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波,吳生康,付彥君
污染水域的潛水作業保障
廖昌波,吳生康,付彥君
污染水域;潛水;作業保障
潛水員有時需要在污染水域中開展潛水作業[1]。在污染水域中進行潛水作業時必須根據污染源的種類、污染程度、污染物對人體的侵害途徑以及近、遠期效應等諸多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盡可能地避免或降低對人體的危害。因而,在污染水域中潛水時潛水員必須要有特殊的潛水保障措施[2]。
應向當地政府或衛生防疫部門了解污染物種類、性質,并應取樣分析測定污染程度,了解該類污染物對人體的侵害途徑、危害程度、近遠期效應以及如何避免并消除或降低對人體危害的方法。一般水體污染有以下種類:(1)病原微生物污染。各種病原微生物,包括某些致病菌、病毒,如吸血蟲病疫區的吸血蟲幼蟲等。(2)各種工業污水。包括未經處理的印染廠污水、農藥廠污水、各種冶煉廠污水等,其中含有超劑量的汞、砷、鉛等重金屬有害元素。(3)強酸強堿污染。包括 H2SO4、HNO3、KOH、NaOH等,它們腐蝕潛水呼吸器、潛水裝具與潛水設備,當與人體皮膚接觸時有腐蝕、刺激作用,造成傷害。(4)揮發性有毒氣體和油類。此類污染物除污染潛水呼吸器、裝具和設備外,若經人體呼吸道吸入后,還可影響人體健康。(5)重油和黏性污染物。此類污染物可污染潛水呼吸器、裝具和設備,如原油泄漏等情況。(6)放射性污染。被放射性物質輻射、沾染的污水,輻射劑量超標時會有致命危害,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中受污染的水。
根據潛水任務,確定人員組成與分工,有針對性地選擇潛水呼吸器、潛水服、減壓方法以及潛水員與水面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3]。如系病原微生物污染,可事先采取有針對性的防疫措施。在放射性污染水域潛水時,應對潛水現場進行核輻射劑量評估,并在核防護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作業。潛水計劃中還應包括一旦發生中毒或意外時的急救與后送以及藥品器材的準備等應急預案。
在污染水域潛水時,應該使用能夠使潛水員最大限度地避免與污染水直接接觸的潛水服和潛水裝具[4]。干式潛水服和通風式水面供氣呼吸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防護裝甲,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水接觸潛水員皮膚、口腔和耳[5]。開式回路自攜式呼吸器和全面罩雖不能有效地防止頭部與水接觸,但如果作業時無法使用水面供氣系統,且污染程度較低的情況下,亦可使用該類潛水裝具,在潛水作業結束后應立即進行清洗處理。
針對污染水域潛水對潛水技術要求高的特點,應選用技術熟練的潛水員及水面支持人員,并有針對性地接受有關污染水域潛水防護知識培訓[6]。必須使所有作業人員熟悉污染源侵害人體的途徑(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攝入或皮膚、黏膜、眼結膜接觸吸收,甚至三者兼而有之);熟練掌握污染水域潛水的作業技能與應急處置方法[7];有針對性地選擇潛水呼吸器,潛水服及其他防護用品[8]。
潛水作業點如果存在有毒煙霧,潛水站、空氣壓縮機和水面支持人員必須位于空氣污染的上風位置,潛水員應從水流上游接近污染水域;潛水作業船在駛往污染水域之前,儲氣瓶應預先充滿壓縮空氣。若必須在潛水現場用空壓機充氣時,進氣口應根據污染源增加相應的特殊的空氣過濾裝置。采取嚴密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質或化學毒劑進入供氣系統。
有條件時,在潛水作業點周圍建立環境狀況監測制度,隨時或定時測定周圍環境中的污染狀況。
根據不同的污染源對人體侵害途徑,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個人防護用品。在選擇個人防護用品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有:(1)污染源種類、危害程度;(2)對人體的侵害途徑,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攝入、皮膚黏膜接觸滲透或者三者兼而有之;(3)個人防護用品的密封性、抗拉和耐磨性能應與潛水現場的特殊條件相匹配;(4)個人防護用品對人員的防護能力應與污染源性質、污染程度相匹配。水面人員的防護用品可參考表1。
潛水員應穿帶有防水手套和潛水靴的干式服。如果潛水過程中可能遭遇大量黏性污染物,建議使用與潛水裝具相匹配的一次性防護服。潛水作業的水下工作時間應根據放射性物質的劑量或化學毒劑的性質、濃度來確定[9]。潛水員及水面工作人員遭受的輻射劑量或毒劑劑量不得超過允許范圍。盡量采用水面減壓法減壓,最大限度縮短潛水員在污染水域中暴露時間。并且,應根據水中污染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防護用品[10]。其配置可參考表2。
在潛水作業開始前,應將潛水站周圍區域分為3個隔離帶,分別是:(1)高污染區,潛水員入水、出水作業點的周圍區域;(2)低污染區,潛水員和潛水裝具經過初步清污后進入的區域;(3)清潔區,潛水員和潛水裝具經過徹底清污后進入的區域。如條件允許,“清潔區”應位于污染區的上風處。

表2 潛水員防護用品參考表
潛水員出水時,經適當清污后進入“低污染區”,此時應卸除潛水裝具。首先解開頭盔與潛水服的鎖緊裝置、取下頭盔。然后脫下干式潛水服和手套,最后脫下內衣褲。
如果潛水裝具無損壞征象,潛水員可進入“清潔區”,進行常規的潛水后淋浴,包括用沐浴皂和洗發劑清潔全身。此外,用沐浴皂徹底刷洗手指、指甲,并刷牙漱口;如果皮膚曾直接接觸或暴露于污染水中,則潛水員原地留在“低污染區”,采取額外的清污措施并消毒后,才能進入“清潔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需水面減壓的潛水員,應在6 min內,脫下潛水服立即進入加壓艙,可在過渡艙內完成表面清洗程序,待潛水員進入主艙進行水面減壓后,利用排污閥把過渡艙的污水排出。
潛水結束后,應根據污染源性質,對潛水員和水面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醫學監護(注意癥狀體征的觀察,采集血液以及其他生物學標本進行檢測)。尤其對存在放射性污染的水域,要按照放射性防護要求進行特別監護。
可使用清潔液和硬毛刷仔細刷洗潛水頭盔和頸部密封圈的部位,污染嚴重時,要反復刷洗2次以上。注意清潔液的成分應與待清除的污染物相匹配,一般多采用5%漂白劑清潔液進行清洗,然后用淡水沖洗干凈,再在室溫下通風晾干。必要時還應對裝具有針對性地進行消毒(5%的漂白劑清潔液的制備方法之一是:優質次氯酸鈣1360 g加水19 L,混勻[11]。含氯清潔液不宜用于大量含氨的污染物,在這種情況下可用1%~2%磷酸三鈉清洗液)。
最后,使用高壓淡水沖刷潛水作業點,以減輕(或稀釋)潛水環境的污染物含量(濃度),減少對潛水員的污染侵害。
[1] 龔錦涵.潛水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5:372.
[2] 劉安堂,張輝,楊德恭,等.安全潛水作業手冊[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68.
[3] HJB 189-1998.空氣常規潛水醫學保障規程[S].8-9.
[4] 楊德恭,龔國川,郭春麗.科學技術潛水手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256-257.
[5] 陶恒沂.潛水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2-315.
[6] 練慶林,陶恒沂,孫學軍,等.堅持海洋現場教學,培養合格潛水醫師[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1,8(3):192-193.
[7] 張慶河,戚麗君.加強潛水軍醫培訓的思考[J].繼續醫學教育,2004,18(3):31-33.
[8] 方以群,姚健,吳生康,等.潛水醫師培訓的組織與體會[J].海軍醫學雜志,2007,28(3):246-248.
[9] 劉漢明,謝維杰,蔣以山.潛水員水下核輻射防護監測方法研究[J].海軍防險救生,2008,46(3):2-5.
[10]許美玲,宋希江.海上平臺眼科急癥的處理體會[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8,15(4):封四.
[11]胡仁典,尹彩芳,尹敬華,等.魚艙內急性硫化氫中毒142例臨床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4,11(2):99-101.
R841
A
1009-0754(2012)02-0076-03
200433 上海,海軍醫學研究所
表1 水面人員防護用品參考表
注:1~4級為防護等級
?
2011-10-18)
(本文編輯: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