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彬
(重慶市涪陵區馬武鎮畜牧獸醫站,重慶涪陵 408107)
當前生豬養殖業對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病毒病的防疫十分重視,反而對豬鏈球菌病疏于防范,就臨床而言,豬鏈球菌病在各種豬場傳染病中占很大比例,特別是氣候濕熱的季節是豬鏈球病傳染高發季節。近期本地部分生豬養殖場有部分生豬出現了發熱,關節腫脹,敗血癥和神經癥狀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對病料進行實驗室診斷確定此次疫情的病原為鏈球菌。
豬鏈球菌鏡檢呈圓形或橢圓形,常多個集聚呈鏈狀排列,鏈長短不一,革蘭氏染色陽性。鏈球菌細胞壁內含多種氨基酸糖,根據其特異性抗原的不同共有19個血清型。引起豬鏈球菌的病原C群的獸疫鏈球菌占絕大多數,此次未能對分離的鏈球菌進行血清型鑒定。豬鏈球菌病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四種類型:敗血癥型、腦膜腦炎型、關節炎型、化膿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膿腫)型。
臨床可見部分患病豬關節腫脹,體溫升高,不食或厭食。對出現病變嚴重的病豬進行解剖后發現,病豬漿膜出現漿液性炎癥變化,心包積液增多;腎臟紅腫;脾臟腫大呈暗紅,包膜有纖維素沉著;淋巴結紅腫;肝臟腫大;關節腔內滑液增多,嚴重者關節軟骨壞死,關節周圍組織有多發性化膿灶。
(一)病料 采集五個豬場的病豬組織樣品。
(二)培養基 普通瓊脂平板、鮮血瓊脂平板、麥康凱瓊酯平板等。
(三)試驗藥敏試紙 青霉素、土霉素、潔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頭孢菌素。
(四)試驗動物 健康小白鼠(30~35 g)10只。
(五)病原分離 無菌采取病豬的肝、肺、脾、腎、腦和關節液,對該病料無菌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雙球菌或短鏈狀球菌,然后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37℃需氧培養24 h后,挑取可疑菌落革蘭氏染色鏡檢,同樣可見一些革蘭氏陽性雙球菌或短鏈狀球菌,挑取單個菌落再接種鮮血瓊脂平板,純化后放置4℃,冷藏備用。
(六)生化試驗 取上述分離菌血清肉湯培養物,分別接種于蔗糖、山梨醇、葡萄糖、甘露糖、乳糖、馬尿酸鈉及淀粉培養基,37℃培養24 h后,觀察其對糖的利用情況,全部重復三次,并記錄結果見表1。
(七) 動物感染試驗 將分離菌株24 h血斜面用滅菌的生理鹽水適當稀釋,配成懸濁液,腹腔注射5只健康小白鼠,接種量0.3 ml/只,另外5只作對照,注射同劑量的生理鹽水,觀察結果。
(八)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擴散法,用無菌棉簽蘸取分離菌的血清肉湯培養物,均勻涂布于鮮血瓊脂平板,在瓊脂平放上向一個方向均勻涂布然后將平板每轉動60度涂布一次,共涂三次最后沿平板邊緣涂布一圈;加蓋后放置5 min,待平板稍干后,用無菌鑷子將各種藥敏紙片分別平貼在培養基表面,并輕壓使其緊貼平板表面,每個平板貼4張藥敏紙片,兩紙片相距25 mm,紙片與平板邊緣不小于15 mm,貼好紙片的平板于37度培養24 h,觀察結果。結果按抑菌圈直徑大小和各抗菌藥的具體標準,評定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藥。結果評定參照表2。
(九)試驗結果
1.病料中鏈球菌檢出及分離結果將病料和病料培養物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發現4個養豬場的疑似病料中含有大量的革蘭氏陽性單在、呈雙或鏈狀排列的球菌。
2.培養特性 37℃培養24 h后,所采的病料在鮮血瓊脂平板pH=9.6肉湯上形成大量圓形、不透明、表面光滑、隆起的灰白色直徑為1~2 μm的小菌落,菌落周圍形成2~4 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無色的β-溶血環。在普通平板和麥康凱培養基上單個菌落均表現生長貧瘠。10%雞血清肉湯中培養48 h后,可見管底形成絮狀沉淀,上液澄清,無菌膜和菌環。
3.生化試驗結果見表1。
4.動物感染試驗。結果小白鼠注射病原菌的第四天開始死亡,死亡的小白鼠皮膚發紺,剖檢肝、脾、肺、心出血,呈敗血癥,剖檢發現注射部位有直徑0.9~1.1 cm的膿腫,濃汁呈黃綠色。而對照組作的均未見死亡,從死亡的小白鼠的肝臟、重新分離到革蘭氏陽性單在、呈雙或鏈狀排列的球菌。試驗表明,分離的菌株對小白鼠有致病性。
5.藥敏紙片試驗結果見表2。藥敏紙片試驗結果表明敏感的藥物依次是:頭孢菌素、環丙沙星;中度敏感的依次是:青霉素和卡那霉素;而對土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具有抗藥性。
(一)治療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高敏藥物治療。對淋巴結膿腫,待膿腫成熟后,及時切開,排除膿汁,用3%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液沖洗后,涂以碘酊。環丙沙星治療豬鏈球菌病時每千克體重用2.5~10 mg,每12 h注射1次,連用3 d,能迅速改善癥狀,療效明顯優于青霉素。對敗血癥型及腦膜腦炎型,應早期大劑量使用抗生素,青霉素(每頭40萬~100萬單位,每天肌注2次;革慶增安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1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也有很好的療效。為了鞏固療效,應連續用藥5 d以上。在治療過程中有明顯發熱癥狀的,用解熱鎮痛劑,體質虛弱的,注射維生素C。全群口服抗生素,每噸飼料加阿莫西林200 g或土霉素500 g,連用7 d以防繼發感染。
表1 分離鏈球菌的生化試驗鑒定結果
表2 藥敏試驗結果
(二)預防 清除傳染源,病豬隔離治療,帶菌母豬盡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環境用菌毒敵徹底消毒。豬圈和飼槽上的尖銳物體,如釘頭、鐵片、碎玻璃、尖石頭等能引起外傷的物體,一律清除。新生的仔豬,應立即無菌結扎臍帶,并用碘酊消毒。藥物預防,豬場發生本病后,可用藥物預防,以控制本病的發生。每噸飼料中加入四環素125 g,連喂4~6周。
1.小白鼠注射病原菌的第四天開始死亡,死亡后,小白鼠皮膚發紺,剖檢肝、脾、肺、心出血,呈敗血癥,剖檢發現注射部位有直徑0.9~1.1 cm的膿腫,濃汁呈黃綠色。而對照組均未見死亡,從死亡小白鼠的肝臟、重新分離到革蘭氏陽性單在、呈雙或鏈狀排列的球菌。試驗表明,分離的菌株對小白鼠有致病性。
2.培養菌敏感的藥物試驗依次是:頭孢菌素、環丙沙星;中度敏感的依次是:青霉素和卡那霉素;而對土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具有抗藥性。為此臨床用藥提供了科學依據。本病初期用青霉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可能是對青霉素已產生了耐藥性。
3.從癥狀上看,本病極易與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豬水腫病相混淆,應嚴格注意區別。本次疫情急發暴發性豬鏈球菌病,但由于實驗條件有限,具體分屬哪一血清型,還需進一步分離鑒定。
4.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相當高,對養豬業危害相當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同時,建議在疫區使用豬鏈球菌疫苗(ST171)對仔豬進行免疫接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