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 重慶 401120)
新會計準則下,國內研究發現:企業對研發支出的會計處理傾向于盈余管理動機,而不是真正為了提高了企業業績的增長。
宗文龍等以2007、2008年滬深兩市將研發支出資本化的企業為樣本,基于會計選擇理論對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動因進行了回歸分析檢驗,研究發現,企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行為主要受到債務契約的影響,財務杠桿越高,企業的資本化強度越高;政治成本因素主要表現為對盈利水平的考慮,而企業規模的影響較弱。此外,企業存在利用資本化政策實現扭虧的行為,但是僅有微弱的證據表明盈利下降的企業出于平滑利潤的目的提高資本化強度。
李葉喬、陳彬(2010)研究了 2007年和2008年兩年中披露了研究開發信息的所有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對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決定是否受到盈余管理動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公司為了達到盈余平滑的目的而傾向于對研發支出資本化,但是公司通過研發支出資本化沒有降低債務契約違約風險。
李世新、張燕(2011)分析了盈余管理對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在不考慮盈余管理程度的情況下,市場無法對研發支出資本化定價;在區分盈余管理程度后,低盈余管理程度公司的研發支出資本化具有正的定價,高盈余管理程度公司的研發支出資本化具有負的定價。
王艷、馮延超、梁萊歆(2011)認為高科技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比例受到債務契約和資本市場動機的影響,企業的財務杠桿越高,越傾向于把R&D支出進行資本化處理;在經營狀況不好時,企業為保持上市資格、扭虧為盈而趨于把R&D支出進行資本化處理。薪酬契約和收益平滑尚不能很好地解釋R&D支出資本的選擇動機。
雖然大多數研究對研發投入產出沒有一致的結論,但是研發投入產出研究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
Douglas J.Cumming和Jeffrey G.Macintosh(2000)對加拿大生物技術產業的費用分配多數相對重要的因素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專利權保護和策略關聯性促進了研發支出費用的增加;當公司從事技術研發時,早期公司在研發投入上較多;高比率債權轉股權的公司在研發投入上較少;需求拉動和競爭變量是無關緊要的因素。
Guenter Lang(2009)研究了德國國內研發支出、知識存量和產品動態的長期相關性。采用德國制造業時間序列數據估計知識存量的成本變量。這個估計表明知識存量的研發支出50%效果出現在4年里,并且分析了研發支出回報率下降的原因。
張瑞(2010)對 2009年全國范圍內研發投入和研發支出的具體關系作了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投入對R&D產出的貢獻最大,其次是高校R&D投入,科研機構的R&D投入并沒有產生較大的產出效應。
公司特征是研發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內外對其研究不少。
Julio Pindado,Valdoceu de Queiroz和 Chabela de la Torre(2010)研究了公司特征是怎樣影響研發支出費用的市場估價。在資本市場套利的條件下,派生了一個估價模型,研究發現:一些公司特征(如規模、公司成長性、市場份額)影響了公司價值和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然而其他的特征(如自由現金流、外部財務的獨立性、勞動力密集度、資本密集度)對公司價值和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沒有影響。
Sumit K.Majumdar(2011)對 1999年到2006年印度數千家公司進行了研究,檢驗了公司規模對研發費用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除了承擔研發活動公司研發費用的平均值比較高以外,其他公司研發費用的平均值較低;公司規模越大,研發費用越多。在非線性評估里,平方項沒有找到一個公司規模的臨界值,這個臨界值的公司規模對研發費用沒有影響。只有當研發費用公司進一步發展時,公司規模對研發費用有輕微影響。在一個非線性的框架里,公司規模的效應不存在。
龐麗、李顯君、皮新玲(2009)歸納和分析了可能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R&D支出產生影響的6種內部因素,基于2003—2005年我國66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統計數據,驗證了企業規模、盈利能力、出口導向度、成長性、創新績效及資本結構對汽車企業R&D支出的實際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汽車企業的規模、創新績效與企業R&D支出正相關;而汽車企業的成長潛力則與企業R&D支出負相關。
獨立董事對研發費用的投入有重要影響。國內外的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操縱了研發支出。Beatriz Garcia Osma(2008)對大量的英國公司進行研究,檢測獨立董事在限制短期研發支出削弱上是否有效。研究結果表明:獨立董事更多地操縱了研發支出費用。田元飛,孟志華、梁萊歆(2009)研究了可能影響研發支出的公司內部治理因素,并對其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信息披露透明度、獨立董事比重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對研發支出均具有較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