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軍,唐宇沙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醫院,貴州 貴陽550009;2.貴州省清鎮市中醫醫院,貴州 清鎮551400)
周圍性面癱,又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臨床表現為口角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區的疼痛[1]。也稱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亨特綜合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和性別限制。往往抬眉,閉眼,鼓腮等動作受限制。中醫認為是經絡中風的一種癥狀,其致病原因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襲顏面經脈,以致氣血阻滯、筋脈失養,筋肉遲緩不收而致。《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所說“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歪僻不遂”而發面癱。筆者采用透穴刺法配合電針治療儀治療本病3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及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依據《面神經麻痹》[2]中BELL麻痹診斷標準制定:突然其病,患側眼裂增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低,向健側牽引;排除其他病因引起者。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單側麻痹,能接受治療及各項檢測者。
1.2 排除標準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及過敏體質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治療中發生意外疾病或中途放棄治療、資料不全、無法判斷療效者;中樞性面癱患者;以往患側和(或)健側三叉神經、面神經發生過病變者。
1.3 臨床表現 多數病人往往在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口角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
1.4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65歲,其中以中青年為多;病程最長18月,最短1天;右側癱35例,左側癱20例,隨機分組:透穴刺法配合電針治療儀治療組30例,常規刺法治療組25例。
2.1 透穴刺法配合電針治療儀治療 處方:陽白,魚腰,顴髎,頰車,地倉,大迎,合谷,迎香,水溝,翳風,絲竹空;操作:陽白透魚腰、頰車透地倉、地倉透大迎。以上透穴均使局部有酸、麻、脹感。合谷雙取,直刺1.5寸,使局部酸脹,向上擴散,直至肩部。顴髎:平刺,針尖向下;迎香:平刺,針尖向上、絲竹空:平刺,針尖向耳門方向;水溝:先向鼻中膈刺,將針退至皮下,再向左右鼻翼方向刺,使局部有酸、麻、脹感;翳風:直刺0.5寸。電針使用方法:使用華佗牌電子針灸儀SDZ-II型(蘇州華佗治療儀),將電極連接在地倉與翳風穴上,選擇連續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使患側嘴角朝翳風穴方向輕微跳動,通電30 min后取下電極,拔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2 常規刺法治療 處方:陽白,魚腰,顴髎,頰車,地倉,大迎,合谷,迎香,水溝,翳風,絲竹空。操作:陽白、魚腰、頰車、地倉、大迎均采用平刺進針法,使局部有酸、麻、脹感為宜,余穴刺法同上。以上穴位均不使用電針治療儀治療,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后取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組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2.3 2 組給予心理護理,心情舒暢,情緒穩定,眼部護理滴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還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防止感冒,外出可戴口罩防護。
3.1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恢復,左右對稱;有效:癥狀基本消失,外觀基本正常;無效: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透穴刺法配合電針治療儀治療組痊愈27例,有效3例;常規刺法治療組痊愈15例,有效7例,無效3例。
王某,男,22歲,主訴:口眼歪斜2天。就診時左側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鼻唇溝消失,口角向右歪斜,鼓腮漏氣,經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炎。治療采用透穴刺法配合電子針灸治療儀治療組方法,經治療5次后,左眼基本能正常閉合,口眼歪斜明顯好轉,15天痊愈。
現代醫學認為面神經炎的最常見病因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面神經水腫為其早期主要的病理改變,同時可有莖乳突孔和面神經管內神經髓鞘或軸突變性[3]。面神經受損后,神經內壓變化是面神經病理改變的重要特征之一。陳氏等[4]研究發現,面神經損傷后第3天,面神經內壓即明顯升高,傷后1周未達高峰,為正常的4~5倍,面神經內壓的升高與神經水腫有關。
透穴刺法源于《靈樞 .官刺》篇:“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后世醫家經過長期臨床實踐,不斷總結完善。認為本法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使經氣流通、上下相接,免傷衛氣,增強針感的功用。透穴刺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為“直透法”,系四肢內外側或前后側相對穴位的透刺,如內關透外關等;一為“平透法”,系穴位上下左右鄰近部位的透刺,如頰車透地倉等。透穴治療面癱乃屬后者,針刺部位較表淺,并盡可能順著面部肌纖維走向進行透刺,深度以達到所透部位皮下而不透出皮外為度。如清代醫家周樹冬在其《金針梅花詩鈔》中說:“不論為直貫或斜串,于外尖抵達孔穴時,均不宜將針透出皮外,既可免痛,又可免增病人畏懼。”
面癱多因風寒之邪客于面部經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失于濡養,弛緩不收所致。而透穴刺法能加強祛風活血通絡的作用,有利于祛邪外出,祛風牽正。“頭為諸陽之會”,面部經絡密布,運用透穴可以使經絡與經絡、腧穴與腧穴之經氣得以溝通交融,彌補了常規取穴之不足,增強了經絡之間的聯系,使多經同時得氣,提高了臨床療效。通過透刺對肌肉及神經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經、肌肉和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從而促進面神經及面部肌肉的恢復。
通過電針提高肌肉組織的興奮性,更可促進神經損傷局部炎癥水腫的消退,改善局部微循環,提高神經細胞氧利用率,促進損傷神經的修復及再生。觀察針刺治療面神經炎的肌電變化,治療前肌電圖提示;大部分患側面肌失神經支配及興奮性降低。經針刺治療后,多數得到改善,使原來失神經支配的肌纖維重新得到神經支配,使受障礙的神經功能恢復常態。針刺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加速恢復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
筆者對治療面癱有3點體會:(1)首先要開展患者的精神緊張,醫生對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幫助患者建立信心,以便對癥下藥。如果處理不當,會使患者喪失信心或有恐懼心理,不能很好配合,使癥狀加重。(2)在治療方法上,根據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針刺穴位不僅有驅風的作用,且可疏通面頰的經絡,祛除風邪,行血活血,改善局部氣血供養。重點穴位:陽白為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之會,魚腰為經外奇穴,二穴同用,可以祛風通絡,有開竅于目之功;頰車為足陽明胃經之穴,地倉為手陽明經之穴,二穴同用,可疏風通絡,調節面部經氣,而祛除風邪,解濁毒;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通暢氣血,以降上沖火邪,平肝瀉熱,同時還可以調整面部的經氣和氣血,尚能疏風活絡、益氣活血,扶正養陰;水溝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開竅清熱,是治療口眼歪斜要穴,針刺該穴,可激發經絡之氣,而達到活絡和調和氣血的作用,同時通過經絡的調節,可達到祛風、解毒、活血、通竅、鎮靜、止痛之功效。(3)病程長短與療效的關系:一般病程愈短,見效愈快,療程也短,且無后遺癥;病程愈長,見效愈慢,療程也長,其往往不易恢復。
[1]王維治.神經病學 [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 版社,2004:90~91.
[2]王興林,黃德亮 .面神經麻痹[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95~145.
[3]孫怡,楊任花 .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36.
[4]陳兵,王正敏 .面神經損傷后面神經內壓的變化[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