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花 (青海省人民醫院老年病科,青海 西寧 81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發展過程中,血清中相關細胞因子會有明顯改變〔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重要的血管內皮生長促進因子,在疾病進展中有重要作用〔2〕。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人類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當機體受到炎癥感染或組織損傷時,其在外周血中表達增高〔3〕。本實驗擬通過檢測CHF患者血清中VEGF和hs-CRP水平,旨在為CHF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確診為CHF的患者78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Framinham關于CHF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①近3個月有嚴重感染;②其他嚴重內臟器官疾病。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37~79(平均54.5)歲。心功能分級按NYHA分級,其中Ⅱ級20例,Ⅲ級40例,Ⅳ級18例。選擇體檢證實為正常的成人血清標本7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齡36~78(平均54.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VEGF和hs-CRP檢測 觀察組患者均于確診后的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盡快分離血清,對照組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樣本均放于-20℃冰箱中待檢,并于3 d內集中測定。具體方法:加入50 μl標準品或樣品于所設定孔中;在每孔中加入100 μl一抗,輕輕搖動微孔板混勻1 min;室溫避光孵育30 min;洗板3次,每次加入250 μl洗液,最后一次盡量甩干并在吸水紙上吸干;每孔加入150 μl二抗(避免陽光直射和工作臺溫度過低,孵育時適當覆蓋微孔板);室溫避光孵育30 min;洗板3次,每次加入250 μl洗液,最后一次盡量甩干并在吸水紙上吸干;加入100 μl的TMB底物(底物本身無色,出現顏色變化不能使用);室溫避光孵育孵育10~15 min,加入100 μl終止液終止反應,在450 nm下讀OD值(讀數前使用無絨布擦拭微孔底部水分和指模)。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6.12統計軟件,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應用方差分析,并用SNK法進行兩兩比較及線性相關分析。
2.1 兩組VEGF和hs-CRP表達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中 VEGF〔(398.54±45.24)vs(123.24±27.25)mg/L,t=5.75,P=0.019 2〕和 hs-CRP表達〔(4.35±1.25)vs(1.03±0.68)mg/L,t=9.85,P=0.008 3〕明顯高于對照組〔(4.35 ±1.25)mg/L〕。
2.2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清VEGF和hs-CRP表達 觀察組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隨著心功能分級增加,血清VEGF和hs-CRP表達明顯升高(P<0.01)。見表1。

表1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清VEGF和hs-CRP表達(mg/L)
2.3 觀察組患者血清中VEGF和hs-CRP表達相關性 觀察組患者血清 VEGF和hs-CRP表達呈正相關(r=0.43,P=0.029 1)。
CHF由心肌梗死、心肌纖維化、心肌硬化等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心肌肥大、心功能減退、心律失常及猝死等。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其發病機制是多種因素引起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變化,激活神經內分泌和釋放多種活性細胞因子,促進心肌重構,加重心肌細胞損害和損傷心肌的功能。傳統檢測具有一定局限性,近來人們更傾向于關注血清中相關因子的影響及臨床價值。hs-CRP主要由炎性因子誘導,激活補體,促進吞噬并具有免疫調控作用。VEGF具有促進內皮細胞增殖分裂、改善內皮細胞功能的作用,在多種疾病中表達升高〔4〕。近來也有學者關注VEGF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表達,并認為其對疾病進展有一定意義〔5〕。
本實驗結果提示VEGF和hs-CRP表達與心力衰竭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二者具有促進疾病進展的重要作用。心力衰竭發生時,機體內炎性介質表達也升高,而作為促進炎性發生的hs-CRP對炎性介質進展有促進作用,同時炎性介質又可以促進hs-CRP表達,而大量hs-CRP激活后,直接或間接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起心肌細胞供血不足,促使心功能惡化。也有觀點認為hs-CRP能與損傷的細胞膜相結合,激活補體,啟動凝血系統,促進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系統風險。有研究證實VEGF可促進心肌側支循環建立,增加心肌血供,改善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左室舒縮功能退化,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并導致全身器官組織缺血缺氧,而組織缺血、缺氧正是誘導 VEGF高表達的重要因素〔6,7〕。由于NYHA分級與患者預后有關,而且聯合檢測VEGF和hs-CRP與NYHA分級有關,提示VEGF和hs-CRP表達可能與預后相關。本結果提示VEGF和hs-CRP二者具有正向協同效應,但是關于二者協同機制并不完全清楚,需要基礎實驗證實。
1 吳再濤,李 玲,馬貞枝,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RP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1):1403-4.
2 郭 燕,李 俠,張楓林,等.TNF-α、sTNFR-1、sTNFR-2和 VEGF水平變化對不同程度老年慢性左心衰竭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2):2733-5.
3 萬榮文,鄧湘輝,管 燕,等.纈沙坦聯合培哚普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漿BNP、CRP、IL-6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17):3326-7.
4 朱海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0B):3362-4.
5 周偉宏.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GF-1和VEGF濃度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4):21-4.
6 初紅霞,陶志剛,梁荔燕.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6;11(6):439-42.
7 申屏秋,王衛東,李閩云,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VEGF及P選擇素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3;12(5):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