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富
輪狀病毒腸炎又稱秋季腹瀉,在秋季尤為突出,多發生于6~24個月的嬰幼兒,常經糞-口及呼吸道傳播,輪狀病毒感染時除典型的嘔吐、腹瀉胃腸道癥狀外,常可侵犯多個臟器,出現腸道外損傷[1]。既往臨床上對于該病以抗感染補液調節胃腸功能等治療為主,容易忽視其他系統的損害,以至于病情加重,病程延長。為觀察輪狀病毒腸炎時對心肌及肝臟的影響,本院兒科對160例腹瀉患兒檢測輪狀病毒抗原,同時進行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檢測,進行對照分析,評估其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09/2011-05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收治住院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13.75±6.72)個月;輕度脫水56例,中度24例;大便常規陰性,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為陽性。同時設對照組80例,為同期因腹瀉住院,輪狀病毒陰性及大便培養陰性的患兒,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15.32±6.92)個月;輕度脫水58例,中度22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脫水程度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2]。心肌損害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5U/L、肝臟損害以谷丙轉氨酶(ALT)>40U/L為主要判定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2)年齡2個月至3歲;(3)大便常規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無膿細胞和紅細胞。
1.4 排除標準 (1)重度營養不良者,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全身性疾病者;(2)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者;(3)重度脫水,酸中毒,水、電解質紊亂者;(4)病程≤2d,或已接受相關治療者。
1.5 糞便采集及檢測方法 留取患兒新鮮糞標本(<1h),采用膠體金標法(深圳惠安)檢測糞輪狀病毒抗原。
1.6 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測定 兩組病例入院第2天早晨抽取空腹靜脈血2mL,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谷草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CK-MB、ALT 5項指標。異常者1周后復查心肌酶譜及肝功能。
1.7 治療方法 入院患兒均給予補液及調節胃腸道治療,對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停喂母乳,改服去乳糖奶粉,對心肌酶譜及肝功能異常者分別營養心肌及護肝治療。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測定結果比較 觀察組心肌酶及谷丙轉氨酶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測定結果比較(珚±s,n=80,U/L)

表1 兩組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測定結果比較(珚±s,n=80,U/L)
注:與對照組比較,at=3.25,6.71,4.34,5.89,7.21,P<0.01。
AST CK CK-MB LDH ALT觀察組 78.13±28.56a 216.14±41.60a 50.51±14.30a 329.00±130.45a 81.15±27.83組別a±102.87 40.12±23.97對照組 31.05±18.62 133.10±33.20 27.80±5.60 218.22
2.2 兩組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測定異常發生率結果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測定異常發生率結果比較[n(%),n=80]
表2結果表明,觀察組各項檢查指標升高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0.01)。
2.3 預后 治療1周后復查心肌酶譜及肝功能,觀察組有2例輕度異常,對照組均恢復正常。
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引起,病毒性腸炎主要病原體為輪轉病毒,其次為星狀病毒、杯狀病毒,此外還有腸道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3]。輪狀病毒是RAN病毒,分為7型,引起嬰幼兒腹瀉為A型輪狀病毒。輪狀病毒腸炎時,病毒侵犯小腸上皮,使上皮細胞水腫壞死脫落,導致腸道水分吸收及雙糖分解障礙引起腹瀉。此時胃腸屏障功能受損,輪狀病毒可突破胃腸道屏障進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癥,并且推測病毒血癥是輪狀病毒腸道外感染的重要機制之一[3]。周玲等[4]報道輪狀病毒腸炎病毒血癥的發生率達91%,結合國外輪狀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的研究,認為接近100%的輪狀病毒感染患兒在早期存在病毒血癥[5]。
近年來隨著檢測水平的提高,國內許多研究逐漸發現輪狀病毒感染后,除發熱、嘔吐、腹瀉的腸道感染癥狀外,常常并發腸道外損傷的表現,包括心臟、肝臟、中樞神經、呼吸、腎臟及血液等多系統損害,國內已有較多相關輪狀病毒感染致心臟、肝臟損害等胃腸外器官損害的報道,各地報道差異較大,其中心肌損害發生率約為19%~80%,肝損害發生率約為10%~50%[6]。本研究觀察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心肌酶譜及肝功能檢測值明顯增高對照組,心肌及肝臟受損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心肌及肝功能的損害發生率分別為60%和25%,與陳沫等[7]報道相符。
CK是器官特異性酶,以骨骼肌含量最多,其次是心肌和腦組織,CK-MB主要來自于心肌,且在心肌損害的早期能快速反應,較其他心肌酶指標更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作為早期診斷心肌損害的主要指標。ALT存在于肝細胞,升高可反映肝細胞受損。AST存在于心肌及肝細胞,含量均較高,LDH主要存在于心肌內,當心肌肝臟受到損傷時釋放到血液中,對了解相應臟器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輪狀病毒腸炎時導致的心肌及肝臟等腸道外損傷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至今未明,一般認為與病毒直接侵犯器官以及機體免疫損傷有關。觀察組及對照組中心肌及肝臟損害者臨床無特殊表現,無心律不齊和肝炎癥狀。
本研究發現輪狀病毒腸炎較非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發生心肌及肝損的發生率高,所以輪狀病毒腸炎要注意病毒血癥的存在,對腸道外的損傷要有預見性。嬰幼兒腹瀉除常規檢測輪狀病毒外還需檢測心肌酶譜及肝功能,及時發現其腸道外的損傷,阻止病情的進一步加重。
[1]沈曉明,王衛平,常立文,等.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51.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89.
[3]張傳倉,李寧,姚英民.輪狀病毒的病毒血癥及腸道外損害[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12):753-754.
[4]周玲,潘家華.輪狀病毒血癥480例臨床癥狀觀察[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8):620-621.
[5]Crawford SE,Patel DG,Cheng E,et al.Rotavirus viremia and extraintestinal viral infection in the neonatal rat model[J].J Virol,2006,80(10):4820-4832.
[6]劉珊,盧中朝,張晶.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肝臟損害37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1):77.
[7]陳沫,劉增香,劉紅兵.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致腸道外損害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