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柏松
時間過得真快,好像一轉眼的功夫,劉書田老部長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五年了。
2007年3月27日,幾百位水利水電界的領導、同事、朋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向老部長作最后的告別。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作為一個曾長期在他身邊工作的水電人,劉部長那睿智自信的目光,平易近人的作風,直爽果斷的性格,敢作敢為的風范,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他為我國水利水電建設所做的一切,仿佛電影鏡頭一樣,清清楚楚地在我的眼前閃現。如今,五年過去了,當我再一次靜靜地回憶起老部長的時候,無盡的懷念猶如無盡的江河滾滾而來。老部長的往事樁樁件件,又一次清晰地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好像它們就發生在昨天。
從1956年7月轉行到水電系統,到2007年3月17日去世,劉書田副部長與我國水電事業的緣分長達50年之久,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參與領導建設三門峽、陸渾、劉家峽水利水電工程的黃河水電開發時期;領導建設葛洲壩水利工程的長江水電開發時期;領導建設白山水電站、紅石水電站的松花江水電開發時期。
老部長最大的特點是平易近人、關心職工。《劉書田傳》一書說:“劉書田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把關心群眾、愛護群眾,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作為他工作的重要任務和指導思想。”這話一點都沒有夸張。
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建設三門峽的時候,劉書田曾經以筑壩分局黨委書記的身份在木模隊蹲點。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現場指揮,工作之余經常找工人拉家常,了解情況。那時,他為自己立了一個規矩,每個月至少要到工程隊、班組工人集體宿舍去看一次。每到大的節假日,他一定帶領分局主要領導到家在工地的老工人家中看看,凡發現生活有困難、家中有病人需要幫助的,都讓工會主席當場記下來,給予救濟、幫扶。在筑壩分局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木模隊300多號人,他能叫出每個職工的名字,多數人老家何處他也說得一清二楚。人們都愿意跟他一起工作,說跟他在一起思想上輕松,工作上有勁,雖苦猶樂。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經濟處于極度困難時期,在甘肅境內的黃河峽谷,許多水電職工吃不飽肚子,甚至身體也浮腫了,仍要堅持在劉家峽水電工地緊張施工。此時,身為劉家峽工程局一把手的劉書田憂心如焚。為了讓廣大職工吃飽肚子,保證工程進度,他一面積極組織供給,一面號召大家開荒種地,提出了“瓜果滿山,牛羊滿川”的口號,創造各種條件,讓各單位謀求自給自足,減輕災難。一年之后,雖然牛羊不是滿川都有,但荒涼的紅柳溝上瓜菜滿山卻變成了現實,新栽種的蘋果、石榴等果樹長勢喜人。職工的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對工程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老部長的另一大特點是善于統籌全局,富有創新精神。
建設三門峽大壩的時候,他得了一個“琴書記”的綽號,人們說他最善于統籌安排,是一個“會彈鋼琴”的書記。工作中,劉書田思路開闊,胸懷全局,擅長調查研究,能在紛繁復雜中找出關鍵所在,善于協調、團結、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作戰。“搶劉家峽、裝鹽鍋峽、帶八盤峽”的“大峽帶小峽”戰略,是劉部長50年水電生涯的精彩一筆,在這一經典戰役中,老部長善“彈鋼琴”的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963年6月,被水電部任命為劉家峽工程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的劉書田來到即將復工的劉家峽工地,響亮地提出了“搶劉家峽”的口號。經過“頭三腳”艱苦卓絕的工作,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勝利。在接下來備戰截流的工作中,由于堆筑圍堰,壩基、廠房開挖工程量不大,預想到一年后將有幾千勞動力窩工,人們普遍為此擔憂。這時,劉書田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搶劉家峽,裝鹽鍋峽,帶八盤峽。具體來說,就是以劉家峽為基地,在建設劉家峽的同時,抽出多余的勞動力、物資、材料,去劉家峽下游二三十公里的鹽鍋峽水電站裝機,同時展開鹽鍋峽下游三十公里處八盤峽水電站的建設,實行“大流水”作業。就這樣,劉家峽由一個工程擴展為三個工程,在黃河上由一條五十多公里長的鐵路線聯接,形成了一個大流水作業的水電工程群,并最終大獲成功,為我國水電開發探索出了一條滾動開發的建設新路子,深受主管部門和廣大水電建設者的贊譽,充分表現了一位“水電帥才”的高瞻遠矚和過人的膽略、才識。
今天,作為我國水電開發的基本模式,流域滾動開發已經非常普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會忘記,這種模式最早是從黃河劉家峽帶鹽鍋峽、八盤峽開始的。
水規總院老工程師紀云生回憶劉部長時,說他“頭腦靈活,辦法也多。敢于擔當,經驗豐富,善于當場解決問題。”這可以說是劉書田部長的另一大特點。
1981年1月3日上午7時30分,擔任長江葛洲壩工程截流總指揮的劉書田發出了“長江截流現在開始”的命令,舉世矚目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江截流正式開始。在現場,我有幸親眼目睹了他的魄力和風采,也親身感受了他的魅力和精神。
在1月3日、4日整整兩天時間里,劉書田沒有離開截流現場一步,他隨時匯集戰況,捕捉戰機,下達各種指令。餓了,啃個饅頭,累了,就在找來的草袋上坐一會兒,喝幾口我遞給他的白開水。在整個大江截流過程中,劉書田隨機應變,及時決策處理了兩個事關全勝的重要問題。一是按原計劃,左右兩道戧堤進占到預定距離后,要暫停一段時間,待經閉氣、碾壓密實后,再發起第二次進占沖鋒。但是由于現場拋投速度、強度明顯好于預計,截流進展比設想的要快得多,長江主流河水已在順暢地通過泄水閘。盡管長江主流河道被進占戧堤逼窄,流量、流速不斷加大,但截流大軍愈戰愈勇,斗志正旺,完全有能力以更高的拋投速度、更大的拋投量扼制江流。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劉總指揮長抓住戰機,在戧堤進占點緊急召開碰頭會,分析形勢。幾位現場副指揮長一致同意劉書田“截流繼續進行”的主張。在報請現場坐鎮的水利部部長錢正英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同意后,大軍一鼓作氣,馬不停蹄地使戧堤進占向江心順利挺進了。
第二個難題是,當進占戧堤收縮成約20米寬的龍口時,江水又急又陡,40噸重的四面體、鋼筋籠拋投入江,當即被激流卷走,現場不時發出驚叫、長嘆。一小時過去了,兩小時過去了,20米許寬的龍口沒有收縮寸尺,形勢危如累卵,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緊要關頭,劉書田又把幾位指揮長和技術專家聚到一起商討對策。在討論中,他提議用粗鋼絲繩把多個四面體串聯起來組成 “葡萄串”,然后再用推土機把串聯而成的 “葡萄串”推入龍口。果然,“葡萄串”互相牽制,穩穩地站住了腳跟,龍口上江流落差漸漸減小,奔騰咆哮的龍口也漸漸地平靜下來。1981年1月4日晚7時53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截流龍口勝利合龍,中華民族的第一大河長江第一次按照人類的意愿,把主河槽從大江改到了二江。萬里長江上的第一次截流就這樣宣告成功了!一時間,葛洲壩工地上花炮齊放,歡聲雷動。直到這時,緊張、忙碌了整整兩天的總指揮長劉書田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也些微顯露出了疲憊的神情。
對我國水電建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水電工程建設一直戴著一頂“投資大、工期長、見效慢”的帽子,頗受爭議。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半葉,松花江流域白山、紅石兩座水電站的建成投產,以及當時一系列水電工程的快速推進,為中國水電摘掉頭上的這頂帽子,起了巨大的作用,劉書田老部長在其中立下的功勞,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白山水電站地處吉林省東部,在長白山腳下的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吉林省段)上,是梯級電站的第一級,距二級紅石電站29公里,距三級小豐滿電站250公里。白山電站1958年開工建設,之后由于種種原因,停工、復工、下馬、再上馬,建建停停,前后持續約20年,是我國建設時間拖得最長的水電站,成了名副其實的“胡子工程”。
1982年5月,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總公司(總局)在北京成立,劉書田被任命為黨委書記。為了把多年徘徊不前的水電搞上去,水電建設總公司提出“抓大事、抓典型、加快水電建設”。劉書田、陳賡儀、王干國三位總公司領導分別帶工作組到當時有“三難”之稱的白山、龍羊峽、東江三大水電建設項目蹲點,以點帶面,把工程搞上去。劉書田到了當時最困難的白山水電站,在領導建設白山水電站的同時,帶動開發紅石水電站,在這里一蹲就是兩年多。其間發生的一件事,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83年2月初,在白山水電站已經蹲點了半年的劉書田回北京主持一年一度的全國水電建設工作會議。會議還沒有結束,他已經讓我幫他買好了回白山水電站的火車票。春節前三天,在他和家人告別時,從外地趕回北京準備與父母一起過年的幾個孩子正好踏進家門。劉書田臨時讓夫人備下一桌飯菜,提前和家人吃了一頓團圓飯。他對孩子們說:“水電建設一直戴著一頂 ‘投資大、工期長’的帽子,我們想打破東北冬天不能施工的慣例,把這個冬天好好利用起來。等白山、紅石電站發電后我再跟你們好好吃頓團圓飯。”接著,他喝下孩子們敬的酒,便踏上了回白山的火車。
當我跟隨劉部長趕回白山水電站時,正值除夕。一局局長萬本生帶領大家在紛飛的雪花中揮锨清理尾水渠石渣已接近尾聲,劉書田高興地參加了戰斗。他的出現給了施工的職工們巨大的鼓舞,大家的干勁更足了,很快就完成了當天的工作任務。而當尾水渠清理工程結束,除夕鐘聲和鞭炮聲響起,白山水電站的職工們開始慶祝新年的時候,劉書田老部長已乘車趕到了紅石工地,與在那里支援會戰的葛洲壩工程局周大兵副書記、胡金明副局長,開挖處的工人以及水電三局、七局、十三局的職工們共度除夕了。由于采取了科學的溫控措施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施工舉措,再加上劉部長一班人艱苦實干精神的帶動,白山、紅石電站打破了東北地區冬季不能施工的慣例,建設速度大大加快。人還是那些人,設備還是那些設備,但干勁鼓起來了。不到兩年時間,白山電站就在1983年實現了首臺機組順利發電,1984年3臺機組全部投產。
就在劉部長蹲點白山電站的1982年9月,紅石電站開工建設。在劉部長“以大帶小,以白帶紅”戰略的指引下,紅石電站一起步建設速度便明顯加快,9月份主體工程開工,同年12月大壩就開倉澆筑混凝土,創造了水電站建設當年開工當年澆筑主體工程的紀錄。紅石電站截流工程巧妙地利用了白山電站下閘蓄水并實行有計劃控制泄流,降低了施工難度。在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9月實現大壩梳齒導流,1985年11月下閘蓄水,同年12月第一臺機組提前一年發電,干凈利落地實現了四年工期三年完成,開創了我國大中型水電站建設的先河。就這樣,白山、紅石大電站帶小電站,打了一個“短平快”,樹立了“多快好省”建電站的典型,于是,人們又送了一個“紅白書記”的美稱給劉部長。
白山、紅石上去了,陳賡儀副部長蹲點的龍羊峽電站也上去了,王干國副書記蹲點的東江電站、小東江電站上去了!總公司雖然沒有號召向誰學習,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全國各地的水電建設工地都展開了大干快上的施工高潮。1983年,全國完成總裝機投產運行270萬千瓦,是“文革”以后全國水電裝機最多的一年,中國水電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1984年5月,胡耀邦總書記視察白山水電站并親筆題詞 “中國水力甲天下,電業排頭奔四化”,名揚全國水電工地,給了全國水電建設者巨大的鼓舞。
…………
我至今清晰地記得,五年前,在八寶山向劉書田老部長告別的大廳掛有這樣一幅挽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黃河長江兩座豐碑。我覺得這幅挽聯非常好,它高度精煉地概括了劉部長的一生。同時,我又覺得劉部長一生還有那么多的事跡和精神沒有全部涵蓋在內。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局限。這么好的一幅挽聯尚且如此,我的這篇祭奠的小文章也僅僅只是寄托自己的一些哀思而已。
錢正英老部長曾經說:“我們水電人建設的從來就是兩種壩,一種是實體經濟的大壩,一種是精神世界的高壩。”劉書田部長87年的人生路,有整整50年是和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綁”在一起的。從三門峽到陸渾到劉家峽,從葛洲壩到白山到紅石,從水電部到水利水電建設總公司到水電部企業管理協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水利水電事業,為中華大地留下了座座豐碑,為中國水電躍居世界第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也以自己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光明磊落、關愛職工,以及尊重知識、尊重科學、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無私奉獻的精神,顯示了一座精神高壩的風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劉書田在當代中國水電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跡。
今天,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水電大國的時候,當我們這些晚輩繼續著他的事業的時候,我們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精神、他的恩澤、他的力量。
劉書田是中國水電人的驕傲,他永遠活在中國的大江大河里,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