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劉燕
我知道他叫馬俊河,生于1981年,民勤人,在昆明和蘭州工作過。后來,他回到家鄉,和同伴一起栽紅柳、種梭梭,開辦了“拯救民勤網”“天下民勤”兩個網站。
在見到他之前,我對自詡做全職公益的人保持著本能的警惕——之前接觸過的這類人中,有沽名釣譽者,也有極端狂熱者,甚至有借機斂財者。沒辦法,“環保”“公益”在當下過于閃亮。
可是,我見到了馬俊河。
從外表看,他與這個城市里行色匆匆的年輕人沒什么不同,衣服整潔挺括,表情平靜溫和,舉手投足得體禮貌。但為什么只有他選擇了一條與所有人都不同的道路?
他沒說他在村里的處境,但能想象到那份無奈與尷尬。焦慮的年代,人人都在固有的軌道上行進,難得跳出或是停下,而他,居然放下一切種樹。身邊的人大多覺得家鄉不值得堅守,種樹植草付出多收益少,何必犧牲個人發展,將偌大責任加諸自身呢?
在中國,做環保的大環境太差:大眾缺乏意識,環保者缺少資金支持,環保往往與當地短期經濟發展相沖突……一心做事的環保人在實際操作層面總會遭遇太多阻撓和挫折,“痛心疾首”“大聲疾呼”常常被用來描述他們。馬俊河卻并非如此,他有著環保人士少見的平和、從容、淡定。這份平和完全是出自對當地人和環境的深刻理解,而理解一切就意味著原諒一切。所以,他能面帶微笑地跟你講現狀和困難,講見到的荒唐事和可笑的人,講遇到麻煩時如何斗智斗勇。
為了讓環保路走得更遠些,馬俊河試圖把更多的當地人發動起來。他在林地中栽上了肉蓯蓉、鎖陽等名貴中藥材,后年,他的第一批藥材就能收獲。隨著種樹面積越來越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維護林地、在其中栽種藥材,環保與經濟發展就能形成良好互動。
對于未來,馬俊河并沒有絕對的樂觀和向往,面對“民勤綠洲早晚會消失”的質疑,他只是淡淡地說:“在近幾十年還是不會的吧。”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有所行動總比等待要好。
3月初,馬俊河的QQ簽名是:2012年“拯救民勤”志愿者春季植樹活動招募志愿者,歡迎各路英豪參加!3月24日開始,馬俊河與他的伙伴們將進行新一輪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行動。而2011年,他們的“國棟生態林”中梭梭的成活率是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