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海汽車有限公司
截止到2011年11月底,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發展研究所,將2011年前11個月的專用汽車六大類產品產銷進行匯總統計,如表1所示。
從表1數據來看,專用汽車市場已不同往年,頗有“寒冬”之意。同時也應看到,有些細分市場的產銷量仍然增長,只是增速有所減緩。因此,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寒冬”是局部的。

表1 六大類產品產銷進行匯總統計
不管專用汽車市場是“寒冬”還是“春天”,我個人認為,專用汽車生產廠家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1.注重品牌建設,堅持產品特色和技術創新,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近些年,常有些廠家在一夜之間變成萬能廠,只要市場上什么類別的車輛好銷,挖幾個人來就敢對外宣稱能造。
2.在產品功能上多下功夫,實現一車多能。比如針對近幾年各大城市出現的內澇和道路積雪結冰等問題,就可以通過在現有的市政、搶險、道路清障等專用汽車輛上加裝專用工具設備來解決問題,使專用車一車多能。因為這些工具設備的使用期非常短,如果專門開發單一功能的專用汽車很不經濟。
3.在產品用途上,逐步實現專業化、智能化、高檔化、差異化及個性化;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采用環保材料、新型高強度、輕量化材料對上裝減重等。
4.拓寬產品的使用領域。如清障車,大多數國人或許只知曉清障車的功能就是拖曳故障車輛,其作業對象針對的是車輛,但在歐美發達國家,清障車的作業對象和服務用戶早已向飛機、輪船、樹木、家具、建筑、影視劇組等方面拓展。
5.努力走出國門。雖然近幾年歐美國家的經濟受挫,日本也發生了地震、海嘯、核輻射等災害,但是這給某些專用汽車產品帶來了新的商機。歐美的老百姓收入減少了,沒錢添換新車,舊車的故障率就會增多,需要使用清障車的機會也就增大,這就會拉動清障車的市場需求。比如,日本向我國清障車廠家下的訂單日漸增多就可以證明,日本災后重建所需要的專用汽車用量肯定比過去增加了,而清障車只是災后重建工程中很邊緣化的一種專用汽車。
襄樊南車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對于市場“寒冬”,我認為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首先,對大勢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一方面,市場變化正如同季節一樣也是周期性的,長期的高增長是不可能的,因此,短暫的寒冷是可以接受和抵御的;另一方面,需要正視的是外部局勢持續惡化,企業內部的創新能力和應對危機水平確實遭遇到嚴峻的挑戰。從總體上看,只要認真應對,局勢會慢慢好轉,而轉機總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出現。
其次,要辯證地看問題。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正是產品結構調整的難得時機。從全國范圍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些深層次矛盾需要解決。特別是隨著原材料、勞動力等資源要素成本的攀升,資源有限性、消費局限性、環境承載力的約束,已經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到了必須調整的關口。這些困難可以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等方式予以消解,過了這一關,中國經濟將整體邁上一個新臺階。
最后,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盡管眼前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城鎮化發展蘊含著市場發展空間,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所帶來的潛在動力是巨大的。只要企業應對得當,中國汽車市場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
山東迅力特種汽車有限公司
專用車企業技術人員需要打破局限于常規車型上的設計慣式(自卸車、廂式車、半掛車等),通過創新思維方式獲取新的突破,在“專用汽車”的“專”字上多下功夫,尋求能促進企業發展并也適應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變被動為主動,樹立口碑,塑造品牌。
生產繁忙時,大家都一味追著合同訂單跑,沒時間、沒精力搞新產品開發和積累;待銷售上不去時,壓產減員,缺乏核心技術人員,仍會忽略新產品開發。這是目前專用汽車行業的最大問題,即沒有形成一個成熟、健康和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新產品研發體系。
借當前我國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汽車之勢,專用汽車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健全研發體系,提升自身的研發實力,在缺乏“品牌”的專用汽車行業中樹立起“標桿”。
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專用汽車部
經濟危機來臨時,發達國家的做法是調整戰略,專注產品研發,做好技術儲備,養精蓄銳。這值得國內汽車業學習。若我們一味追著訂單的尾巴走,滿足于現有的產品結構和技術水平,就失去了發展后勁。國外的新產品研發周期一般是2~3年,國內基本上是一年,有的甚至僅用半年,研發的產品技術含量及產品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提升。這值得企業反思!
濟南薩博特種汽車有限公司
前兩年,受到國家鼓勵汽車消費政策的刺激,專用汽車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但進入2011年后,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經濟與投資增速的放緩,專用汽車市場又進入到了“寒冬”。對此,專用汽車企業應該怎么辦?
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應成為專用汽車廠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這一點,專用汽車企業應當依據自身競爭優勢,緊跟市場步伐,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同時還要緊盯國外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不斷推出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專用汽車新品,使企業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應當是專用汽車企業生存之根本。若只是依賴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普通產品,僅靠營銷能力及低價位銷售策略來贏得市場,企業是無法經營長久的。梁山的“中國掛車生產基地”、隨州的“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鐵嶺的“中國專用汽車生產基地”等專用車產業聚集區,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同質性非常大,比拼的是價格,而不是技術含量,這是非常危險的。
山東迅力特種汽車有限公司
近幾年,原材料漲價、市場萎縮、用工成本上升、市場競爭激烈等,幾乎成為各個企業老總們的口頭禪。
“寒冬”就在眼前,這是國內經濟界基本達成的共識,專用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應對“寒冬”最簡單的辦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搶市場、壓存貨、提效率、降成本,盤活資金和資源,順暢企業現金流是絕大多數企業的現實選擇。
按以往經驗,中小企業應對經濟危機最常用的方法是開源節流。開源節流首先是開源,然后是節流,特別是專用汽車行業,中小企業眾多,更應發揮其體制優勢,揚長避短,在與大型企業的博弈中建立和完善快速應對市場的運營機制,把搶占市場放在首位。
俗話說,有破產的企業,沒有破產的行業。大家盡管都明白通過收購兼并和市場自然淘汰提高產業集中度這個道理,關鍵是擬收購方不僅選擇性很強,而且需要很長的選擇確定時間,且不能幫助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同時,大家也都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活著比什么都更重要。
特別是那些經營已經非常困難的中小企業領導者們,他們并不是不懂提高科技含量、調整產品結構等大道理,只是在“寒冬”面前缺乏實施的力量而已。所以,搶市場、壓存貨、提效率、降成本,盤活資金和充分利用資源,順暢企業現金流是絕大多數企業應對“寒冬”的不二選擇。畢竟,活著才有希望!
大的企業或是經營多年的企業家,或有實力,或已做好了提前“御冬”的準備,故處之泰然,抗壓能力強。在過去的2011年,確實有一些專用車廠家的日子很不好過,有些是受國家調控的原因而影響,而有些是廠家自身的原因。比如2011年半掛車市場表現非常差,1~11月同比下降41%,而廣東某家半掛車企業的產銷量卻創下了歷史新高。原因在于做好了營銷這一環節,抓住了大客戶。這也正如徐曉東所說,沒有破產的行業,只有破產的企業。有經營之道者,企業的生命力會更強。
國內外經濟形勢撲朔迷離,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市場步入“寒冬”僅是開始,近期我國專用車行業技術人員的大量流動,從一個側面預示著行業的深度調整已緊隨而至,重新洗牌就在眼前。
技術研發力量薄弱一直是專用車企業的軟肋,很多企業一窩蜂地生產技術含量低、同質性非常大的常規車型已使企業失去了競爭力。然而,有更多的企業正在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編輯從2011年年底企業技術人員反饋的信息中得知,許多企業都選派技術帶頭人跑市場、進行調研,為尋求更多的適合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增長點而搶占先機。
最困難的時候,往往也蘊藏著巨大的機會。2012年,我國專用車企業的日子可能依然不太好過,“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能夠順利渡過“寒冬”的企業,就是行業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