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今年北京車展的商用車展區,筆者的心中很是惆悵。盡管目前我國卡車市場95%以上的份額仍然在自主品牌企業手中,但是,商用車展區透露出的信息顯示,自主品牌卡車企業如今已是鳳毛麟角,行業近幾年合資潮的后果預示著我國自主品牌卡車在國內市場將遭遇強勁挑戰。
在商用車展區穿梭,筆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反差。一方面,自主品牌除了解放J6、東風天龍等少數車型,鮮見在技術和產品上有大的飛躍;另一方面,參展的國外卡車外觀靚麗、技術先進、配置豪華、理念超前。兩相對比,自主品牌與國際巨頭的巨大差距令人汗顏,讓人焦慮。
反差的背后,是我國自主品牌卡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技術升級乏力。正如華菱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如所形容的那樣:“中國的汽車企業和國外的汽車企業正在進行一場馬拉松比賽,路途漫長而艱苦,很多國內企業已經跑得氣喘吁吁,困頓不堪。”(內容詳見本期《訪談》欄目)
劉漢如說:“我個人認為,合資品牌能不能適應中國國情還有待市場的檢驗,商用車行業是中國汽車行業中唯一一塊比國際汽車品牌有優勢的板塊,所以華菱星馬將堅持做自己的品牌,堅持做好自己的產品質量。”這話讓人感動。感動之余,筆者也猜測:華菱還能堅持多久?華菱會不會最終也選擇合資?
我國卡車行業的自主創新到了艱難的爬坡階段,排放升級、油耗管理、安全法規以及油價高企、運費過低等惡劣的用車環境,讓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加上國內市場的持續不景氣,少數企業的日子已經快過不下去了。在這種艱難處境中,自主創新、自主發展的呼聲似乎沒有從前高了,很多企業開始猶豫:還要不要繼續堅持自主發展?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讓企業更傾向于合資。
在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發展面臨困難的時候,自主發展的戰略需要比以往更明確、更堅定。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作用和政府的把關作用至關重要,要把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自主發展落實到項目審批、準入、鼓勵政策、標準法規制定和落實等各個方面。
本屆北京車展上,筆者也看到了亮點和希望。比如解放J6L、解放L330、東風移動超市車、帥鈴窄體輕卡、奧馳輕卡、北奔重汽輕量化重卡、福田LNG重卡等。這些車型都是企業基于國內細分市場和個性化需求開發的全新產品,是細分市場的“明星”。這些“明星”在國內卡車市場整體下滑的不景氣局面下顯得格外耀眼。這些“明星”產品的研發,表明卡車企業正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適應性和技術含量,加快向內涵式發展方式轉變。
回顧過去,我國汽車行業走過的發展之路,正是一條堅持自主發展、不斷創新的道路。與過去相比,我國汽車行業在研發、生產、檢測、營銷、服務方面的水平都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汽車企業的研發能力大大提高,擁有比從前更好的自主創新和自主發展的條件和環境。
劉漢如說的好:“如果整個行業少點浮躁、多點耐心,靜下心來做研發,也是為后人做好事。只要耐得住寂寞和貧窮,或者耐得住短暫的不被別人理解,發展前景將一片光明。”我們期待自主品牌企業能堅持爬過陡坡,征服自主發展的險峰。堅持自主發展,最終受益的是企業、行業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