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方陵生
克服害羞
編譯 方陵生
為什么有些人活潑大方,有些人羞澀害臊,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內向?為什么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將為我們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喬希是一個性格外向的美國男孩,對于他來說,對人友善、廣交朋友是很自然的,并不需要刻意為之。喬希的朋友梅根則不同,她性格安靜,容易害羞,她對周圍不熟悉的人或環境適應起來很慢。有些人認為梅根對人冷淡,不友好,但事實并非如此。和她相處久一點的人都知道,她其實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朋友,一個很好的聽眾,并且擁有驚人的機智。她最親密的朋友知道她更多的事情,比如她在鋼琴彈奏方面很有才華,還自己譜寫樂曲,等等。
為什么有些人活潑大方,有些人害羞,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內向?人的性格為什么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將為我們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害羞是人類擁有的多種情緒之一,是一個人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的一種反應。害羞意味著某種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覺,如尷尬、緊張、羞怯、不安全等。害羞的人有時還會伴之以身體上的一些不適反應,如臉紅、說不出話來、站立不穩、喘不過氣來等。與在人群中和社交場合中應付自如的人相比,害羞的人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做事,對自己缺乏信心,不想成為他人關注的對象。在新的或不熟悉的環境中,比如在開學第一天的新生歡迎會上,第一次當眾發言,害羞的人會更感窘迫。當感到所有的目光都對著自己時,他們就不能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別人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面對新事物,他們往往會猶豫不決。在集體活動中,他們寧愿旁觀也不想親身參與。他們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的人和新的環境,所以他們更愿意呆在熟悉的環境里,與熟悉的人在一起。
害羞的感覺可以是輕度的、中度的或強烈的。輕度害羞或者說“正常害羞”現象相當普遍。在美國,約40%的成年人都有害羞的時候,他們也參加派對,也去酒吧、美術展覽館等公共場所,但會有羞怯的表現,其中有多達15%的人會從害羞發展到在公共場合感到困窘尷尬,再發展成為社交焦慮癥,嚴重的社交恐懼癥患者甚至“離開家都有困難”。極端害羞導致的嚴重社交恐懼癥也被稱為回避型人格障礙,據統計,這類患者約占美國成年人口的2%。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是不是害羞與其性格有關。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許多性格特質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外向型性格、內向型性格、敏感型性格及多重人格性格等。外向型性格的人自信,精力充沛,喜歡與人交往,喜歡新奇的體驗,喜歡結識新人,期待更多參與社交的機會,在社交場合往往會主動向別人介紹自己,并很容易與人找到共同話題,他們因此很得人緣,在社交中也更容易成功。內向型性格的人則相反,他們容易害羞,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想要和大家聚一聚的時候,也都會有想獨處的時候。總體來看,大多數人在社交性上介于合群與害羞之間,只有極少數人缺乏足夠的社會交往,甚至對社會交往心存恐懼。
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成果支持大多數人的看法:人的性格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結合的產物。也就是說,“先天遺傳”(生物學上的因素)與“后天影響”(環境和教養)的結合,塑造了我們的個性與行為模式。對害羞這種性格而言,情況也是相同的。一個人是否害羞,部分原因與遺傳基因有關,但同時也受到周圍環境、后天習得,以及人生經歷等的影響。
遺傳基因決定了我們身體的一些物理性狀,如身高、體形、眼珠和膚色等。遺傳基因同時也會對某些人格特質產生影響,包括害羞在內。一些人因遺傳因素而天生害羞。不過,有遺傳性害羞傾向的人并非一定會發展成為害羞性格的人,后天環境、人生體驗和生活經驗等也對性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體驗對害羞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面對有可能導致自己害羞的情景,一個人采取什么方式應對,將直接影響到其未來性格的形成。如果害羞的人能一點點地接受新東西,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但如果他們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受窘,被取笑或被欺負,他們就有可能在未來的人生中變得更加害羞。
一個人是否會變得容易害羞,周圍人的影響也很大。比如,害羞孩子的家長如果過于謹慎,或過度保護,就有可能使孩子在面對不適應或不熟悉的環境時,采取退縮態度。
大多數害羞的人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安,只有少數人(15%~20%)有明顯的可被人覺察到的害羞表現。不同文化中的害羞程度也有所不同。相關調查表明,以色列人是最少害羞的;日本人和中國臺灣人是最容易害羞的;在過去30 年里,美國人的害羞程度增加了10%以上。

自心理學家提出“社交恐懼癥”和“社會焦慮癥”以來,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視為一種心理問題。那么你能分辨自己究竟只是害羞,還是有社交恐懼癥呢?
大多數人的害羞并不會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大的困擾,他們能正常地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會慢慢結識新人,結交新朋友,發展新的友誼,熟悉新的環境。他們會與人慢慢熟悉起來,在可以信任的朋友面前,他們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害羞感覺。
只有極少數人的害羞會發展到難以克服的程度。那些害羞感變得極為強烈的人完全不愿與人交往,不愿去上課,不愿參加任何社交活動。極端程度的害羞會變成一種強大的恐懼感,有可能導致一個人完全避開社交場合,不愿嘗試任何新事物,不愿結交任何新朋友,甚至與老師和同學都無法正常溝通。
極端的害羞會影響到人們的社會交往,同時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信和自尊。極端害羞的行為通常被稱為“社交恐懼癥”,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往往需要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逐漸克服極端害羞的感覺。
極度害羞或社交恐懼癥是可以克服的,需要付出的是:時間、耐心、勇氣和實踐。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得到的回報是:克服羞怯,建立信心,擁有更多朋友,對自己有更多自信,擁有更多生活樂趣。
小帖士
害羞讓人失去許多 害羞的孩子可能會選擇單獨活動,失去提高社交技巧的機會;害羞的孩子在學校容易成為學校“小霸王”的目標;害羞導致孤獨,而孤獨對于任何人都不是好事情;害羞導致社會支持的缺乏;害羞的人很難融入社交場合。
害羞之人也有優點 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容易害羞的人,但天生害羞的人也不必因此妄自菲薄。擁有害羞性格的人并非一無是處,例如害羞的人可能更愿意傾聽別人訴說,他們會成為很好的聽眾。你擁有一個喜歡聽你傾訴的朋友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害羞的人對其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更為敏感,由于其敏感性和愿意傾聽別人訴說的優點,許多性情羞澀的人更懂得體諒他人,關心他人,并能顧及到他人的感受,這樣性格的人往往會成為人們最好的朋友。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害羞或性格內向的人的大腦看世界的方式可能與性格外向者有所不同。約20%的人天生具有感官知覺敏感性特征,表現出害羞、愛哭、愛問不尋常的問題、喜歡獨自沉思等。在處理視覺信息時,他們大腦的某些區域顯得更加活躍。敏感型的人在做決定時需要更長的考慮時間,對閑聊、噪聲和人多的地方更容易感到厭煩,更容易受到咖啡因作用的影響,更容易受到驚擾。也就是說,這種大腦敏感性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被測試者觀看眼前的視覺場景并指出場景的變化情況,與此同時,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對每個被測試者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顯示,性格敏感的人需要更長的觀察時間,他們大腦中主管視覺信息輸入、其他信息輸入及視覺注意力的區域明顯比其他人的更活躍,他們的大腦不只在觀察視覺信息,而且也在對其他信息進行深度處理。
在其他100多個物種中也發現了這種敏感性特征。從果蠅到魚類,從犬類動物到靈長類動物,敏感性特征普遍存在,這表明這種特性具有進化上的優勢。
生物學家認為,在一個物種中有可能存在兩種同樣成功的“個性”。敏感型性格的人占少數,這種人的大腦傾向于“謀定而后動”;另一種類型的人則往往采取“大膽探索未知領域”的態度。當資源豐富且容易獲得時,敏感型個體并不顯示其優勢;但在機會與風險并存時,敏感型個體穩妥明智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新的研究表明,個性的產生與大腦結構差異有關,比如高度利他主義者的大腦扣帶回皮質比一般人更大些,這一大腦區域被認為涉及對他人的理解。還有研究認為,大腦中的單胺氧化酶水平的高低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性格外向者大腦中的單胺氧化酶水平較低,與性格內向者相比,他們更擅長與他人溝通。
當然,生物遺傳并不能決定一切,遺傳基因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著我們大腦和身體的形態和功能。性格與行為之間有一種復雜的相互作用。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讓自己頭發長得更長或改變成自己喜歡的顏色,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改變某些行為,使得性格內向的人不再那么害羞,性格外向的人也不再過分表現自己。
人們總是喜歡將暴力傾向和反社會行為歸之于一些人“性格孤僻”。比如,媒體喜歡以這樣的標題報道攻擊事件:某鄉村小鎮驚現暴力攻擊案,攻擊者似乎是鎮上的一位獨行者……那么,性格內向究竟是不是錯呢?
這里有一個認識誤區,即人們往往將害羞或喜歡獨處與內向混為一談,認為內向性格就意味著不善社交。事實上,性格內向者未必害羞,性格外向者害羞的卻不在少數。一些人只是更喜歡獨自活動,更喜歡“獨處時間”,大多數性格內向者對人都是友善的,只是因性格不同,他們為人處世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將暴力傾向與性格內向混為一談是極不公平的,將缺乏社交性視為反社會傾向更是錯得離譜。
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一個內向性格的美國女孩的心聲。

我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我因此常被人們誤解。許多人認為,內向是一種不被人看好的性格。如果孩子喜歡自個兒在房間里玩,而不是在院子里和小伙伴們一起玩,父母就會感到擔憂。十來歲的少年如果喜歡經常一個人獨自埋在書堆里,父母就會力勸其放下書本,與同學們一起去玩。
我不是害羞,也不是不善社交,我不討厭別人,也沒有對誰不友好,我與人交流沒有問題,甚至經常在公共場合發言。內向者并非不喜歡或不擅長與人交往,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但很多人就是不明白這一點。我不喜歡電話交流,在參加派對時也經常會早早離開,但我喜歡在網上互動,在網絡空間里與人交往。
我們性格內向的人往往被迫違反自己的本性,相信外向性格更好的說法,因為這是美國人的方式。其實,不能說究竟是外向性格好還是內向性格好,它們只是性格不同而已。我們要消除這種偏見,既然我們天生內向,我們就要欣然接受它,了解它,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們不必裝假,要勇敢地擁抱我們的天性,以真實的自己面對這個世界。
一些人對自己害羞的天性并不滿意,他們想要克服自己的羞怯感,希望與周圍人有更多交往,享受到更多與眾人在一起的樂趣。如果你也想讓自己變得不那么害羞,以下的內容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克服害羞需要練習。害羞的人往往給自己的社會實踐機會太少,這并不奇怪,因為害羞的人不像外向性格的人那么自信,他們往往離群索居,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較少。只要多參加社會活動,多學習如何在社交場合表達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方,對自己也會越來越有信心。
克服害羞要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慢慢來就好,但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要一直往前走,在任何情況下退縮都有可能讓害羞成為很難越過的一道坎兒。因此,要建立信心,每次向前一小步。
害羞的人往往害怕尷尬困窘的感覺,但感到尷尬困窘算不了什么,誰都會有這種時候,不要讓這種感覺阻止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一次提出與女孩約會,可能會讓你感到不好意思,這是很自然的。無論你心儀的對象說“是”或者說“不”,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下,但如果你不說出來,就意味著你永遠也不會有和她產生交往的機會。所以,不要害羞,想說什么就大膽說出來!
你要讓自己相信:別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許多人都學會了如何克服自己的羞怯感,相信你也一定可以。
如何克服害羞,下面是一些有益的建議:
●“這不是針對你的,他們也包括在內”;
●“和其他人相比,你沒有什么不同”;
●慢慢習慣與他人分享你的想法,鼓勵自己大膽說話;
●明確自己對社會做貢獻的責任,要知道,害羞會限制自己的成長和對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一項研究表明,“成功的害羞者”會坦承自己害羞的弱點并努力去克服。如果要與人談話,他們就會提前做好準備,私下演練一番。在與人交往中,他們會努力將關注的焦點從自己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社會所需要的,并不是少一些害羞的人,而是多一些“成功的害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