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向東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張家港市中醫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而胃陰虧虛型胃痛在慢性胃炎中占較大的比例,單一西藥治療副作用大、療效差、易反復發作,本院自2010年以來,在西藥治療的基礎配合參梅養胃顆粒治療慢性胃炎50例,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下10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16歲,平均33.6歲,病程最長25 a,最短1周;治療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17歲,平均35.3歲,病程最長26年,最短6 d。臨床表現都有胃痛隱隱,反復發作,惡寒喜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符合《中醫內科學》[1]胃陰虧虛型胃痛的癥狀,且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1)具有胃脘部疼痛隱隱、飽脹、燒灼感、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2)胃鏡檢查排除糜爛、潰瘍、出血、腫瘤等器質性病變,(3)腹部B超、X線檢查排除肝、膽、脾、胰、腎等器官的病變。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于莫沙比利5 mg Tid口服,鋁碳酸鎂片0.5 g Tid嚼服,反酸明顯的加奧美拉唑20 g Bi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參梅養胃顆粒5 g Tid溫開水沖服,藥物組成為:北沙參、烏梅、山楂、紅花、丹參、莪術、白芍、甘草、當歸、蒲公英、土木香,按一定配比,制成顆粒沖劑,由江蘇中興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Z20083142),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飲酒。2組半月為1療程,一般服藥2個療程統計療效。
2.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示黏膜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胃鏡檢查示黏膜病變程度有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胃鏡檢查均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上述病例均在治療一個月后復查胃鏡,治療組50例:治愈36例,好轉10例,無效4例,有效率92.0%;對照組50例:治愈26例,好轉10例,無效14例,有效率72.0%。與對照組比較P<0.05。療效優于對照組。
李某,女,65歲,2010年5月21日就診,曾有慢性胃炎史3年,經常胃痛隱隱,惡寒喜暖,時有噯氣反酸,口燥咽干,納差,乏力消瘦,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脈細數,屢經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查胃鏡提示淺表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胃痛(胃陰虧虛型),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參梅養胃顆粒沖服:5 g/次,1日3次,服藥半月后諸癥大減,遂予于原治療方案繼續治療1個月,患者所有癥狀消失,復查胃鏡示胃黏膜充血、水腫完全消失。
慢性胃炎,中醫辨證多屬胃痛,其中有一癥型,屬胃陰虧虛,大多為久病,陽氣被遏,氣機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郁熱傷陰,或久用寒藥傷陰,胃失濡養,故見胃痛隱隱,陰虛津少,無以上承,則口燥咽干,陰虛液耗,無以下溉,則腸道失潤而大便干結,舌紅少津,亦為陰虛液耗之象,亦有急病誤治,津液耗傷,發為本病,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嗔脹,胃脘當心而痛”,《素問·舉痛論篇》說“邪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證治匯補·心痛選方》亦云“服寒藥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作痛。”參梅養胃顆粒為治療脾胃病良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實驗性潰瘍,調節胃酸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黏膜,促進受損胃黏膜修復,改善胃的微循環,以及有抗炎鎮痛作用。參梅養胃顆粒方中北沙參、烏梅養陰生津止渴為君藥,蒲公英清熱解毒,紅花、丹參、莪術、當歸活血化瘀、涼血止痛、潤腸通便為臣藥,白芍、甘草養陰柔肝緩急止痛為佐,焦山楂、土木香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為使[3],諸藥合用,共奏養陰和胃活血止痛之功,且治療效果明顯,毒副作用小,治療費用低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6~137.
[2]徐景藩.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89~191.
[3]單兆偉.中醫臨證與方藥應用心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