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林
(湖北省武漢供電公司調度信息通信中心 武漢市 430013)

用戶供電可靠性的定義是指供電系統對用戶持續供電的能力,以供電系統是否對用戶停電為統計評價標準,因此供電可靠性是面向供電用戶能以多大的可靠程度得到電力系統供給電能的一個考核范疇,是電力可靠性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供電可靠性指標反映了電力工業對國民經濟的電能需求的滿足程度,也是評價供電公司電網結構、裝備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關鍵指標。供電可靠性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供配電系統規劃、設計、基建、施工、運行、服務等各個環節。
供電可靠性管理以供電可靠率作為主要考核指標。供電可靠率是指在統計時間內,對用戶有效供電時間總小時數與統計期間小時數的比值,記做RS-1。

由計算式(1)、(2)可以看出,要提高供電可靠率就要盡量縮短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即減少每次停電持續時間和停電的范圍(戶數),或者說每次停電的時戶數。為了使供電可靠率指標更加直觀且具備可操作性,可靠性歸口管理部門將上級部門下達的年度可靠性指標折算為可用停電時戶數,按涉及停電各生產單位的工作性質和用戶數進行指標分解,各供電公司則圍繞這一指標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供電可靠性管理的指標體系應達到精細化、可操作的管理程度,應從現在的線段考核逐步發展到每戶考核,所以必須將指標量化和細化到每個不同崗位的人員具體的業務標準和數據。比如要求某供電公司完成上級下達的可靠性年度指標,則應根據該公司歷史情況和目前的實際情況,預留出客戶工程、變電、基建等外部因素對該公司造成的時戶數,根據計劃和故障停電的比例確定該公司的總的停電時戶數指標,再將總的停電時戶數分解到工區、高壓所等部門,再層層分解成班組允許停電線路的總次數和停運時間。讓每個責任人真正理解供電可靠性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管理、維護設備水平,進而做到“少停、多供、早送”。
為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和供電服務質量,通過對歷年來配電線路的停電原因和時間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可靠性診斷分析的指標控制,對各城區公司提出了“計劃停電不超過8 h,故障停電不超過6 h”的工作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線路不允許重復停電,線路停電時應投入足夠的人力,必須將線路范圍內所有需要停電處理的工作全部完成。
(2)故障時確認隔離故障點后應首先將無故障線路送電,盡量將故障停電的影響范圍降至最低。
(3)在各類工程中合理增加線路的聯絡和分段開關,增加線路的聯絡點,提高線路運行方式的靈活性。
(4)對檢修和工程等預安排停電作業,應將停電范圍盡量減小,不需要工作的線路段應由其它線路轉帶其負荷。
(5)能夠帶電作業處理的,全部安排帶電作業處理,盡量少停電。
(6)按月按季度對可靠性完成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找到問題,提出措施。
(7)停電計劃要依據“先算后停”的原則,將停電時戶數嚴格控制在指標范圍內。
通過對每個月停電計劃的匯總、平衡,通過停電時戶數的指標計算來控制停電時間和停電線路條數。對于確實需要停電用戶,考慮線路實際情況,對線路及設備缺陷集中處理,確保了供電可靠性指標的可控與在控。
為了保證落實可靠性年度指標,結合各供電公司的運行管理,制定了可靠性數據管理流程、缺陷管理流程、故障搶修管理流程、95598工單管理流程。
目前,各供電公司主要通過減少停電時戶數來提高供電可靠性。其中圖2、圖3、圖4流程主要是為切實縮短用戶停電時間而制定的,其要求是在各供電公司轄區控制范圍內盡可能快的恢復對用戶的正常供電。

圖1 可靠性數據管理流程圖

圖2 缺陷管理流程圖

圖3 故障搶修流程圖
圖1是供電可靠性所需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總結匯報流程圖,供電可靠性數據自下而上逐級匯總上報。運行數據由配電工區和配調室負責收集整理和錄入工作。數據錄入系統后由生技部負責事件定性的檢查,然后由可靠性專責負責全部數據的檢查和上報工作。日常工作中發生有停電情況時,由可靠性專責負責對停電時戶數進行整理、歸類和數據的錄入,并根據可靠性指標制定停電計劃。可靠性專責按月、按季對可靠性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可靠性指標波動和對比變化找出生產運行和電網現狀存在的缺陷并作出可靠性初步分析報告。通過可靠性管理網絡,可靠性專責將可靠性初步分析報告向各部室負責人和生產副經理傳遞,各部門負責人針對可靠性專責提出的缺陷和意見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將信息反饋給可靠性專責。可靠性專責將收集的信息分析歸納匯總,得出完整的可靠性分析報告,并確定整改措施,經過生技部主任審核后上報生產副經理審批后下發執行。

圖4 95598工單流程圖
供電可靠性管理工作由各供電公司生產副經理統一管理,具體工作由生技部負責,下設可靠性專責一名,由配調室停電員兼任。
(1)生產副經理負責公司供電可靠性的統一管理,并將可靠性管理工作納入日常生產管理體系。
(2)生技部負責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協調和監督,并依據可靠性專責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針對數據反映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于2個工作日內將措施反饋給生產副經理和可靠性專責。
(3)可靠性專責負責對停電時戶數進行整理、歸類和數據的錄入。每月26日對月度可靠性數據進行分析(季度末進行季度可靠性分析),通過可靠性指標波動和對比變化找出生產運行和電網現狀存在的缺陷并作出可靠性初步分析報告,并將分析報告專生產副經理和生技部。接生技部反饋的信息后1個工作日內將信息歸納匯總得出完整的可靠性分析報告,并確定整改措施,經過生技部主任審核后上報生產副經理審批后下發執行。
(1)數據收集、錄入和分析管理方面。
由于設備和科技水平的限制目前的可靠性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所有可靠性管理系統中的數據還是以人工輸入為主。因此,為了盡可能的將可靠性管理所需要的數據收集完整,消耗了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進行記錄和數據分析,如此大的數據量從收集、錄入到分析總結全部由人工來完成,數據上存在少量的遺漏或差錯在所難免。
(2)統計方式方面。
目前可靠性的考核的統計單位只記錄到10 kV等級的用戶,而目前10 kV用戶的資料并非完全正確;同時由于10 kV用戶的容量不等,現在的統計方式并不科學,仍存在一定的誤差。可靠性管理需要利用新科技、新技術來減少甚至免除人工記錄,才能滿足可靠性數據的三點要求,才能準確的得到可靠性指標要求的各項數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分析數據,從而得到最優的改進措施。
很多西方國家的電力行業中,試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其競爭的焦點是電力的質量和電價,即電力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據國外資料統計,日本、法國、英國、美國配網的平均每戶停電時間分別為9,94,77,58 min。以美國為例,其可靠性的計算是記錄到用戶低壓側的,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國內可靠性管理的差距還很大。
(1)加強可靠性管理,提高可靠性管理水平。
●加強組織制度建設,完善管理網絡。
●認真貫徹新規程,加強可靠性專業的培訓,做好評價指標統計分析工作。
●加強基礎資料的積累和完善。
●強調專業間的配合。
●加強停電計劃的合理性、周密性。
●為配電生產單位和搶修中心配備先進的交通、通信工具,實行現場要令、現場報竣工。
(2)重視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設備裝備水平。
●提高電網裝備水平,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如真空斷路器、SF6斷路器、柱上真空開關、金屬氧化物避雷器、硅橡膠絕緣子、交聯電纜等,減少因設備質量問題、試驗周期短造成的不必要停電。同時,對變電所進行無油化改造。
●不斷加大電網改造力度。改善城區10 kV線路網絡結構,逐步實現手拉手供電,線路供電半徑要適中、供電負荷基本合理,并逐步進行配網自動化項目的試點。
●依靠科技進步逐步實現輸、變、配電設備的狀態監測和狀態檢修,通過在線檢測、鹽密指導清掃、帶電測溫、油務監督等先進的測試手段和科學的分析評估方法,掌握設備的性能,指導設備的檢修;變電設備涂刷RTV,延長清掃周期。
●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開展帶電作業,逐步實現帶點作業的常態機制。
●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事故處理能力。如:針對樹線矛盾突出的地方,更換不能滿足運行要求的設備或線路;在線路上安裝故障指示器,縮短故障查尋時間;積極進行職工技術素質培訓,提高職工進行事故處理的水平;加強對用戶的安全管理,指導用戶進行安全用電,向用戶推薦電力新技術、新設備,盡力減少因用戶原因造成的系統故障等等。
●大力加強社會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公共設施(電力設施)的保護意識,減少因外力破壞造成停電事故的發生。
總之,城市電網供電可靠性管理是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的基礎和保障,不僅是用戶的需求,也是供電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如何改進可靠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可靠性管理與指標水平,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