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敏,彭 昕
(1.西南政法大學體育部,重慶 401120;2.四川外語學院體育部,重慶 400031)
“黑哨”行為的法律性質及其規治
周小敏1,彭 昕2
(1.西南政法大學體育部,重慶 401120;2.四川外語學院體育部,重慶 400031)
“黑哨”行為是指裁判員在體育比賽執法過程中故意不遵行競賽規則、規程和裁判法、違背體育精神和執業道德,違反體育法律法規條例章程的規定而作出不公正判罰的行為。導致“黑哨”行為的原因多樣,但其與受賄不存在必然聯系,與“受賄”行為存在本質區別。“黑哨”行為是一種具有特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對比賽各直接利益相關方均產生消極影響和不利后果;破壞了國家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制度;損害了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依據其社會危害性和違法性的不同程度,“黑哨”行為應當受到行業內部紀律處罰或體育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
“黑哨”行為;社會危害性;違法性;處罰
Abstract:“Black Whistle”action refers to the unduly punishment in which a referee intentionally disobeys the rules,regulations and judging law,violates sports spirit and professional ethics,and infringes the rules of articles in sports law and regulation.Causes for“Black Whistle”action are varied,but this action has no necessary associations with bribery and actually is inherently different from it.In fact,“Black Whistle”action is one that brings particular socialharmfulness.Firstly, itengenders negative impacts and unfavorable consequences to each relevant participant in the game;Secondly,it undermines the fairness and integrity of the state referee system;Thirdly,it damag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ports events.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its social damage and illegality,“Black Whistle”action deserves the trade discipline,administrative sanction,or penalty punishment.
Key words:“Black Whistle”action;social harmfulness;illegality;punishment
2009年10月16日,前廣東雄鷹俱樂部總經理鐘國健被警方控制,昭示中國足壇“反賭掃黑”大幕正式拉開,國家司法機關再次介入調查足球職業聯賽中的各種違法行為。迄今為止,有關“黑哨”、“受賄”、“賭球”、“假球”、“貪污腐敗”等犯罪嫌疑人漸出水面。而有關裁判員的“黑哨”與“受賄”問題又令人想起中國足壇第一案——龔建平受賄案(以下簡稱龔案)。自該案伊始,“黑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學術界也以論文形式發表各自的看法(共存在七種不同觀點[1])。至今,“黑哨”一詞的涵義也已被擴大化,其應用領域不僅僅局限于足球比賽,各行各業中但凡擔任仲裁、裁斷、裁定、評判、評價、判決等職能的人皆可能適用,其意不僅指稱“行為人”也可指稱其“違規判罰的行為”,等同于“被黑哨”了(為闡述方便,本研究仍將研究范圍限于典型的足球領域)。龔案之后,人們滿以為對足球裁判員的“受賄”行為予以刑罰制裁可以遏制“黑哨”行為的猖獗,不料卻事與愿違。從目前暴露出的涉案人員看,自龔案以降“黑哨”行為在中國足壇已成泛濫之勢。那么,是打擊力度不夠還是打擊方式存在問題?或根本就沒擊中要害?本研究認為,將“黑哨”行為按照受賄罪進行處罰,不僅于法無據,還錯置打擊重點。從文獻資料看,過往的研究也多數是將裁判員“受賄”行為與“黑哨”行為捆綁分析,認為打擊“黑哨”就得從其“受賄”入手,裁判“受賄”就必定有“黑哨”行為,有“黑哨”行為就必然“受賄”,事實果真如此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足球職業聯賽的進一步市場化,裁判員“受賄”行為與“黑哨”行為更趨復雜化,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從目前形勢看,要根治黑哨這一頑疾,必須以治理“黑哨”行為為著力點。依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條例等,“黑哨”行為可以獨立于“受賄”行為而受到行業紀律處罰、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本研究立足于“黑哨”行為的獨有特征,透析其法律性質及其存在類型并依法提出治理建議。
馬克思曾經指出:“我只是由于表現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現實的領域,我才進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圍。對于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2]。由此可見行為之于法律的重要性。社會行為論認為,行為是行為人有意惹起的具有社會意義的身體舉動。從侵害社會法益角度而言,這種行為論既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又包括故意行為與過失行為[3]。足球裁判員的不公正裁判行為依據社會危害性可表現為三級層次:過失不公正行為;一般場次故意不公正行為;關鍵場次故意不公正行為。而“黑哨”行為是指裁判員在體育比賽執法過程中故意不遵行競賽規則規程和裁判法、違背體育精神和執業道德,違反體育法律法規條例章程的規定而作出不當判罰的行為。所謂“黑”就是故意不公平、不公正、不正義,違背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價值追求,侵犯了社會法益,理應受到處罰。但是跟裁判員受賄一樣,關于裁判員在體育競賽中吹“黑哨”這一行為在我國《刑法》中也沒有相關具體規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我國的職業體育競賽于1993年才開始足球試點,在足球聯賽之前,“黑哨”行為并未充分暴露;2)我國現行《刑法》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在“黑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不顯著時當然不能預設“黑哨”行為為犯罪;3)人們以為依賴中國足球協會的內部紀律處罰并且依據《體育法》(1995)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1999)給予行政處罰可以遏制“黑哨”行為。然而當前我國“黑哨”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已經嚴重超出了行業紀律處罰和行政處罰的范圍。
我國體育賽事中的“黑哨”行為出現在1994年足球職業化以前,那時在全國足球聯賽或全運會賽場上,已有“黑哨”的灰影。從時間上劃分,我國的“黑哨”行為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在1994年職業化以前到職業化初期,“黑哨”行為處于初級階段,此階段俱樂部與裁判的交往以物質利益形式為主,如賄送煙酒、土特產,而裁判在執法時的“黑哨”行為也較隱晦,主要表現為偏袒主隊的“歪哨”,社會影響相對也較小;從1995年下半年始,由于足球市場火爆以及當地政府對投資足球的優惠政策,比賽結果的不同會造成巨大的利益差異,因此,各俱樂部與裁判便開始了黑金交易,至1998年達到高潮[4]。該階段裁判開始主動索賄,“黑哨”行為漸呈泛濫之勢;1998年至2002年,“黑哨”行為已經能夠游刃有余地為行賄方控制比賽結果,但有些俱樂部開始不堪忍受裁判的要挾之苦,爆出了賄賂行為與“黑哨”行為內幕,掀起了“打黑”的第一波高潮;之后情況并沒好轉,“黑哨”行為依然猖獗,在2010年司法機關終于再出重拳,將查出曾經犯有“黑哨”行為與“受賄”行為的裁判執行逮捕。此次打擊能夠使“黑哨”行為得以收斂并遏制住泛濫之勢嗎?世人舉目期盼。
在此過程中,“黑哨”行為主要受到以下幾種因素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并逐漸發生變化:一、在初始階段,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1)裁判員受主隊工作人員和現場球迷的影響,在執裁中有意偏袒主隊,表現為“歪哨”;2)因為社會人際關系枉法裁判(人情哨);3)個人感情因素影響而枉法裁判(比如索賄不成而報復、比如個人喜好或偏見、比如球員態度對其情緒影響等)。二、典型階段,表現為:1)主動暗示或明示索取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并枉法裁判為其牟取比賽利益;2)收受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并枉法裁判為其牟取比賽利益;3)收受第三方的財物或被迫按其要求進行不公正執裁(如賭球集團、比賽結果利害攸關方俱樂部等)。三、變異階段:此階段是比賽主辦方或管理方意欲控制比賽結果,達到所謂行業整體利益的目的而授意裁判按照比賽主管方的暗示或要求枉法裁判(官哨),該種官哨對社會影響是極其惡劣的,同時對體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致命的,因為主管方竟然完全破壞了自己定下的游戲規則,已經敗壞了本行業發展的根基。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可見,在論述有關足球裁判員腐敗問題時幾乎一律將“黑哨”行為與“受賄”行為聯系在一起,有的甚至將二者等同看待,這是不科學的想當然態度,因為二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存在質的差異。依據《刑法》第163條與385條的規定,不管“受賄主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或國家工作人員,“受賄”行為的涵義是指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牟取利益的行為;而“黑哨”行為在《刑法》中并無相關規定。依據《體育法》第五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在競技體育活動中,有賄賂、詐騙、組織賭博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體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體育競賽實行公平競爭的原則,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應當遵守體育道德,不得弄虛作假、營私舞弊。同時第四十九條規定,在競技體育中從事弄虛作假等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的行為,由體育社會團體按照章程規定給予處罰;對國家工作人員中的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依據《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及有關行業規定可知,“黑哨”行為是指裁判員為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出于其他目的在體育競賽中違背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競賽規則和職業道德而進行失卻公正、公平的虛假判罰,是裁判員不公平判罰的最嚴重層次。即依據《體育法》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認定“黑哨”行為屬于弄虛作假、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的行為,并設置有相應的懲罰措施。由于《刑法》沒有對“黑哨”行為進行否定性評價,因此要用刑罰打擊“黑哨”只能從其“受賄”行為著手,但是這種打擊的著力點恰當嗎?
從定義可見,二者的發生時間不同,并不是同一個行為。在認定“受賄”行為的時候,“黑哨”行為作為牟取利益的手段是其成立的必要條件,但是依據《體育法》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在認定“黑哨”行為時,“受賄”行為并不是“黑哨”行為的先決條件。首先,二者發生的時空相異并且不存在必然聯系:“受賄”行為發生在前,“黑哨”行為發生在后;其次,二者侵犯的社會法益不同:“受賄”行為侵犯了國家裁判人員廉潔性制度、侵犯了他人財產權,而“黑哨”行為侵犯的是裁判人員公正性制度、破壞了公平競賽的原則和競賽規則、侵犯了比賽相關方(受害俱樂部及其運動員、球迷、贊助商、電視轉播方等)的合法權益;再次,二者的違法性不同,在法規中的表述也存在差異:“受賄”行為受《刑法》、《體育法》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相應條款規制,而“黑哨”行為受到《體育法》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另外相關條款制約;最后,“受賄”行為在為相對人牟取利益時可能不存在具體的受害人,但“黑哨”行為發生時一定會存在受害相對方。
當前,裁判員“受賄”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形:1)主動暗示或明示索取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并為其牟取比賽利益;2)收受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并為其牟取比賽利益;3)收受第三方的財物并按其要求進行不公正執裁(如賭球集團、比賽結果利害攸關方俱樂部等);4)收受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以保證自己能夠公正執裁不偏袒一方或同時為雙方牟取利益侵害第三方權益。不同地,“黑哨”行為主要存在以下情形:1)枉法裁判源于主動暗示或明示索取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并為其牟取比賽利益;2)枉法裁判源于收受比賽雙方或一方的財物并為其牟取比賽利益;3)枉法裁判源于收受第三方的財物并按其要求進行不公正執裁(如賭球集團、比賽結果利害攸關方俱樂部等);4)個人感情因素影響而枉法裁判(比如索賄不成而報復、個人喜好等);5)因為社會人際關系枉法裁判(人情哨);6)按照比賽管理層的暗示或要求枉法裁判(官哨)。由上可見,“受賄”行為與“黑哨”行為的各自前三種情形能夠對應或重合,對“受賄”行為定罪正是因為“黑哨”行為的存在。而其余四種情形卻無法重合:其中“受賄”行為的4)情形中之前半部分無法定為受賄罪,因為不存在利用職務牟取利益的行為;“黑哨”行為的4)、5)、6)情形因為不符合受賄罪的犯罪構成而無法按照受賄定罪。但是“黑哨”行為的這所有六種情形的直接社會危害性和違法性卻是一致的,前三者因為存在利益交易可以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后三者卻可以讓行為人逍遙法外,這在法理上對受害方是絕對不公平的,在法律邏輯上也欠缺嚴謹性。其實正是因為有了4)、5)情形的客觀存在,才導致了“受賄”4)這種可笑而無奈的局面出現。所以從現實需求來看應當對“黑哨”行為單獨定罪才能斬斷利益交易之鏈,以從根本上打擊裁判腐敗行為,因為“受賄”行為是依附于“黑哨”行為而存在,如果“黑哨”行為受到嚴厲打擊并得到控制,“受賄”行為也就無處存身了。
“黑哨”行為的社會危害不僅嚴重而且影響范圍也相當寬泛。首先,“黑哨”行為擾亂了正常的比賽秩序,是對我國《體育法》規定的公平競賽原則的破壞和對公平競賽規則的侵犯,使比賽結果體現不出運動員(運動隊)的真實技藝和競技水平,使遵章守紀者蒙受不白之冤,而讓弄虛作假者和行賄者大獲其利。但是熟悉競賽規則的運動員和教練員或者球迷會因不滿裁判的不公正判罰而與之發生爭執與糾紛,裁判將失去對比賽的控制致使比賽中斷,甚至導致球場出現運動員之間或球迷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嚴重擾亂正常的比賽秩序和破壞社會的安定。
其次,“黑哨”行為嚴重侵犯了競賽相關方的權益(受害俱樂部及其運動員、球迷、贊助商、電視轉播方等):1)“黑哨”使得俱樂部球隊的成績、球員的收入與自己的付出沒有必然的聯系甚至相反。當前足球已成為一種產業,足球聯賽的主體—足球俱樂部運營成本來源于企業的投資,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潤或效益,而足球市場的經營者所獲得的這種利益與俱樂部的成績息息相關,如果它們大量的投入被黑哨毀于一旦,不僅經濟上蒙受巨大損失,也打消了他們投資足球的積極性,“黑哨”導致足球俱樂部出現危機并產生惡性循環。2)對于球迷而言,花錢觀看比賽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黑哨”不僅侵犯了球迷觀看正常精彩激烈比賽的權利,而且會導致球迷對足球比賽失去興趣,于是會選擇“用腳投票”,前兩年現場觀眾寥寥便是明證。球場環境、競賽環境腐敗惡劣,失去球迷,也就失去了市場。3)就贊助商(包括現場贊助商和幕后贊助商)或電視轉播方而論,黑哨破壞了正常激烈精彩的比賽,失去了觀眾球迷的關注,也就失去了贊助比賽或轉播比賽的意義。贊助商和電視轉播方將因此而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愿意將自己的品牌與“黑色”足球相聯系,中超曾經“裸奔”便是笑柄 。失去了觀眾,就沒有了門票收入,也就沒有了企業的廣告贊助,勢必導致球場蕭條、球市低迷,進而導致俱樂部出現經營危機,最終損害的是中國足球。
再次,影響我國足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黑哨”行為嚴重阻礙足球的健康發展和足球運動水平的提高。競賽最需公平,足球比賽也不例外。而維護公平競賽的一個重要的保證,就是裁判員的公正執法。在足球比賽中裁判員失去公正,勢必不能真正客觀評價一個球隊及球員的運動訓練水平,必然會嚴重挫傷球隊俱樂部、球員、教練員刻苦訓練的積極性,造成球隊、球員、教練員嚴重的精神損害,致使他們不會在提高運動技戰術水平上下功夫。缺失公平、公正、得不到真實水平評價的比賽,必然會嚴重阻礙足球運動水平的提高和足球運動健康向上發展,長此以往,我國的足球水平將會與國際足球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最后,“黑哨”行為破壞了國家制定的公正裁判制度,損害了裁判員公平、公正的形象,經過媒體放大后對社會影響極壞,尤其是對青少年一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影響極為惡劣;同時在國際上也對國家形象產生不良影響。
“黑哨”行為的主體是體育比賽中的裁判人員,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提倡文明賽風維護足球比賽秩序的通知》中,要求體育部門要進一步改進裁判員的培訓、選派、監督和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裁判員必須公正、嚴格執法;在比賽中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和妨礙裁判員的執法工作。此舉表明了國家對于裁判員管理的要求和態度。國家體育總局在《裁判員守則》中主要是從政治上、思想上、業務上、道德上、形象上、組織上提出要求,但是以上二者均不具備法律意義。目前我國針對裁判管理的法律法規以及內部紀律有以下幾項。
《體育法》(1995)第三十條規定:國家實行運動員技術等級、裁判員技術等級和教練員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制度;第三十四條:體育競賽實行公平競爭的原則。體育競賽的組織者(筆者認為還應當包括管理者)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應當遵守體育道德,不得弄虛作假、營私舞弊;第四十九條:在競技體育中從事弄虛作假等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的行為,由體育社會團體按照章程規定給予處罰;對國家工作人員中的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國家體育總局依據《體育法》在本部門的權限內專門針對裁判員制定了規范性文件——《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1999)。該辦法在法律層級上屬于部委規章,是屬于行政法的淵源。《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裁判員管理組織、技術等級、注冊、任務選派、權利義務等,在以下條款中規定了裁判員的義務與處罰辦法:第三十一條,各級裁判員應當承擔下列義務:1)培養和堅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在競賽工作中公正執法;2)鉆研本項目規則和裁判法;3)培訓和指導下一級裁判員;4)承擔審批單位指派的裁判任務及擔任下一級體育比賽裁判工作;5)配合裁判組織進行有關裁判員執法情況的調查。第三十五條,對裁判員的處罰分為:警告,取消該次比賽(或聯賽)裁判資格,停止裁判工作兩年,撤銷技術等級稱號并終身停止裁判工作。第三十六條,對裁判員的警告和取消該次比賽裁判資格的處罰,由競賽組委會做出,并報該裁判員審批單位備案;裁判員被停止裁判工作兩年、撤銷技術等級稱號并終身停止裁判工作的處罰由競賽組委會報該裁判員審批單位批準,由該審批單位發出通報。第三十七條,受到賽區處分的裁判員,由該次比賽的裁判長在該裁判員證書內注明。在賽區工作期間,不遵守賽區紀律或在臨場執法中出現漏判、錯判者,給予警告。凡在同一比賽中(含聯賽)受到兩次警告或在賽區酗酒滋事的裁判員,取消該次比賽裁判資格。凡在比賽中執法不公,有意偏袒一方,妨礙公正執法者,停止裁判工作兩年。第三十八條,凡裁判員有下列情節者,給予撤銷技術等級稱號,終身停止裁判工作的處分:1)行賄受賄,執法不公;2)在重要比賽中,出現明顯錯判、漏判,造成惡劣影響;3)觸犯刑律,受到刑事處罰。
中國足球協會以全國單項體育協會名義制定了本協會對于裁判員工作管理的規定;在《中國足球協會足球比賽嚴格執法的規定》中具體厘清了裁判在比賽過程中如何進行判罰,以便保證比賽公正、順利地進行;在《中國足球協會賽區裁判工作管理規定(試行)》中第二十八條規定了處罰種類:1)通報批評;2)警告;3)降級使用;4)停止裁判工作;5)取消工作資格;6)終身停止裁判工作;7)其他處罰。第四十七條,比賽中出現較明顯的錯判或漏判,但未造成進球或進球無效和影響比賽結果,根據具體情況,給以停止裁判工作2~6場的處罰。第四十八條,屢次在比賽中出現較明顯的錯判或漏判,根據具體情況,給以停止裁判工作1~3個月和(或)降級使用的處罰。第四十九條,比賽中出現原則性的錯判或漏判,造成進球或進球無效,但未影響比賽結果,根據具體情況,給以停止裁判工作1~2個月的處罰。第五十條,比賽中出現原則性的錯判或漏判,造成進球或進球無效并影響比賽結果,根據具體情況,給以停止裁判工作3~6個月的處罰。第五十一條,屢次在比賽中出現原則性的錯判或漏判,造成進球或進球無效并影響比賽結果,根據具體情況,給以停止裁判工作7~12個月和(或)降級使用的處罰。第五十二條,對于違背職業道德、違法亂紀、思想品質敗壞者,給以終身停止裁判工作的處罰。第五十三條,凡違反賽區組織委員會有關管理和紀律規定的,按有關管理和紀律規定進行處罰。第五十四條,凡違反所住飯店(賓館)管理規定的,按所住飯店(賓館)的管理規定處理。第五十五條,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的,如超出中國足協的管理權限,交有關部門處理。
國外足球發達國家幾乎都有懲治賽場腐敗的法律,條文明確,處罰力度大。德國刑法典第331條受賄罪里規定了體育競技中的裁判員以現在或將來職務上的行為為對價而要求、期約或收受他人利益的,處3年以下監禁或處罰金;對裁判行賄者將判處3個月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受賄賂而吹“黑哨”的裁判,也會根據其情節輕重被處以6個月到10年的有期徒刑。韓國刑法典第129條規定:仲裁人收受、索取或約定與職務有關賄賂的,處5年以下勞役或10年以下停止資格。日本刑法典197條規定,從事裁判的工作人員,關于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美國刑法規定了職業性賄賂的受賄者,認定體育運動、競技比賽等活動中的職業的、業余的運動員和裁判人員也可能成為受賄人。以上國家或地區將“黑哨”行為或將其與“受賄”行為捆綁規定在刑法當中予以打擊,足見其重視程度[5]。
巴西處置“黑哨”具有自己的特色:巴西足球界設立了獨立于國家司法系統之外的體育法庭。該體育法庭于1946年建立,與巴西其他體育項目的法庭一樣,與單項協會沒有任何關系,同司法部門沒有任何牽連,是一個獨立的機構,發生在足球場上的糾紛都由體育法庭解決:足球界的體育法庭由紀律檢查委員會和高級法庭組成,紀檢有5名成員,高級法庭有9名法官。雖然與司法無任何關系,但體育法庭所有法官都受過高等教育,都學過法律。比賽雙方一旦對裁判的執法工作發生糾紛,將首先由紀律檢查委員會進行一審,如果雙方不服判決,將由高級法庭審判。審判程序與普通司法程序相同,也需開庭審理,所作出的判決為最終判決,雙方必須服從。意大利對足球裁判的管理有著非常嚴格的“行規”:足協有兩名官員專門負責確定每場比賽的執法裁判,如果裁判有違反規定的行為,這兩名官員有權暫停其執法工作。按規定,裁判不能私下與媒體發生任何接觸,裁判同媒體的每一次接觸必須報相關機構審批,取得授權后方可進行。裁判在賽場上的一些不良表現也會受到處理。足球裁判協會設有專門的調查辦公室,負責處理被舉報或被發現的裁判違規事件。在調查裁判違規事件的工作中,根據波及范圍和影響的不同,調查處理分為3個層面,即地方級檢察、國家級檢察和上訴意大利足協。意甲裁判工作格外重要,一旦發現違規現象,調查工作就直接進入國家級檢察層面。意大利足球裁判協會對違規事件有明確的處罰規定,對情節較輕的違規者提出警告,違規裁判遭到多次警告之后將面臨暫停裁判工作6個月的處罰,最嚴重的將被吊銷裁判注冊證,取消裁判資格。意大利足球裁判協會本身屬于足協的一個部門,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更不能展開司法調查。但意大利國家司法機關如果認為有必要,則完全可以自由地開展調查。法國、英國、阿根廷與意大利情況近似,首先設置了嚴密的行業規范,其次有司法機關對競賽中的各種違規行為直接可以展開調查的制度。以上這些國家首先在足球行業內部具有嚴密的防范賽場腐敗的措施,同時也依賴于國家司法部門的支持[6]。
自龔案判決以來,學界一直在探討裁判員的法律主體身份定性問題以及裁判員執裁的法律性質問題,因為這二者直接關涉到案件的定性。眾所周知,裁判員在比賽中所謂“執法”其實執行的是競賽規則、競賽規程和裁判方法,足球裁判員必須遵守國際足聯頒發的《足球競賽規則》以及《中國足球協會足球比賽嚴格執法的規定》、《中國足球協會賽區裁判工作管理規定(試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1999)和《體育法》的相關規定。裁判員在比賽中的任務是負責評判運動員、教練員和工作人員是否遵守競賽規則,其行為目的是確保比賽公平公正的進行,與運動員一起努力為觀眾奉獻出精彩的比賽,因此裁判員的工作是比賽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但其法律身份與運動員法律身份平等,他們之間并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二者只是在比賽中的分工有別,其行為均受競賽規則的制約。裁判員與運動員一樣設有技術等級制度,但二者不同于教練員的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制度(《體育法》(1995)第三十條),所以裁判員與運動員一樣其行為同屬競賽表演行為,并不是有些論者所謂的代表中國足協進行的組織性、管理性、指揮性、代表國家公共事務性的公務活動,更不是所謂的執行中國足球協會委托的公務行為,由此可推導出裁判員的法律身份是獲得了國家頒發的某種技術等級的競賽表演者,其裁判行為必須遵循有關體育法規章程、競賽規則等。
由于各類“黑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存在差異,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同以及違紀違規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別,因此對“黑哨”行為應當設置行業紀律處罰、體育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3層輕重不同的規治模式。
第一層級:對“黑哨”行為的內部紀律處罰。“黑哨”行為在主觀上都存在故意,對于任何一種“黑哨”行為情形,其客觀上都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和違法性。對于那些社會危害性較輕,違反的是足球行業內部的紀律規定如《中國足球協會足球比賽嚴格執法的規定》、《中國足球協會賽區裁判工作管理規定(試行)》等,由行業內部進行紀律處罰,這類處罰包括:1)通報批評;2)警告;3)降級使用;4)停止裁判工作;5)取消工作資格;6)終身停止裁判工作;7)其他處罰。
第二層級:對“黑哨”行為的行政處罰。如果“黑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大,社會影響比較惡劣,違反了屬于行政法淵源的《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或者《體育法》中的有關規定,比如有少量的受賄,或者在關鍵比賽中不公正執法,或者涉嫌“官哨”的不法行為,應當由國家體育行政部門對其給予行政處罰。我國《體育法》對此規定得較為籠統,缺乏具體的操作可能性,并在其第四十九條中規定在競技體育中從事弄虛作假等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的行為,由體育社會團體按照章程規定給予處罰。似乎僅將弄虛作假等行為認定為屬于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而并不違法。在《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中將行政處罰分為:警告,取消該次比賽(含聯賽)裁判資格,停止裁判工作兩年,撤銷技術等級稱號并終身停止裁判工作。
第三層級:對“黑哨”行為的刑事處罰。對于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的“黑哨”行為,比如大量受賄而枉法裁判、嚴重的“官哨”行為(同時應當追究唆使者的刑事責任)、關鍵場次比賽的枉法裁判、導致了群體事件的枉法裁判等等,應當給予當事人刑事處罰。與受賄罪、詐騙罪或瀆職罪等相近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比較而言,這種程度的“黑哨”行為同樣應當追究裁判員的刑事責任。遺憾的是在我國現行《刑法》中并未有相關具體條文規定來懲治這類“黑哨”行為,即使對于因大量受賄而枉法裁判的這類“黑哨”行為由于其法律身份與裁判行為的法律性質認定存在爭議而定為受賄罪也廣受詬病(如龔案),“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是刑法原則[7]。因此,對于上述如此嚴重社會危害性的“黑哨”行為也至多受到不痛不癢的由國家體育行政機關委托體育社會團體執行所謂行政處罰。
與競技體育發達國家相比,從總的法律體系看,我國對于“黑哨”行為的打擊力度過于軟弱:首先,在《刑法》中沒有具體條文規定懲治競技體育比賽中黑哨腐敗行為,失卻了刑罰對于違反體育公平原則的“黑哨”行為的打擊與威懾,使黑哨們為所欲為、不擇手段、變本加利,弄得體育賽場污濁不堪。其次,在屬于行政法淵源的《體育法》(1995)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1999)中雖然嚴格規定了對于裁判員的管理措施,但是有兩點不合理:其一,執行行政處罰的主體不當。依據《行政處罰法》(1996),本應當由管理體育秩序的國家體育行政機關執行的權力卻規定予體育社團或競賽組委會或裁判員審批單位,應該知道競賽組委會和裁判員審批單位(全國單項體育協會屬于社團法人)是不可能具有行政處罰權的;其二,作為行政處罰,卻只規定了警告、取消該次比賽(或聯賽)裁判資格、停止裁判工作兩年、撤銷技術等級稱號并終身停止裁判工作,連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等這些常見行政處罰措施都沒有規定,即裁判員違反了《體育法》(1995)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1999)等體育行政法規,最多不再涉足裁判工作,這類處罰與行業內部的紀律處罰輕重相當,對其個人工作與生活沒有絲毫影響。再次,中國足球協會除制定《章程》以外,還針對裁判員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國足球協會裁判委員會工作規范》、《中國足協足球比賽違規違紀處罰辦法》、《中國足球協會足球比賽嚴格執法的規定》、《中國足球協會賽區裁判工作管理規定(試行)》等等內部行業規定,條文清晰明確,可以與任何國家足球協會內部紀律媲美,但是因為內部監督措施欠規范,加之失卻進一步的國家體育行政處罰和國家刑事處罰做后盾,僅僅依靠行業內部的紀律處罰對付“黑哨”行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是導致我國黑哨發展到令人發指的泛濫地步的根本原因。
依據體育行政法規和行業內部紀律,“黑哨”行為是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在我國“黑哨”行為已經存在6種情形之多,但是與“受賄”行為并不能一一對應,所以僅僅依靠打擊“受賄”行為達不到全面治理“黑哨”行為的效果。由于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違法性,因此對于違規違紀違法的“黑哨”行為應當單獨治理。首先可以依據中國足球協會內部紀律規定進行嚴格處罰,但是還應當在現有行業規定基礎上設置嚴密的裁判員監督措施;其次,應當修改體育行政法規,使體育行政機關依照《體育法》(1995)和《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1999)對違反體育法律法規的裁判員能夠行使行政處罰的權力,并且這種處罰措施應當明顯比行業紀律處罰嚴厲,尤其是對黑哨的聲譽與經濟方面加以處罰;最后,對于那些危害性嚴重超出行政處罰范圍的“黑哨”行為應當運用國家刑罰加以懲治,如此,才能使我國對于“黑哨”行為的治理體系化、嚴密化,從而廓清體育賽場的污膩之氣,促進體育賽事健康發展。
[1]黃明儒,歐陽愛輝.對“黑哨”法律規制問題的NGO語境解讀[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4):77-80.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17.
[3]趙秉志.外國刑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0-82.
[4]驚濤拍岸.中國足球黑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85-193.
[5]程明.對中國足壇“黑哨”事件的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3,(4):23-25.
[6]許祥.“黑哨”行為法律定性探析[D]//蘇州:蘇州大學,2008.
[7]王躍東.增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人員受賄罪的立法建議[ED/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1472.
Legal nature of“Black Whistle”action and its cure
ZHOU Xiao-min1,PENG Xin2
(1.Dept.of PE,South-West Policy and Law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20;2.Dept.of PE,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G80-05
A
1009-9840(2012)02-0040-07
2011-12-10
西南政法大學2012資助項目(2011-XZZ026)。
周小敏(1964-),男,四川崇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