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艷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宣威655400)
“絕經前后諸癥”屬中醫病名,亦稱“經斷前后諸癥”,指婦女在經斷之年,先天腎氣衰,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將竭導致機體陰陽失調,尤其是腎中陰陽失衡,累及心、肝、脾多臟,而出現一系列臟腑功能紊亂癥侯:月經不調、潮熱汗出、頭暈耳鳴、心悸、失眠、面浮肢腫等,筆者自2009年6月~2011年12月選用六味地黃湯合二至丸辨證加減治療本病12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均為中醫門診病人,年齡在45~55歲之間118例,小于45周歲的2例(因卵巢癌雙側切除),平均年齡48.5歲,病程最短的2個月,最長的6 a,平均11個月。
1.2 診斷依據 (1)發病年齡在45~55周歲,絕經前后;或年齡小于45歲,有卵巢切除、放化療史或卵巢外傷史致卵巢早衰者也歸屬于本病。(2)臨床表現:月經紊亂或停經,烘熱汗出,煩躁易怒,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夢多等癥。
滋腎補肝 調整陰陽,采用六味地黃湯合二至丸辨證加減,如心悸、失眠、煩熱盛者加紫草、川黃連、淡竹葉;汗多、烘熱盛者加知母、五味子、浮小麥、龍骨、牡蠣;腰背冷痛、精神萎靡減丹皮澤瀉,加菟絲子、杜仲、肉桂、附子、仙靈脾、巴戟等;目澀眼花加枸杞、菊花、牛膝;身倦乏力、面浮肢腫,加黃芪、太子參;胸悶痰多加瓜蔞、法夏、丹參。每2日1劑,10天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療程之間間隔5 d。
3.1 療效標準[1]治愈:烘熱汗出,情志異常等癥狀消除。好轉:諸癥減輕。無效:諸癥無好轉。
3.2 治療結果 治愈84例,好轉28例,無效8例,治愈好轉率93.3%。
絕經前后諸癥又稱經斷前后諸癥,古代醫書籍對本病無專篇記載,散見于“老年血崩”,“臟躁”“百合病”等病中,1964成都中醫學院主編的第二版教材《中醫婦科學》開始以“經斷前后諸癥”列入教材。本病現代醫學稱“圍絕經期綜合征”或“更年期綜合癥”,認為更年期婦女由于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垂體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出現月經失調,潮熱汗出,心悸失眠,抑郁、多慮、煩操等癥。治療多用谷維素、維生素B1或激素替代療法。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腎氣不足,天葵衰少,陰陽失調所致為病,尤其以腎陰虛多見。《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葵致,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這是女性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的自然規律,多數婦女可以順利通過,部分婦女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很好地調節這一生理變化,使得腎中陰陽失衡,常累及心、肝、脾多臟器受損,但以腎陰虛為多見,需要積極治療,提高生活質量。中醫治療以滋腎補肝、平衡陰陽為主,重在滋腎養陰,佐以扶陽,調理沖任;兼寧心安神,疏肝健脾,化瘀清熱。故筆者選用六味地黃湯合二至丸辨證加減,方中熟地滋腎陰益精髓,山茱萸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三藥共補三陰,以收補腎之本;澤瀉配熟地瀉腎降濁,丹皮配山茱萸瀉肝火,茯苓配山藥滲脾濕,補瀉并用,補重于瀉,補而不膩。女貞子滋腎養肝,配旱蓮草益陰養精,涼血止血,使其補肝腎養精血而不滋膩;兩方同為平補之劑。如虛火過盛,潮熱汗多較盛者加知母、五味子、浮小麥、龍骨、牡蠣等滋陰清熱斂汗;心悸失眠煩躁者加紫草、川黃連、淡竹葉等清熱涼血除煩;腰背冷痛,精神萎靡者減丹皮、澤瀉,加菟絲子、杜仲、肉桂、附子、仙靈脾、巴戟等溫補腎陽;目澀眼花加枸杞、菊花、牛膝等滋腎養肝明目;氣虛身倦乏力,面浮肢腫加黃芪、太子參益氣養陰,助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痰濕重而胸悶痰多者加瓜蔞、法夏、丹參化瘀祛痰。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紫草有抑制腦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作用,對婦女更年期或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失去對垂體功能的反饋抑制,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增高,所出現的綜合癥有較好療效。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仙靈脾等中藥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在體內有雙向調節作用,即抗雌激素活性作用和擬雌激素作用;還有抗骨質增生、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廣泛用于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治療[2]。
注意更年期婦女要堅持適當的鍛煉,調整心態,合理膳食,多吃蔬菜、雜糧、瘦肉、豆制品等,少吃高脂、高糖、高鹽飲食。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樊官偉,王虹,張琚,等 .植物雌激素的臨床價值[J],國外醫藥 .植物藥分冊,2008,23(3)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