國擔保機構的擔保資金來源只有地方財政,但政府對擔保資金的追加沒有形成制度化,不能保證按時、按量到位。
(一)來自融資企業內部風險。目前,相當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著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貸款被擠占挪用、信用缺失等現象。而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缺乏足夠準確的信息作為評價和判斷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的基礎材料,這無疑增加了擔保貸款的風險。
(二)來自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和高度專業化經營管理水平,擔保機構運作風險加大。一是部分擔保機構經營不規范,有些擔保機構虛假注資,注冊之后轉移資本;有些擔保機構偏離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主業,熱衷于大項目和高盈利、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有的擔保機構高比例收取保證金,以各種名義收取費用。這些問題加大了擔保機構的經營風險。二是部分擔保機構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對每筆擔保業務的風險控制、單個企業的最高擔保限額、擔保的放大倍數、代償率等沒有進行明確規定,極易出現無序操作現象。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擔保業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行業,其業務人員不僅需要金融、財務、擔保等方面的知識,還要高度熟悉企業每個生產經營環節。專業素質的缺乏使業務人員對擔保對象判斷不準,對擔保條件把握不嚴,人為為信用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可能;還有少數從業人員在擔保過程中違規操作,使擔保機構蒙受損失。人才的匱乏,給擔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三)來自協作銀行的風險。協作銀行的貸款對象選擇是否正確,貸款操作是否規范,也直接影響著信用擔保資金的安全。由于目前銀保合作中擔保機構承擔100%的風險,導致銀行不認真履行貸款調查、審查職責,甚至為了擴大業務規模故意放松貸款條件,使本來不應獲得貸款支持的中小企業進入信貸序列,從而給擔保機構留下了巨大的風險隱患。
(一)制定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有關法律和法規。就我國擔保行業法律建設而言,首先應該進一步完善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尤其要明確融資性擔保關系中的政府、擔保機構、銀行和企業的權利義務界限,對各方當事人活動范圍進行劃定;進一步細化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業務程序和風險管理規定,比如擔保機構市場退出和對擔保機構的現場檢查、非現場監管的工作程序等的細化規定,尤其是對信息披露和地方監管部門監管細化規定,應全國統一監管口徑;同時對違法行為要設定相應的罰則,方便地方監管機構監管。其次,要積極推動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立法向更高層級邁進,盡快推出國家更高權力機關或政府機關專門制定效力級別更高的監管法律法規。最后,可借鑒日本經驗,對擔保行業的相應主體進行專門立法,比如對再擔保機構、擔保行業協會等進行立法,規范相關主體行為。
(二)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分類管理。在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主要有三種基本形式:政策性擔保、商業性擔保和互助性擔保。不同擔保機構的設立宗旨、資金來源、運作目的、運作方式不同,管理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政策性擔保機構主要是以政府出資為主組建的擔保機構,是非營利性的,其服務對象主要是那些因沒有足夠抵押品而不能通過正常融資渠道獲得貸款的中小企業。商業性擔保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專業擔保機構,其業務范圍寬泛,為中小企業擔保只是其中一類業務。互助擔保機構則是以會員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亦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應根據政策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的區別對擔保機構實行分類管理。
(三)建立動態的風險監控機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要健康運營,就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將風險監控貫穿于融資貸款整個過程。包括:第一,事前調查。擔保機構和協作銀行要嚴格按照擔保標準審查中小企業的資信情況,工作人員各自進行獨立審查,從專業角度出發嚴格審查融資企業的貸款申請、資信狀況、經營狀況、償債能力和反擔保措施等,進而做出是否給予提供信用擔保的建議,保證信用擔保的安全性。第二,事中監督。擔保機構要監督中小企業合理有效使用貸款,發現違規使用貸款,濫用貸款,要及早進行干預,令其立即糾正,否則,應建議銀行停止發放未支付的貸款。為了把監督落到實處,擔保機構應經常深入貸款企業,檢查其貸款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防事態的蔓延,盡可能降低擔保風險。第三,事后控制。一旦擔保風險發生,擔保機構自身資產損失是必然的。正常的損失是擔保機構應當承擔的,但擔保機構同時享有向被擔保企業追償債務的權利。對中小企業靠欺騙獲得信用擔保給擔保機構造成的非正常損失,則應通過法律向企業追償損失。
(四)建立和完善守信獎懲機制。首先,政府應當將信用評級結果作為企業融資的基本條件,迫使中小企業要考慮企業的長遠利益。此外,政府部門還要利用多種手段,引導更多的市場主體利用評級結果。其次,實施警示教育。對輕度違規企業及時給予提醒,這樣既做到警鐘長鳴,又能避免對企業造成過分傷害。再次,建立終生禁入制度。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對嚴重違紀違規、失信的企業,不僅要吊銷營業執照,而且要使其無法再注冊企業。最后,建立點名批評制度,加重懲罰力度。企業與個人一旦有了不良信用記錄,就應列入名單,公開譴責。嚴重失信企業與個人采用民事賠償手段,加大經濟損失賠償力度。只有當失信成本遠遠大于失信收益時,市場主體天生具有的 “趨利避害”本能才會起作用,企業才不敢輕易失信。
(五)加強信用擔保專業人才建設。信用擔保是一項高風險的行業,需要具備精通金融、財會、審計等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因此,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引進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并補充到擔保機構中去;擔保機構應該增加對現有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重視從業人員道德素質的提高,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有關部門、大專院校、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等應積極開展合作,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培訓工作,實施靈活高效的育人、選人、用人機制,為發展擔保業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時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高水平專家組成的擔保機構顧問隊伍,通過發揮專家隊伍在項目評估、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優勢,為擔保業提供及時有效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