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中 □劉振華 □徐石磊 □王 芳(周口市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某中學教學樓,樓高六層,框架結構,重要性等級為三級。該工程基礎采用深層攪拌樁進行加固處理。
該工程總樁數為1362根,設計有效樁長為8.7m,樁徑為500 mm,固化劑采用3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要求加固后的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低于180kP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110kN
在勘探深度范圍內的地層從上至下共劃分為5層,各層描述如下:
一、粉土:灰黃、褐黃色,濕密至中密,層厚3.50~4.50m;二、粉質粘土:暗灰、灰色,飽和,軟至可塑,層厚2.40~3.30m;三、粉土:灰黃,褐黃色,飽和,中密一實密,層厚2.80~3.90m;四、粉質粘土:褐黃色,飽和,可至硬塑,層厚1.50~2.10m;五、粉土:灰黃、褐黃色,飽和,中密至實密,土內見黑色斑點及銹黃色斑紋,韌性低,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含鈣質結核,夾粉質粘土薄層。該層揭露厚度3.55m,未揭穿此層。
樁基完成后,在2007年03月06日至2007年03年13日做了單樁復合地基靜荷載試驗和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采用接近于豎向實際工作條件的實驗方法,對單樁符合地基的承載力進行抽樣檢驗和評定,檢驗其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其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此次對該工程進行了7個點的單樁符合地基靜載荷試驗和7個點的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實驗前均將樁頂處理至與基礎底面設計標高相適應,單樁符合地基靜載荷試驗壓板下鋪設≥30mm厚中粗砂找平層,根據單樁承擔的處理面積,符合地基點均使用5cm厚900mm×900mm放鋼板;為防止單樁靜載荷試驗樁頭出現破裂,樁身上部用30cm高薄鐵皮箍住樁頭,在樁頭上面放置 5cm厚圓鋼板一塊,Sl、S7、S9、S11、S137個試驗點進行了單樁靜載荷試驗。
采用堆重平臺反力裝置,由主次梁系統組成壓重平臺,平臺上面堆置沙袋,試驗荷載由電動液壓通過1000kN油壓千斤頂施加于承壓板上,荷載采用油壓力傳感器進行測定,復合地基的下沉量及回彈量,基樁的下沉量及回彈量由調頻式位移傳感器通過RS-JYC靜載荷測試分析儀進行監控。(見圖1)

圖1 載荷試驗示意圖
靜荷載試驗采用RS-JYC靜荷載測試分析儀,荷載采用麥克斯韋公司生產的油壓力傳感器測定,量程0~5000kN,精度0.2編‰,位移采用RSW-50型傳感器觀測,量程0~50mm精度0.1mm。
靜荷載試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03)。
1.4.1 對于單樁符合地基靜荷載試驗
一、加載分級: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進行測麻,加載等級均分為8級,總加載量為8級,總加載量大于設計值的2倍。
二、沉降觀測:每加一級荷載,在加載前后各讀記壓板沉降一次,以后每半小時讀記一次,觀測采用兩個位移傳感器,沉降取其平均值。
三、沉降相對穩定標準:同一級荷載作用下一小時內沉降量<0.1mm。
1.4.2 對于單樁豎向靜荷載試驗
一、加載分級: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進行測試,加載等級均分為10級,總加載量均勻設計值的2倍,第一級按2倍分級荷載加荷。
二、沉降觀測:每級荷載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測讀1次。
三、沉降相對穩定標準:每一小時內的樁頂沉降量不超過0.1mm,并連續出現兩次(從分級荷載施加后第30min開1.5h連續三次每30min沉降觀測值計算)。
四、卸載與卸載沉降觀測:卸載時,每級荷載維持1h,按第15、30,6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級荷載。卸載至零后,應測讀樁頂殘余沉降量,維持時間為3h,測讀時間第15,30 min,以后每隔30min測讀1次。
五、止加載條件: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a己達到設計要求的最大加載量;b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為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當樁頂沉降能相對穩定且總沉降量<40mm時,宜加載至樁頂總沉降量超過40mm)c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的沉降量的2倍,且經24h尚未達到相對穩定。d當工程樁作錨樁時,錨樁上拔量已達到允許值。e當荷載-沉降(Q-S)曲線呈緩變型時,可加載至樁頂總沉降量60~80mm。
檢測時間為2007年03月06日至2007年03月13日,檢測過程中儀器設備性能正常
一、當壓力-沉降曲線上極限荷載能確定,而其值不小于對應比例界限的2倍時,可取比例界限;當其值小于對應比例界限的2倍時,可取極限荷載的一半。
二、當壓力-沉降曲線是平緩的光滑曲線時,可按相對變形值確定,對水泥土攪拌樁s/b或s/d=0.006所對應的壓力。
三、按相對變形值確定的承載力特征值不應大于最大加載壓力的一半。
7個單樁復合地基試驗點,最大加載量均勻達到設計值的2倍以上,最后一級荷載觀測均達到規范規定的穩定標準,未出現破壞狀態,曲線較圓滑,根據相對變形s/b=0.006判定,S2、S4、S6、S8、Sl0、S12、S14個試驗點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均取得大加載壓力的一半148kn,即182kPa
一、對于陂降型Q-S曲線,取其發生明顯徒降的起始點對應的荷載值;二、取S-Lgt曲線尾部出現明顯向下彎曲的前一級荷載值;三、當出現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量的2倍,且經24h尚未達到相對穩定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取前一級荷載值。四、對于緩變型Q-S曲線可根據沉降量確定,宜取S=40mm對應的荷載值;當樁長>40m時,宜考慮樁身彈性壓縮量;對直徑≥800mm的樁,可取S=0.05D(D為樁端直徑)對應的荷載值。
S1,S3,S5,S7,S9,S11,S13七個試點單樁極限承載力均>220KN。
通過分析,本工程S2,S4,S6,S8,S10,S12,S14個試點的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分別為182.7kPa,滿足極差不超過平均值的30%,故取其平均值182.7kPa為其承載力特征值,>180kPa;S1,S3、S5,S7,S9,S11,S13七個試點單樁極限承載力均>220kN,單樁承載力特征值均>110kN,滿足設計要求。
經過近數年的運行,觀測質量可靠,經濟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