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暴力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北京市100875)
責任編輯:陳靜
201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2012年,要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物價總水平上漲在許多情況下是由微觀經濟行為導致的,對此緊縮性貨幣政策往往在抑制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同時,又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因此,為實現中央提出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戰略要求,不僅要采取貨幣政策,更要對癥下藥,針對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微觀經濟行為采取相應的治理對策。本文分析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微觀經濟行為,指出貨幣政策的局限性,為采取相應的治理對策構建經濟學分析基礎。
貴金屬貨幣是商品貨幣,具有自身的價值;紙幣是符號貨幣,自身沒有價值,只是價值的符號。因此,紙幣體系具有與金屬貨幣體系不同的三個相關重要經濟現象。正是在這三個現象基礎上,相應的微觀經濟行為導致了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因此,我們首先需要說明這三個現象。
第一個重要經濟現象是“紙幣的被動性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相對應的流通中紙幣數量的增長是紙幣膨脹,因而紙幣膨脹總是與物價總水平上漲同時出現。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反面就是紙幣貶值,因而紙幣膨脹也總是伴隨著紙幣貶值。物價總水平上漲、紙幣膨脹、紙幣貶值三者總是同時出現的。①
但是,同時出現的現象卻可以有不同的因果關系。一種關系是,紙幣膨脹導致了物價總水平上漲與紙幣貶值的出現,紙幣膨脹是原因,物價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是結果;另一種關系是,物價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導致紙幣膨脹,物價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是原因,紙幣膨脹是結果。前者是主動性紙幣膨脹,后者是被動性紙幣膨脹。
被動性紙幣膨脹產生的原因在于,物價總水平上漲并不只是簡單地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相關,還與經濟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因素相關。當這些因素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時,政府陷入兩難境地:要么提高紙幣發行量,使紙幣膨脹以適應物價總水平上漲,要么使社會生產衰退。而政府往往會選擇紙幣膨脹以適應物價總水平的上漲。物價總水平上漲(Inflation)與紙幣貶值的出現;另一方面,“微觀經濟行為和宏觀行為的物價總水平效應”會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并由此導致紙幣膨脹。

圖1
第二個重要經濟現象是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絕對價格向下剛性是指,在紙幣體系中,當相對價格調整(變化)時,商品的絕對價格只能向上升,不能向下降,②即只能有:

不能有:

在現實中,由于具體情況不同,有些商品的絕對價格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比其相對價格下降的程度要小,這種情況可以稱為部分剛性。絕對價格向下完全剛性是一種理想狀態假定,以便于說明相關的物價總水平上漲的本質過程。③
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為價格向下剛性提供了基礎背景,在這個基礎背景下,商品銷售者的貨幣收入向下剛性和貨幣工資向下剛性的初始壓力,導致了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形成。
第三個重要經濟現象是“向上看齊”規律和“棘輪效應”。由于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相對價格調整(變化)時,任何一種商品的絕對價格都不會下降,因此相對價格的調整只能通過各種商品絕對價格不同程度的提高來實現。在現實經濟中,當價格體系需要調整時,實際上就是商品的相對價格需要調整,這時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常常會說某些商品價格偏低,需要提高。其實,某些商品的價格偏低,也就是另外一些商品的價格偏高。但是,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不會說這一類商品價格偏高,也不會去降低這類商品的價格,而只是說某些商品價格偏低,去調高這些商品的價格。在現實經濟中,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的這種選擇,可形象地叫做“向上看齊”規律。
消費者的感受與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的感受可能相反,他們往往會覺得一些商品的價格過高,但他們不是市場價格的主導者,無法決定市場價格的走向,而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往往是市場價格的主導者,其行為決定了市場價格的走向。
對紙幣價格體系而言,由于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和“向上看齊”規律,如果某種商品的價格高于合理價格(由價值決定的價格),就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升;而如果其價格低于合理價格(由價值決定的價格),卻不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下降。這是一種單向的“棘輪運動”,④如此不斷震蕩,就會促使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這可稱為“棘輪效應”。
在紙幣體系上述三個重要經濟現象的基礎上,任何相對價格的調整都會導致單向的“棘輪效應”,不斷震蕩,促使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這就是紙幣體系中微觀經濟行為的物價總水平效應。
第一種形式是勞動生產率變化的物價總水平效應。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相對變化,即商品價值量的相對變化,會導致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在紙幣被動性膨脹的基礎背景下,在相對價格調整(變化)過程中會出現“向上看齊”,即向最偏高絕對價格看齊的行為,這種行為導致絕對價格提高,從而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這就是勞動生產率變化的物價總水平效應。[1]
第二種形式是市場機制調節的物價總水平效應。市場調節機制即市場的資源配置機制,是通過相對價格的調整來進行的。這種相對價格的調整會由于“棘輪效應”而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這就是市場機制調節的物價總水平效應。[2]
第三種形式是需求剛性的物價總水平效應。需求價格彈性小的商品,在某些特定的市場結構中,價格會不斷上升。這些不斷上升的商品價格會不斷破壞合理的相對價格體系,導致相對價格體系的不斷調整,在“向上看齊”規律的作用下,就會出現物價總水平上漲,這就是需求剛性的物價總水平效應。
(1)生活必需品需求剛性與價格上升的內在趨勢。生活必需品的一個特點是,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價格的提高或降低不會引起需求量較明顯的變化,即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生活必需品價格需求彈性值很小,接近于零。這就是所謂的需求剛性。
產品銷售者的收入(R)變化與需求彈性值有很大關系,其關系表示為(1)式:[3]

由于在一般情況下,ε<0,是負值,因此由(1)式可以看出,當>0,即對于需求剛性的商品,價格的提高會引起銷售者收入的增加,價格的降低會引起銷售者收入的減少。
由于這個原因,對于生活必需品這樣的需求剛性商品,銷售者有一種提高價格的內在趨勢。而這種內在趨勢要轉化為現實,則需要一定的供給特性給予配合。
(2)短期供給與價格單調上升。在短期,與農副產品價格相關的市場供給者是市場商人,而不是生產者。市場商人能夠認識到,生活必需品具有很低的需求彈性,銷售者的收入會隨著銷售量的減少和價格的提高而增加,因而有一種減少銷售量、提高價格的內在趨勢。目前的市場結構使得市場商人能夠實行“暗中勾結”,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成為所謂的“價格制定者”,因而他們會采取不斷減少銷售量提高價格的做法。這就使短期市場供給彈性成為負值,即η<0。由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很小,因而供給彈性值總是大于需求彈性值,即這代表的實際情況是,某些種類生活必需品的銷售者通過減少銷售量來增加收入,而且銷售量減少的數量要比因價格提高而減少的需求量更多,以便繼續提高價格。
蛛網模型適用于對農副產品這樣的生活必需品的市場價格運動進行分析。下面我們使用蛛網模型來分析生活必需品價格運動:⑤

其中,t表示時間,Pt是第t期的價格,P0是初始價格,Pe是由價值決定的價格或均衡價格。
考慮到物價總水平上漲的作用,這類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運動如圖3所示,即價格迅速提高。
(3)長期供給與市場價格震蕩上行。在長期,生產者會對農副產品價格的變化作出反應,他們會對應于高價格而提高產量,對應于低價格而降低產量。因此,市場供給曲線一般是向上傾斜的,市場供給彈性是正值,即η>0。

圖2

圖3

圖4

圖5
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農副產品的供給滯后于市場信號一個時期。當第1期農副產品價格過高時,這個市場價格信號就會傳遞到農民那里,農民就會自發地增加生產,而產品到第2期才能上市,第2期供給增加,導致第2期供給大于需求,并產生價格下降現象。而第2期價格的下降又導致農民減產和第3期市場價格過高,如此不斷循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剛性,使這種循環成為發散的。
(4)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形成。綜上所述,在特定的市場結構中,生活必需品等需求剛性商品的價格會因不斷背離由價值決定的價格(均衡價格)而提高,這種商品的價格突破了合理的相對價格體系,成為相對價格體系中不合理的偏高價格。這種偏高價格的存在使相對價格體系變得不合理,于是相對價格體系要向合理的狀態調節,由于“向上看齊”規律和“棘輪效應”,所有商品的絕對價格都要上升,從而促使物價總水平上漲。這就是需求剛性的物價總水平效應。
近年來,我國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震蕩走高,推動了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其中需求剛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效應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物價總水平上漲在許多情況下是由微觀經濟行為導致的。對此,緊縮性貨幣政策往往在抑制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同時,又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因此,為實現中央提出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戰略要求,不僅要采取貨幣政策,更要對癥下藥,針對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微觀經濟行為采取相應的治理對策。
1.貨幣政策和“供求管理”失效。微觀經濟行為的物價總水平效應對應于被動性紙幣膨脹。對于這類物價總水平上漲,由于其原因并非紙幣膨脹,且紙幣膨脹只是物價總水平上漲所導致的后果,因此僅僅依靠緊縮性貨幣政策,并不能達到治理的效果。不僅如此,如果僅僅壓縮紙幣發行量很有可能導致生產領域流動資金缺乏,致使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因此,對于這種類型的物價總水平上漲,貨幣政策一般是達不到治理效果的,這就是貨幣政策失效。當前我國的物價總水平上漲就與被動性紙幣膨脹相對應,因此僅僅依靠貨幣政策是難以治理的。
當前,在農副產品價格上升時,我們采用“供求管理”的方法,立即采取措施去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從表面看這是正確的,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而且正是這種錯誤加劇了農副產品市場價格“震蕩上行”的現象。這是因為,農副產品的供給滯后于市場信號一個時期。當本期農副產品價格過高時,這個市場價格信號就會傳遞到農民那里,農民就會自發地增加生產,使下一期供給增加,導致下一期供給大于需求,并產生價格下降的現象。如果我們在本期采取措施去促進農副產品生產,那么下一期的供給就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更大幅度的大于需求,而價格則會產生更大幅度的下降。這種“供求管理”的政策措施是一個正反饋行為,加劇了價格體系的發散性震蕩,在“棘輪效應”的作用下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加速。
2.治理需求剛性效應導致的物價總水平上漲。對于由需求剛性效應導致的物價總水平上漲的治理,在第二部分討論的基礎上,能夠說明相關對策的經濟學原理。依據這些原理,有關部門可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對策。
第一,市場管理:消除市場商人操控市場,加強市場競爭。前面說明,近期隨著大量社會游資進入農副產品市場,這些市場商人實行“明的或暗的勾結”,操縱價格,成為所謂的“價格制定者”,使得供給曲線向下傾斜,即η<0,從而導致短期價格迅速單調上升。因此,要消除這種現象,就必須消除這些市場商人對市場的操控,加強市場競爭,重點在于打破市場商人“明的或暗的勾結”,消除市場商人對農副產品市場的實際控制。這樣,能夠促使供給曲線從負斜率恢復到正斜率,根據蛛網模型,短期市場價格就不會單調上升。
第二,價格管理:限定價格波動的最高限。上面的方法只能消除短期價格單調上升的問題,不能解決長期價格震蕩上升的問題。抑制農副產品周期性波動上漲的另外一項措施是,制定價格的最高限價。根據實際生產成本,綜合考慮其他各種因素后,政府可以合理地確定出價格的最高上限。根據蛛網模型,一旦政府制定出最高限價,農副產品的價格就不會出現震蕩發散,就會像圖6那樣,只能在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Pu,Pd)的區間內波動,而不會像圖4、圖5那樣震蕩上行。
價格管理有效的原因在于,農民的預期與農產品的生產決策是以市場價格為信號的,穩定的價格信號能夠保證農民預期與農產品生產的穩定,而只有農民預期和農產品生產穩定,才能保證農產品價格的穩定。
第三,體制改革:構建政策性商業系統。除了上面的相關對策外,還應進行相應的體制改革,構建政策性商業系統。國家僅僅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來對價格進行調控,實施起來還是會有一定難度的。實行最高限價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建立政策性商業系統有兩重職能和目的,即除了贏利的職能和目的外,還有建立并發揮穩定價格、穩定市場的職能和目的。當農副產品價格過分上漲時,政策性商業系統應以政府限定的最高價格或更低的價格出售這類產品,這時政策性商業系統就起到了一種“價格領導者”的作用,市場上就不會出現價格震蕩上行的情況了。
政策性商業系統還可以通過提高商品的需求彈性值來使市場價格趨于收斂,穩定商品價格。當農副產品價格高于合理價格時,政策性商業系統可以售出;當農副產品價格低于合理價格時,政策性商業系統可以購入。這相當于提高了這類商品在非政策性商業系統市場上的需求彈性值,消除了供給曲線負斜率(彈性)的基礎,供給曲線會成為正斜率(彈性)的。
總之,在短期和長期,農副產品價格的“單調上升”與“震蕩上行”現象都會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針對其形成機制,相應采取市場管理、價格管理、體制改革等治理對策,能夠有效抑制需求剛性效應導致的物價總水平上漲。
3.防止“積累效應”導致的惡性物價總水平上漲。微觀經濟行為的物價總水平效應的另外兩種類型,是紙幣體系出現以來,物價總水平一直上漲的最基本原因。只要是商品經濟,只要勞動生產率發生相對變化,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的物價總水平效應就會出現;只要市場機制調節運行,市場機制調節的物價總水平效應就會出現。這兩類物價總水平上漲是無法避免的。在紙幣體系中,這兩類物價總水平效應會使物價總水平上漲成為日常經濟現象。不過,它們本身是溫和的,其導致的物價總水平上漲率可能不會超出3%。這是一個估計數據,因為排除歷史上重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日常平均的物價總水平上漲率大體沒有超出3%。
然而,這種溫和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會產生“積累效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物價總水平上漲預期,導致自激型物價總水平上漲,物價總水平上漲率將迅速提高,形成惡性物價總水平上漲。圖8表示了這種情況。



為治理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和市場機制調節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效應,需要對加速轉折點的形成與決定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對策,防止惡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出現。
總之,在紙幣體系中,存在“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和“向上看齊”等三個重要經濟現象。因此,任何相對價格調整(變化)的微觀經濟行為,都會導致單向的“棘輪效應”,不斷震蕩,促使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當前,物價總水平上漲在許多情況下是由微觀經濟行為導致的,對此,緊縮性貨幣政策往往在抑制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同時,又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因此,為實現中央提出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戰略要求,不僅要采取貨幣政策,更要對癥下藥,針對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微觀經濟行為采取相應的治理對策。
注釋:
①胡代光:“總而言之,紙幣流通量過多、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所表現的彼此密切聯系的三個方面。”參見西方經濟理論和經濟計量學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233.
②阿尼金:“在現代條件下,無論是貨幣數量也好,價格水平也好,都具有單向的彈性:它們不會減少,只會增長?!眳⒁娍茖W的青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126.
③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假定的作用,類似于牛頓力學中研究物體運動時所作的“剛性假定”。實際上,任何物體都具有一定的彈性和塑性,但在牛頓力學中,假定物體是剛性的,由此研究物體運動的規律,以說明物體運動的本質過程。
④“棘輪”是一種機械傳動裝置,其特點在于,只能傳導一個方向的運動,不能傳導逆方向的運動。
⑤蛛網模型是由匈牙利經濟學家卡爾多(Kaldor)命名的,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對美國生豬價格波動現象的研究,因此它有時也被稱為生豬循環模型。蛛網模型適用于這樣的產品市場,即產品生產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產量與市場價格信號有一個滯后,本期的產量取決于由上一期市場價格信號產生的預期。參見白暴力.價值價格通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359-360.
[1]白暴力,白瑞雪.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的物價總水平效應[J].當代經濟研究,2011(9):1-6.
[2]白暴力.市場機制調節的物價總水平效應[J].福建論壇,2011(10):120-124.
[3]白暴力.價值價格通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