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敬惜字紙”曾是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信仰。古代這種信仰不僅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而且在一些受到漢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及國外華人聚居區也同樣存在。這一信仰雖然消失不久,但離我們現代生活似乎已很遙遠,我們對此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大陸學界少有人關注,倒是臺灣學界對此研究較多。實際上,“敬惜字紙”信仰曾對我們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習俗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對其進行介紹和研究十分必要。在此,我們試圖通過明清小說中的描寫,考查“敬惜字紙”這一文化現象。
漢字是先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事物,并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后來,古人把漢字的發明權歸于文化英雄倉頡。荀子說得很清楚:“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①“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傳,并被神化,據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誘注云:“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②可見,造字是一樁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文字發明之初就有一種符咒功能,這是道教書符產生的基礎。至秦漢時期,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有人推測倉頡可能是黃帝的史官,原復姓侯剛,名頡,因造字有功,黃帝乃賜“倉”為姓。“倉”字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黃帝認為倉頡的神智超過了他,是君王上面獨一無二的人,可見對倉頡推崇之高,后人尊為“倉圣”,把三月二十八日作為倉圣的寶誕。這實際上曲折表達了對文字的尊崇。由于文字的發明,文明得以肇始,知識得以傳播,這是“敬惜字紙”信仰產生的基礎。大致說來,兩漢以前是“敬惜字紙”信仰的萌芽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信仰進一步在文人士大夫中發展,北朝著名文人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吾每讀圣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③唐釋道宣《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議》中規定如廁不得用字紙④。唐變文《廬山遠公話》中遠公說偈云:“長揚并五冊,字與藏經同”,如用作廁紙,將“陷身五百劫,常作廁中蟲”⑤。宋以后,隨著科舉取仕制度的實行,“敬惜字紙”信仰遂大行于世。由于科舉競爭異常激烈,很多士人在作好科舉功課的同時,將科舉勝出的機運押在主掌文運的文昌帝君身上,并通過惜字等積陰德的善行來為此增加砝碼。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如《惜字律》、《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等。這些著作被視為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圣律,并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輔以故事傳言,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及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清末還出現了大量宣揚敬惜字紙的善書體小說,如《青云梯》、《桂宮梯》等。“敬惜字紙”的要求被納入基本道德準則的范疇而加以倡導。官方進而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在某些地區,“敬惜字紙”還演變為民俗活動,每屆節日,各家各戶舉行敬字儀式,敬紙如神,虔誠備至,以期盼家中學童聰明過人、舉業進步。如清流縣民間甚至有所謂的乞巧節,“七月七日,兒女于晚設茶果,焚字紙,穿針線,名曰:乞巧”⑥。
所謂“敬惜字紙”就是敬畏愛惜字紙的意思。人們對載字之紙心懷敬意,即便是廢紙碎片也不敢褻瀆。為何要敬惜字紙呢?《二刻拍案驚奇》卷一《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的開頭說得很清楚:
話說上古蒼頡制字,有鬼夜哭,蓋因造化秘密,從此發泄盡了。只這一哭,有好些個來因。假如孔子作《春秋》,把二百四十二年間亂臣賊子心事闡發,凜如斧鉞,遂為萬古綱常之鑒,那些奸邪的鬼豈能不哭?又如子產鑄刑書,只是禁人犯法,流到后來,奸胥舞文,酷吏鍛罪,只這筆尖上邊幾個字斷送了多多少少人?那些屈陷的鬼豈能不哭?至于后世以詩文取士,憑著暗中朱衣神,不論好歹,只看點頭。他肯點點頭的,便差池些,也會發高科,做高官;不肯點頭的,遮莫你怎樣高才,沒處叫撞天的屈。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才是住手。可見這字的關系,非同小可。況且圣賢傳經講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多用著他不消說;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佛家白馬馱將來,也只是靠這幾個字,致得三教流傳,同于三光。那字是何等之物,豈可不貴重他!每見世間人不以字紙為意,見有那殘書廢葉,便將來包長包短,以致因而揩臺抹桌,棄擲在地,掃置灰塵污穢中,如此作踐,真是罪業深重。假如偶然見了,便輕輕拾將起來,付之水火,有何重難的事,人不肯做?這不是人不肯做,一來只為人不曉得關著禍福,二來不在心上的事,匆匆忽略過了。只要能存心的人,但見字紙,便加愛惜,遇有遺棄,即行收拾,那個陰德可也不少哩!
《青云梯》中有篇《敬字說》,詳細闡述了敬惜字紙的原因:“天經地義,無字不顯;圣賢教訓,無字難遵;經史流傳,無字不遠;三綱五常,無字不達;忠孝廉節,無字不彰;一技一術,無字不傳。后人當敬先圣之書,更宜重前賢之字。木有本,水有源,古人所謂一字一珠,敬惜如此,庶不負前賢之至意也。”所以“字誠天第之靈機,萬世之法則也”。同書《惜字要言》篇則說:“字乃圣賢之精,天地之寶”,“若一日無字,則天下亂矣”。字還“可以富人貴人生人殺人榮人辱人予人奪人”。⑦
“敬惜字紙”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注意保護字紙。清代蒙書《節韻幼儀》中“惜字”條規定:“只字片紙,道存于此。此傳圣賢之心,當作圣賢視。毋以補窗,毋以拭幾,毋嚼以口,毋踐于履。火化風揚灰,恐落廁坑里。”⑧清梁章鉅在《歸田瑣記》卷八中說,浦城人饋送食物,無論大盤小盒其上每加紅紙一塊,或方或圓,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語如“長命富貴”、“諸事如意”之類,此紙轉瞬即蹂躪于童卑之手,淪棄于溝壑之中。所以他建議大家以后送禮不要使用字紙,可用其它吉祥物替代。⑨《青云梯》中有篇《惜字宜戒》,諄諄告誡大家不要用字紙糊窗裱筐、抹桌拭穢、封壇包物、撚繩扎物、燃燈吸煙、換物賣錢、當空焚字等。二是要慎重使用文字。《青云梯》的作者在《惜字正詮》篇中告誡說:下筆有關人的性命、名節、功名、婚姻、是非、陰私等重要問題時,“此字當惜”。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論述第一層面的意思。
從小說中的描寫看來,古人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踐行“敬惜字紙”的理念的:1、廢棄的字紙先裝入惜字簍中,然后集中放在字爐中焚燒;紙灰不能任意丟棄,應埋于凈土之下或拋灑于江河大海之中。如《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開頭“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凈處,自然福祿永無窮。”《海上塵天影》第36回中也有此類的描寫。2、將敬惜字紙列入家規家訓。如《桂宮梯》中王修玉家戒中就有“勿棄褻字紙”一條。3、創建敬惜字紙的民間善會組織。如《桂宮梯》、《青云梯》中寫到吳槐昌建“惜字會”,杭州汪姓建“字紙會”,錢式金創“惜字社”等。4、訂立行規,慎用字紙。一些生意行,特別是那些紙張使用量大的行業,自行訂立敬惜字紙的行規。如《青云梯》寫張慶泉做金花生理,見一些金花店,俱用當鋪舊票紙糊底剪碎,拋棄太甚,心覺不安,挺身公議,合行嚴禁,違者重罰。5、官府發布行政命令,號召大家敬惜字紙。如《桂宮梯》寫江西陳觀察嚴禁窯戶在瓷器上書字。《青云梯》寫佛山有個泰昌店,將收購來字紙,轉賣與人生產還魂紙,當局訪聞大怒,命差役搜出店內紙張,大加懲責,重治其罪。《桂宮梯》寫常州舊習,用廢書包煙,裹燭心,知府趙申喬廣勸市民,其弊遂革。后趙氏撫浙時,又諭草紙上印制,不許用字。清王之春《椒生隨筆》卷二記其外舅蕭繼昌佐賀長齡于蘇藩任時,提議“署中字紙灰向不準收,飛積廁穢,何如以大竹簍盛之,發交糧艘帶至津門,再擲諸海,既鎮風波,又為惜字之一道,推之各州縣,亦應遵辦”,賀即首肯,立即通飭照行⑩。
敬惜字紙為善果,褻瀆字紙為惡行的觀念,在明清不少小說中得到體現。其實惜字的本意并無多少利己傾向,然而,經過不斷的宣傳與教化,當這些善舉在社會上引起普遍熱衷的時候,便帶上了濃郁的功利色彩,敬惜字紙變成了獲取個人利益與體現社會公益的善舉。人們之所以敬惜字紙,從《顏氏家訓》看來,宋代以前是因為敬重紙上的經文或圣賢名號;從《二拍》和《西湖二集》的描寫看來,宋代以后是希望獲得中舉做官的報酬;而從《青云梯》等看來,清中葉以后則企求得到包括科舉在內的種種回報。這說明,敬惜字紙的信仰已幾乎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所有領域。《文昌帝君勸敬惜字文》說:“考察古今,當發跡之家,高官厚祿,無一不由祖上積功累形,敬惜字紙之果報。”寶卷《覺世正宗》所收《字祖何仙勸敬字紙文》把敬惜字紙的善效分為六個階段:“行此五年,災殃消除,子孫智慧;行此十年,子孫連捷,名登仙籍;行十五年,子孫富貴,永無缺時;行二十年,身列仙品,永脫輪回;行廿五年,上升七祖,下及百代;行三十年,無禍不去,無福不臻。何其快哉!”俞樾《右臺仙館筆記》卷五就寫到一個和尚因為三十余年如一日敬惜字紙,后來圓寂成神。特別是一些專門宣揚敬惜字紙信仰的善書體小說,模仿魏晉南北朝時的“釋氏輔教之書”,通過大量的因果報應故事進行恫嚇、利誘、勸導人們敬惜字紙。大致說來,明清小說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人們敬惜字紙的愿景的:
1、科名
敬惜字紙能夠獲取的最大報酬就是科名。如果你敬惜字紙,冥冥之中就會得到神的眷顧,幫助你順利獵取科名,從此青云直上,《桂宮梯》和《青云梯》的書名就體現了這一愿望。《覺世正宗》卷一《呂祖大化歌》云:“敬字紙,真善士,可卜世有讀書子。”《桂宮梯》中寫趙申喬平時最敬惜字紙。會試時,考卷被墨所污,恍惚見一人以袖拂之,墨跡遂去,遂中式,后官至大司農,兒子也考中狀元。陳元善為諸生時,典衣購字紙焚之,灰埋凈土,后來科考,試卷本已被閱卷官遺棄,忽聞空中語曰:“此敬惜字紙人也,宜細看勿違天意。”即使此生不能如愿,但已為來生種下功德,如嘉定許自俊,因前生是拾字僧,故今生考中進士。《熙朝新語》寫歙縣程坦少習諸子業,不售,但生平敬惜字紙,如是者五十年,去世后托生為士人,一生科場順利。
這些故事一般受到佛教三世因緣論及道教“承負說”的影響,認為敬惜字紙既關乎個人今生來世,又影響到子孫后代。《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的頭回講述了一個故事:宋時王曾之父愛惜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圣人來吩咐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后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后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王曾乃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但他幼年喪父,靠仲父掬養成人,可見這個后世廣為流傳的故事乃無稽之談。作者為這個科舉英雄編造出這一故事,就是為了增加敬惜字紙的號召力。不過,作者以這個迷信故事巧妙引出太湖洞庭山寺藏至寶白居易手書《金剛經》失而復得的故事,敬惜字紙信仰自始至終對全文的敘事產生著重要作用。清末小說《三國還魂記》寫晚清張謇之所以能中狀元,也是其父生平愛惜字紙之報。
清代梁恭辰在《北東園筆錄初編》中有不少敬惜字紙的故事,如卷一“彭莊二家惜字”:長洲彭家,因為敬惜字紙,累世科第,家門鼎盛,甲于吳中。彭啟豐與武進莊柱同榜,論先世陰德,莊與彭相埒,但因彭家多了惜字一善,結果彭啟豐中了狀元。卷四“廖氏陰德”寫閩縣廖太翁生平最敬惜字紙,后其子相繼登科第。卷五“陳尚書”寫無錫顧式考中會元,乃其父親勤于惜字之報。《熙朝新語》卷四寫明兵部尚書徐人龍妻俞氏,發愿惜字,其子咸清后成為著名學者,并中舉。這些故事中的幸運兒之命運多具有偶然性,作者均歸之于敬惜字紙之報。
即使是生性愚魯的人,只要堅持敬惜字紙,也會脫胎換骨,最終考取科名,飛黃騰達。《西湖二集》中《愚郡守玉殿生春》的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形象、生動的例證。故事講宋孝宗朝宰相趙雄,少時癡呆不通文墨,在聽了王曾之父敬惜字紙的故事后,“便牢牢記在心上道:‘我一生愚蠢,為人厭憎,多是前生不惜字紙之故。今生若再不惜字紙,連人身也沒得做了。’遂虔誠發心,敬重字紙,如同珍寶一般,再不輕棄”。文昌帝君認為他陰功浩大,下降佑助,使他一路連蒙帶撞,奇跡般地考中進士,并一直做到宰相。趙雄《宋史》有傳,他雖不像王曾那樣聲名顯赫,卻也頗有才干謀略,位至宰輔,決非低能如癡呆兒者。不過作者編造這一故事,與其說是宣揚敬惜字紙,不如說是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更為恰當。
甚至惜字爐中的紙灰也有神奇的功效,可用來制成藥丸,用以治療愚鈍之病。沈起鳳的《諧鐸》卷八“鏡里人心”寫道:揚州興教寺寓一磨鏡叟,腰間懸一古鏡,愚笨者以古鏡照之,通其竅而益其智。于是,愚鈍者爭投之,頗有奇效。有一富商生一子,年十六,不能辨菽麥。延叟于家,長跽請治。叟取鏡細照,搖首而起曰:“受病太深,仆不能為也。”某詢其故。叟曰:“仆能治后天,不能治先天。令郎之心,外裹酒肉氣,此病在后天,猶可除也,內裹金銀氣,此病在先天,不可瘳也。”某固求方略。叟曰:“姑妄治之。”令其子閉置一室,饑則食以腐渣,渴則飲以苦水。如是者半載,翁取鏡再照曰:“酒肉氣盡除矣!但金銀氣從先天閉塞,奈何?”某曰:“何謂先天?”叟曰:“尊夫人受胎時,金銀堆積內房,令郎適感其氣,以至迷塞七竅。外似金光,而內實銅臭。欲求克治之法,急向文昌殿惜字庫,取紙灰兩斛,拌墨汁數斗,丸作桐子大,朝夕煎益智湯送下,盡此或可有濟。”某悉遵其法。不三月,翁取鏡又照,見六竅玲瓏,惟一竅鈍塞如故。某再求醫治。叟笑曰:“此名文字竅。君富翁,不宜有讀書種子,開之,恐遭造物之忌。且留此一竅,以還君家故物。否則刬削太甚,于君亦何利焉?”某不敢再請,叟亦辭去。后其子周旋應對,聰慧勝于曩日,惟讀書不能成誦。這是一個黑色幽默故事,諷刺了富貴子弟不學無術,愚蠢無知。相反,不敬惜字紙,聰慧者也將變成愚笨人。如《青云梯》寫楊慧幼時,過目成誦,善屬文。后因溺尿在字紙上,“此早翻閱故書,即茫然不省,拈題作文,胸中如有物礙,不復成一字矣。竟至廢棄,卒以病歿”。《桂宮梯》的作者甚至把各省所中鼎甲數量與該省敬惜字紙之風習聯系起來,《賣作還魂紙人財兩空之報》附錄云,安徽因誤用字紙出恭,以致不中鼎甲百余年。但只要改過自新,文昌帝君也將不計前嫌。如《桂宮梯》中說張森子盲妻病,屢困棘闈,自念無過,終日怨尤,后夢文昌帝君,告知是縱弟子拋棄字紙之過,醒而改過,數年之后,子目明,妻病愈,鄉會聯捷高第。
2、延壽
敬惜字紙還可消災化難,使病篤者轉危為安,短命者延年益壽。如《涌幢小品》卷二十“仆惜字紙”寫馮仆身體虛弱,后因敬惜字紙,壽至九十七。《青云梯》中《靈驗記》云:沈鹿鳴妻病危,他跪叩帝君前,許刻惜字文勸世,妻即死而復生。夏芝生向帝君前許送惜字文勸世,其母疾病立愈。《桂宮梯》中程應文收買殘書,癡兒疾愈,接著又產一慧兒。方升雇人收字,子病危,夢關帝賜方得愈。茅坤仆人馮勤,相者言其必夭,后因拾焚字紙,壽至九十五,子孫俱貴。梁子球夢鬼捉赴陰司,因有惜字之功,增壽五年。反之,若不敬惜字紙,或死于非命,或患惡疾。如《履園叢話》卷一七“報應”謂康熙年間徐氏母子,因褻瀆字紙,俱為雷電震死。《聊齋志異·司文郎》中盲僧因生前拋棄字紙太多今生被罰作盲人。
3、致富
窮人敬惜字紙,堅持不懈,常會得到意外之財。《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四“惜字速報”云:惜字局中有孟姓者,向不讀書而偏知惜字,樂此不疲,每年于所檢字紙中輒有所得,或銀錢,或首飾,有一年竟在所撿字紙中得錢五千文。《桂宮梯》中邳州啞孝子與人傭工,見字跡必拾,朔望焚香拜燒于先圣欞星門下,斂灰于黃河,后拾得遺金。《青云梯》記陳福善為人打工,每見字紙,拾歸必以香湯洗凈,候干后放之海中,后中彩致富。將遺金據為己有顯然有悖于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所以,許多故事又特別點明,這些遺金乃是神賜,非人所失。如《青云梯》寫佛山婦人楊氏與人傭工,每見字紙必拾起,焚于字爐,不避艱險。后拾到黃金兩錠,見上面寫著“天賜楊氏”四字,遂富。生孫三,一成進士,二成舉人,至今書香不絕。《桂宮梯》寫福建店鋪一伙計甚貧,但堅持買換字紙,后得白鏹數百鋌,每鋌上皆書己名。經商者的財運同樣關乎對字紙的態度。如《桂宮梯》中賈涉是個小商人,不忍褻瀆字紙,包銀必用素紙,后生涯日盛,貲累巨萬。《青云梯》寫惠州遠昌鞋襪店,堅持不用字紙制作招牌,唯用花樣,“開創有年,馳名遠近,獲利甚多”。后街道失火,其它店面皆被燒毀,唯遠昌獨存。《桂宮梯》寫山西靳氏在北京開煙鋪,各鋪都用字號,致字紙拋灑,靳氏惻然不安,改用花樣,自此“到處馳名”,獲利數倍。實際上,遠昌和靳氏的成功與其巧妙地使用商標有關,但作者皆歸功于敬惜字紙。
4、免災
敬惜字紙還能使自己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四“惜字速報”記余侍居浦城,倡為惜字之舉。一日,其子得狂疾,夜走山中,巧遇拾字傭,得其幫助,平安而歸,疾亦尋愈。《續子不語》卷八“吞舟魚”寫字灰有鎮風波之功效,“凡出海客,輒市字紙灰包以往,云洋中多怪風,及一切水怪或吞舟魚,投灰即去”。《桂宮梯》中云金陵尤翁因敬惜字紙,一夜遇盜,一金甲神持“敬”字牌突入。盜驚,棄載而去。又有一人素喜敬惜字紙,一日渡江,舟將行,見岸上有字紙,即令舟人維舟,獨登岸收之。回頭舟已覆矣,人俱溺死。蘇州張爾斌收字灰投于江,免遭火災。
5、延嗣
由于敬惜字紙,本當絕后者生子傳宗;由于褻瀆字紙,本有子者卻夭折絕嗣。如《桂宮梯》記杭州汪某,年五十無子,建惜字會,立字紙爐后,連生二子。而某店鋪買字紙作還魂紙,子俱夭折。
薛福成在《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續》中道:中國人無論智愚賢否貴賤,皆知敬惜字紙;而西方人則不然,或任意拋擲報紙于溝渠污穢之中,或用字紙洗器物,或用字紙如廁。他無法解釋清楚造成這兩種不同行為的文化原因,但他堅信:“然中西風氣,必有大同之一日。則惜字一會,亦必由東而西,其在數百年之后乎。”可見,薛氏頗以中國人敬惜字紙的信仰而自豪,但他只認識到了其中的積極因素,卻忽視了它的負面影響,他的預言不可能實現就不難理解。誠然,敬惜字紙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知識的優秀傳統,但我們必須指出,他們所敬惜的主要是經典文化。在《太平廣記》、《夷堅志》、《桂宮梯》和《青云梯》等典籍中,都有不少講述濫用圣賢經典字紙而遭致惡報的故事;《太平廣記》、《子不語》、《里乘》等小說集中,圣賢經典還被描述為具有驅邪辟鬼的神奇功能。在要求敬重儒道佛經典的同時,則堅決要求禁毀淫穢和異端文化,其中有三類書籍在應焚毀之列:一是“怪異淫亂”之書。“敬字紙功例”中明確規定說,焚毀此等書籍可以記錄“百功”,并能使“本身增壽,子孫貴盛”。他們廣勸官宦富室,捐資創會收買淫詞書板和春宮圖書,立時燒毀。建議現任官員,嚴禁刻印淫書春畫。《惜字廣意》中說:“不可撰淫詞艷曲壞人心術,流害無窮;不可謗毀圣賢,褻瀆經籍;不可集書為艷體文、割書作歇后語及借引經書取供笑謔……”創作或傳播淫詞艷語者,必得惡報;燒毀淫穢邪書者,必得善果。《桂宮梯》引袁了凡之語說:“士子能取淫穢邪書惡狀及謗書焚化者,得子孫忠孝節義報。”《呂仙則刻綺語示譴之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吳生和陳生都是江南名士,都喜歡作綺詞艷語,因而兩人久困科場,而且陳生無子。后來他們改過自新,全部焚毀自己作品的書板,見學徒錄詩,有語涉風情者,也投之于火,并創會鳩資,收買淫書印板,立時燒毀。不久,陳生喜得貴子,吳生考中解元。《北東園筆錄初編》卷二“孽海”記吳人盛傳學者石琢堂為諸生時,家置一紙庫,名曰“孽海”,凡見淫詞艷曲壞人心術與夫得罪名教之書,悉納其中而燒之,歷數十年不倦。后終得厚報,乾隆庚戌以會魁臚唱第一。二是謗毀圣賢異端書籍。如《北東園筆錄初編》卷二“孽海”記石琢堂偶閱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內有劾朱文公一疏,不勝發指,拍案大呼,思欲盡購此書以付諸火。乃謀諸夫人,假奩飾金珠諸物易錢質庫,遍搜坊肆,得三百四十余部,悉燼于孽海中。三是殘缺不全書籍。“文昌帝君勸惜字紙文”所附之“敬字十凡例”中,把“不全遺書、破殘經卷”與“淫詞小說、惡款榜文”并列,要求人們隨手撿拾,“隨即焚化”。
因此,敬惜字紙表面上反映了民間社會的世俗欲求,其背后卻滿足了上層集團的政治需要,兩者達成了統一。封建統治者通過敬惜字紙信仰,清除異端文化,維護正統文化的權威,整合社會倫理秩序。這樣,敬惜字紙信仰就不可避免地毀掉了許多被視作“淫詞”的優秀文學作品;一些罕傳稀見的歷史文獻,靠殘篇零卷,還可以保存一部分內容,一旦被毀,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那些一心想要通過尊奉“惜字律”來積累功德的善男信女,實際上無意中做了毀滅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復次,敬惜字紙主張燒毀字紙,反對廢紙再生,也不利于資源的循環利用。有人以為敬惜字紙與古代紙張匱乏和造紙工藝落后有關,這是不對的。敬惜字紙并無節約紙張之意,在一些民間宗教寶卷如《十王寶卷》中,造紙的發明者蔡倫不但沒有受到尊敬,還被打入地獄。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評估敬惜字紙的是非功過。
注:
① 《荀子·解蔽篇》,《諸子集成》第2冊,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67頁。
② 《淮南子·本經訓》,《諸子集成》第7冊,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116頁。
③ 顏之推《顏氏家訓》卷第一“治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頁。
④ 《大正藏》第45冊,大藏出版株氏會社1933年版,第873頁。
⑤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
⑥ 民國修《清流縣志》,福建地圖出版社1989年版,第450頁。
⑦ 王見川、林萬傳《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11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版,后文《桂宮梯》、《青云梯》、《文昌帝君勸敬惜字文》、《覺世正宗》、《惜字廣意》、《呂仙則刻綺語示譴之報》均出自該書,參見第292-328頁。
⑧ 汪志伊《節韻幼儀》,清同治五年忻恩圃氏本。
⑨ 梁章鉅《歸田瑣記》,清宣統三年掃葉山房本。
⑩ 王之春《椒生隨筆》,岳麓書社1983年版,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