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德瑰
2012年9月11日,日本野田內(nèi)閣決定對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實行“國有化”,使中日之間圍繞該問題的摩擦驟然加劇。日本之所以一意孤行、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是因為有美國在背后撐腰。因此,美國對該問題的態(tài)度和立場受到廣泛關注。其實,中日釣魚島爭端與美國在二次大戰(zhàn)后占領沖繩時連同釣魚島一起占領有密切關系,也與1971年美日私相授受、美把釣魚島連同沖繩一起“返還”給日本有密切關系。美國還從1996年開始明確表示釣魚島適用“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2010年9月中日之間撞船事件發(fā)生之后,美再次承諾釣魚島包括在“日美安保條約”適用范圍之內(nèi)。2012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又一次向日方承諾釣魚島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的方針沒有改變;9月,美國國防部長帕內(nèi)塔訪日時也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然而,美方一系列“明確”表態(tài)背后,仍然隱藏著若干模糊因素。縱觀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介入”過程尤其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的釣魚島政策自始至終都帶有模糊性,這種模糊性涉及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美國“返還”日本的沖繩是否包括釣魚島以及美是否介入中日釣魚島爭端三個方面。
釣魚島的主權無論從法理和歷史上說都屬于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始終表示它不持立場、不選邊站,顯示了其在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中的模糊政策。二次大戰(zhàn)后期,美國在占領沖繩時一并占領了釣魚島。時至今日,為了實現(xiàn)長期控制沖繩的目的,美國從未表明沖繩的主權歸屬;因為釣魚島在美國的占領范圍內(nèi),美國也對釣魚島的主權不持立場。
美國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才考慮沖繩的未來地位問題,開始認為把它交給日本可能比交給中國更有利于美國。在此背景下,杜勒斯曾提出過日本或許擁有對沖繩的“潛在主權”。①方豪:《中國近代外交史(一)》,中華文化出版事業(yè)委員會[臺北],1956年,第175頁。然而,沖繩畢竟在法律上處于聯(lián)合國托管之下,甚至美國也無權把沖繩的主權“歸還”給日本,所以,后來的沖繩“返還”交接過程只不過是其行政權的移交過程,日本并未擁有沖繩的主權。日本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例如,在移交之前,日本方面研究過它是否對沖繩具有“剩余主權”,理由是日本警察也參與沖繩的治安維持,日本法學家企圖以此給沖繩“返還”尋找法律根據(jù)。正因為如此,沖繩的行政權移交給日本之后,美國從來沒有就沖繩的主權問題做過明確表態(tài)。因為釣魚島與沖繩綁在一起,美國更沒有明確釣魚島的主權歸屬所在。這種模糊性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初。1971年4月,鑒于中日之間發(fā)生釣魚島爭端,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公開表示:希望有關方面通過對話解決問題。1971年6月17日,“返還協(xié)定”簽訂之后,美國國務院發(fā)表聲明:美國把釣魚島的行政權交給日本,但該島的主權問題應由中日兩國協(xié)商解決。1971年9月,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麥克羅斯基聲稱:“釣魚島問題應該由當事國解決。”①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釣魚臺列島問題資料匯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臺北,1971年,第32頁。2012年9月,美國國會出臺一份報告,稱沖繩“返還協(xié)定”規(guī)定將釣魚島行政權交給日本,并不意味著美國對于該島嶼的主權主張有任何傾向。②Mark E.Manyin,“Senkaku(Diaoyu/Diaoyutai)Islands Dispute:U.S.Treaty Obligations”,CRS Report for Congress,7-5700,R42761,September 25,2012.
美國出于長期占領沖繩的目的,曾將釣魚島置于聯(lián)合國托管之下。這是美國模糊政策的根源。美軍在二戰(zhàn)后對釣魚島的占領是日本誤導的結果,因為美軍是根據(jù)駐守沖繩的日本“先島集團軍”司令官納見敏郎在沖繩的嘉手納基地與其簽署投降文書后所指定的投降范圍進行占領的,該范圍涵蓋了釣魚島。1946年1月29日,日本外務省根據(jù)聯(lián)合國最高司令部《關于若干外廓地區(qū)在政治和行政上從日本分離的備忘錄》制作《西南諸島一覽表》③[日]「(イ)関係法令」『季刊沖縄』,第56號,1971年3月,第107-108頁。轉(zhuǎn)引自濱川今日子:“尖閣諸島の領有権をめぐる論點”,國會圖書館《調(diào)査と情報》,第565號,2007年2月28日。,其中明確列入了釣魚島。這份“一覽表”是根據(jù)甲午戰(zhàn)爭期間日本竊取釣魚島之后的沖繩范圍制定的。二戰(zhàn)后,釣魚島作為日本竊取的領土本該根據(jù)《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歸還中國,但是,日本卻把它交由美國占領。
美軍占領釣魚島之后,又將錯就錯地充實了將該島置于沖繩范圍內(nèi)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使之成為聯(lián)合國托管的對象。比如,1950年8月4日,美軍發(fā)布第22號法令公布《群島組織法》,其中規(guī)定八重山群島的范圍包括釣魚島,從而明確了釣魚島歸屬八重山群島轄區(qū)。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規(guī)定聯(lián)合國對沖繩的托管,正式將沖繩交給美國管理。該和約第三條規(guī)定:“沖繩作為西南諸島的一部分,置于美國的施政管轄之下”;其中提到的“北緯29度以南之西南諸島”,被日美解釋為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從此,美國獲得了對沖繩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釣魚島的主權也與沖繩一起被置于聯(lián)合國的托管之下。美國將沖繩及釣魚島置于聯(lián)合國托管之下,意在把這些島嶼變成防范共產(chǎn)主義的軍事基地。美國將沖繩90%以上地區(qū)都作為軍事基地,對釣魚島的控制也主要用于軍事目的,如1955、1956年起美國控制的“琉球民政府”相繼把該島嶼中的黃尾嶼、赤尾嶼提供給美國空軍和海軍作為演習轟炸場。按照日本的說法,黃尾嶼屬于釣魚島的所謂“發(fā)現(xiàn)人”和“所有人”古賀辰四郎家族所有,所以,1958年7月1日,古賀辰四郎之子古賀善次與“琉球民政府”簽訂合同,“琉球民政府”每年向他支付租金5763.92美元。這意味著美國租下了這些島嶼的一部分,從而對釣魚島實施了行政管理權,同時表明戰(zhàn)前日本對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的沖繩的所謂“主權”已經(jīng)由于聯(lián)合國的托管和美國的管理而喪失。沖繩及釣魚島的主權問題從此即被吊了起來。
美國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不持立場的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聯(lián)合國的托管。它反映了美國在中日之間保持中立的意圖。日本方面對美國的這種態(tài)度感到十分失望,認為擁有對釣魚島控制權的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支持日本的主張,這是美國要在中日之間搞平衡。為此,日本時任外相福田赳夫?qū)τ浾哒f:“(1972年)5月15日,沖繩返還之際,將要求美國證明尖閣諸島是日本的領土。”在當天的國會會議上,福田還表示過對美國的不滿。他說:“關于尖閣諸島問題,美國在1970年和去年(1971年)以前,態(tài)度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到了去年中,簽訂沖繩‘返還協(xié)定’時,關于尖閣諸島的施政權,因為第三國有異議,美國就改變了態(tài)度。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④[日]第68次國會議事錄:《參議院委員會記錄》,第5號,1972年3月21日。福田所說的“第三國”即指中國。日本記者船橋洋一認為“尖閣諸島因為美國的對華接近政策而犧牲了”。福田和船橋洋一的話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中美關系的新動向——中美兩國當時正為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而加強接觸。1971年7月15日,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1年12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表聲明主張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1972年2月22日,美國總統(tǒng)訪問北京,中美之間實現(xiàn)和解。這是美國在沖繩和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不愿表明立場的重要背景之一。
美國把釣魚島交給日本之后,面對中日之間的釣魚島主權爭端,美國考慮到臺日關系、中日關系等因素,對于把釣魚島也一起“返還”給日本表現(xiàn)出了搖擺和猶豫。美國既不想得罪臺灣,也不想得罪日本,但也想利用釣魚島問題牽制臺灣和日本,甚至中日關系。因此,美國雖然最后決定把釣魚島交給日本,但對“返還”地域進行了模糊化處理。美國“返還”的釣魚島只表述為“除去奄美(群島)返還協(xié)定對象地區(qū)以外的北緯29度以南的西南諸島”,而不提釣魚島名稱,并且反對在“返還協(xié)定”文本中涉及“返還”范圍問題。美國的意圖是移交釣魚島控制權給日本,但不在協(xié)定文本中明示。日方被迫同意了美國的主張,但是要求在協(xié)定的附屬議定書中做出規(guī)定。美國開始沒有答應日本的要求,1971年6月9日,距離“返還協(xié)定”正式簽字還有8天,美國國務卿羅杰斯就“返還”范圍問題對日本外相愛知揆一說:“國民政府非常憂慮一般國民的反應,他們對美國政府也施加了壓力。……所以希望你們能夠幫助我們一下。”對此,愛知揆一表示:“我們有自信在不給美國政府添麻煩的前提下處理好此事,如果有必要,可以進行會談。”①日本外務省解密文件:“沖縄返還協(xié)定「尖閣」明記、日本押し切る 米、中臺配慮し難色”,http://ameblo.jp/koukuubokan/entry-10746111041.html.(上網(wǎng)時間:2012年7 月2日)既然日本承諾了不給美國“添麻煩”,美日雙方便于1971年6月17日簽署“返還協(xié)定”,美國同意以附屬議定書的形式用經(jīng)緯度表示“返還”的地域范圍,并在日本外交官的一再努力下加上了“域內(nèi)的所有島嶼、小島、環(huán)礁和礁巖”語句。
美國之所以在釣魚島的“返還”問題上保持模糊性,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目的。就背景而言,當時美國正深陷越南戰(zhàn)爭的泥沼,國內(nèi)反戰(zhàn)情緒高漲,需要中國協(xié)助其撤出越南。另外,臺灣捍衛(wèi)釣魚島主權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并與美國有交涉,美國不想因為釣魚島爭端影響與臺灣方面的關系。1969年11月,“佐藤·尼克松聲明”發(fā)表之后,日美雙方宣布三年以內(nèi)沖繩“返還”給日本,但是仍然沒有提及“釣魚島”字樣。1971年5月11日,美國駐日本大使梅爾曾對日本外相愛知揆一說:“我們的基本立場是,不進行領土主張的裁決,避免將來出現(xiàn)走上國際法院的事態(tài)。”②“米文書に尖閣諸島返還の経緯”,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10908/t1001545747100.(上網(wǎng)時間:2012年 8月 23日)由此可以看出,美國采取模糊政策的目的,是不想使釣魚島問題復雜化。更進一步說,美國還有意把釣魚島問題當做對日談判的籌碼。美國方面有人反對把釣魚島也一起交給日本。特別是當時日美之間正在就沖繩“返還”的條件討價還價,美國要求日本承諾沖繩“返還”之后美軍事基地繼續(xù)存在,甚至還要求讓美國的核武器自由進出沖繩。同時,日美兩國還在進行“纖維談判”,美國要求日本限制對美紡織品出口,削減對美貿(mào)易順差。美國政府內(nèi)部有人明確主張“為了迫使日本在纖維談判中讓步,也應該把釣魚島問題作為條件,不應該立即交給日本”③“米文書に尖閣諸島返還の経緯”,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10908/t1001545747100.(上網(wǎng)時間:2012年 8月 23日)。日本明白:美國出于繼續(xù)使用基地之考慮不會輕易把沖繩歸還給日本,更不會輕易把釣魚島交給日本。所以,日本為美國“返還”沖繩和釣魚島付出了代價:日本同意美國可以繼續(xù)駐軍沖繩,還通過秘密協(xié)議允許美國艦船攜帶核武器進入沖繩,并且在“纖維談判”中同意了美國限制日對美紡織品出口的要求。另外,日本還向美國支付3.2億美元的“返還”費用。日本的這些讓步最后奠定了沖繩順利“返還”的基礎,也為日本獲得對釣魚島的控制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美國“返還”釣魚島只是交還了日本對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并沒有表明釣魚島的主權歸屬。
面對中日釣魚島爭端,美國企圖在中日之間做平衡者、調(diào)解人,以此維持自己對中日關系乃至東亞國際關系的主導地位。為此,美國在是否介入中日沖突問題上一直態(tài)度曖昧,也采取了模糊政策。
首先,美國在“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范圍是否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長期保持曖昧態(tài)度。比如,1972年5月,基辛格曾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上說過:“關于釣魚諸島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讓它成為大眾關注的目標。”①ウィキペディア:“尖閣諸島問題”,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0%96%E9%96%A3%E8%AB%B8%E5%B3%B6%E5%95%8F%E9%A1%.(上網(wǎng)時間:2012年7月2日)對于日本追問釣魚島是否包括在安保條約的適用范圍之內(nèi)的問題,美國在1972年5月一份機密文件中說:不要肯定地回答是否包括在安保條約的適用范圍之內(nèi),而應該說可以“解釋”為是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②ウィキペディア:“尖閣諸島問題”,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0%96%E9%96%A3%E8%AB%B8%E5%B3%B6%E5%95%8F%E9%A1%8C.(上網(wǎng)時間:2012年7月2日)在這里,“解釋”一詞頗具深意,也就是說,“日美安保條約”不是必然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的,而是可以“解釋”成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這是美國高級官員首次表達對該問題的態(tài)度,可見美國在該問題上保持曖昧態(tài)度顯然是故意的。
冷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關于釣魚島是否包括在“日美安保條約”適用范圍內(nèi)的態(tài)度漸趨清晰化,但仍有模糊的一面。比如,1996年,美國駐日大使蒙代爾曾表示美國不會介入中日釣魚島沖突,遭到石原慎太郎的撰文批評。石原認為,如果是那樣,“日美安保條約”還不如廢棄的好,日本應該獨自構筑防衛(wèi)體系。③石原慎太郎:“海図に載らない燈臺”,《産経新聞》,2003年2月3日。有鑒于此,克林頓政府的代理國務卿坎貝爾在日本追問下表示過,釣魚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這是美國政府高官首次公開做出這樣的表態(tài)。④“尖閣問題で米が中國けん制、「日米同盟」に言及”,《讀賣新聞》,2010年9月17日。美國第二次對釣魚島的防衛(wèi)問題表態(tài)是在2004年3月,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對記者說:“‘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日本施政下的領域,也適用于釣魚島。”⑤“安保條約の対象と明言せず オバマ政権、尖閣諸島で”,http://logsoku.com/thread/kamome.2ch.net/news/1281962643/.(上網(wǎng)時間:2012年8月23日)實際上,這不過是“擴大解釋”而已,并不意味著美國表明必然會介入釣魚島爭端。有例反證的是,日本媒體2009年2月26日報導稱,日本曾再次要求美國確認釣魚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但是美國回避了明確表態(tài)。
美國堅持曖昧的態(tài)度,是為了利用釣魚島問題控制日本。當時,日本民主黨有可能上臺執(zhí)政,民主黨的領導人小澤、鳩山等尤其具有脫美傾向。2009年2月25日,小澤一郎提到:“在日美軍的駐留有第七艦隊就足夠了。”⑥“政府·自民黨幹部 小沢代表批判相次ぐ在日米軍削減論で”,《毎日新聞》,2010年2月27日。他認為,美軍不能做的事情,日本的自衛(wèi)隊可以做。果然,民主黨上臺執(zhí)政之后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與美國搞對立,使日美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引起了美國的警覺。于是,美國又玩起了“模糊”花招。2010年2月28日,美國國防部代理副部長塞尼(David Sedney)在北京說:“美國不參與釣魚島的最后主權問題爭論,這是美國的一貫立場。”⑦“尖閣の領有権 米は中立”,[日]NHKニュース,http://www3.nhk.or.jp/news/k10014470661000.html.(上網(wǎng)時間:2012 年 8月23日)塞尼在此只提美國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中立立場,卻只字未提“日美安保條約”是否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塞尼在美國政界的地位雖然不算高,但是之前曾供職于國務院。所以,日本人揣測塞尼的發(fā)言反映了美國國務院的意圖,并認為美國的政策發(fā)生了變化。日方曾向美國國務院求證美國“釣魚島政策”是否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甚至2010年9月發(fā)生“撞船事件”以后,美國仍然沒有明確表示釣魚島是否適用安保條約。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只是說“我們將履行同盟的責任”。⑧“釣島撞船事件後 美首高調(diào)宣稱撐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0/09/24/IN1009240020.htm.(上網(wǎng)時間:2012 年 10月11日)直到2010年9月23日,希拉里終于在日美外長會談時表示:釣魚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但是美國并不對事件本身發(fā)表見解,她希望中日兩國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前原誠司聽出了美國高官表態(tài)的潛臺詞,自顧自地解釋說:“克林頓國務卿講了,尖閣諸島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但是,沒有確定是日本的領土。”①“船長釈放は検察判斷=日中関係修復に努力―官房長官”,http://jp.wsj.com/Japan/Politics/node_108050.(上網(wǎng)時間:2012年8月23日)可見,美國仍然堅持其一貫立場:不介入釣魚島的主權爭端,并經(jīng)常“忘記”表示該島嶼適用安保條約。美國的這種曖昧態(tài)度,至少在“撞船事件”后,迫使日本不斷表態(tài)要加強日美同盟,從而使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得到了加強。
其次,美國在是否介入釣魚島爭端的問題上保持了曖昧態(tài)度。即使美國表明釣魚島適用安保條約,也不等于表示它愿意卷入由此引發(fā)的中日沖突。2010年9月10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發(fā)表文章指出:完全看不出美國有為釣魚島而與中國開戰(zhàn)的理由,何況美國并沒有承認釣魚島屬于日本。美國不會因為太平洋上的某個小礁石而冒發(fā)動戰(zhàn)爭的危險。紀思道是美國著名記者,與政界有密切聯(lián)系,他的這篇文章引發(fā)了日本駐紐約總領事館的抗議,抗議是以信件的形式郵寄給報社的,但是,文章作者在9月20日公開了抗議信的部分內(nèi)容,引起了輿論對日本的批評。紀思道表示:從技術層面說,“日美安保條約”涵蓋所有日本行使主權的地方,而釣魚島目前由日本管轄,因此,如果中日兩國因釣魚島開戰(zhàn),美國有義務幫助日本。但是,美國的立場一向是“美國不對釣魚島的主權問題表示意見”,這樣,美國就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即:“我們并沒有同意釣魚島肯定是日本的,卻要因為釣魚島而幫助日本打仗。”因此,紀思道得出結論:“美國為了釣魚島這幾個無人的礁石而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②Nicholas Kristof,“The Diaoyu Islands Appeared on China’s Map SinceMingDynasty”, http://forum.globaltimes.cn/forum/showthread.php?p=73053.(上網(wǎng)時間:2012年6月10日)曾在小布什時期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的邁克爾·格林(Michael J.Green)支持紀思道的判斷。他認為:“如果是日本首先采取了刺激行動,美國則未必全面贊同和支持日本”。③格林:“中日緊張關系不符美國利益”,http://www.zhgpl.com/doc/1021/9/7/1/102197135.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2197135&mdate=0811001607.(上網(wǎng)時間:2012年8月10日)
由此可見,美國的政策實際上是避免沖突發(fā)生的政策。對于美國的真實意圖,日本在中日“撞船事件”發(fā)生后是有所察覺的。當時,美國雖然保證釣魚島適用“日美安保條約”,但同時暗示日本釋放中國船長,這表明美國并不想被日本拖入中日沖突之中。可以說,日本對美國在“撞船事件”中及之后的表現(xiàn)喜憂參半,喜的是美國再次承諾了釣魚島屬于安保條約適用對象,憂的是美國“建議”日本釋放中國船長詹其雄,使得信誓旦旦要為宣示主權而通過國內(nèi)法律“法辦”詹其雄的日本最后不得不匆匆放人,而且是在第二次拘留未到期限就提前放人,從而事實上輸?shù)袅诉@次外交博弈。美國確實不想卷入真正沖突的本意在此暴露。2011年11月14日,時任駐日美軍司令菲爾德(Burton Field)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談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他說道:“尖閣諸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但是最妥善的方法是和平解決,一定能夠找到解決途徑,這是比武力解決更好的方法。”④“尖閣、最善は平和解決=対中関係好転に期待-在日米軍司令官”,http://www.jiji.com/jc/zc?k=201111/2011111400671.(上網(wǎng)時間:2010年8月10日)最近,日本在“魚鷹”戰(zhàn)機部署問題上與美國博弈,美國需要日方同意部署該戰(zhàn)機,日方需要美方表態(tài)協(xié)防釣魚島。但是,美國防長帕內(nèi)塔也只是點到為止地表示該部署“對離島防衛(wèi)很重要”⑤“「日本防衛(wèi)に重要」オスプレイ 米、尖閣念頭に地元説得を 期 待 ”, http://sankei. jp. msn. com/world/news/120804/amr12080419220008-n2.htm.(上網(wǎng)時間:2012年8月4日),仍然沒有提釣魚島名稱。倒是國務卿希拉里之前就釣魚島的“國有化”問題詢問了日本外務省,并表示:美國對主權問題不持態(tài)度,希望有關國家和平解決問題。⑥“尖閣國有化で説明求める 米國務長官、訪日の際に”,http://sankei.jp.msn.com/politics/news/120711/plc12071107080007-n1.htm.(上網(wǎng)時間:2012年8月4日)最近日美雖舉行了“奪島”軍事演習,但美并沒有表示該演習意在釣魚島,日本政府也不敢明說其目標是釣魚島,只是防衛(wèi)省官員以匿名方式透露過演習的目標是釣魚島。9月17日,帕內(nèi)塔訪日時再次表示釣魚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同時重申希望中日雙方和平解決問題。⑦[日]“尖閣 刺激避ける日米”,《朝日新聞》,2012年9月18日。看來,美國雖然承諾釣魚島屬于“日美安保條約”適用對象,但根本立場還是一貫的,即不想卷入沖突。
綜上所述,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一貫采取的是模糊政策,主要表現(xiàn)在:在主權歸屬問題上立場模糊,不肯明確釣魚島的主權屬于日本還是中國;在“返還”釣魚島的決定上態(tài)度搖擺,不肯明確“返還”的沖繩在地域范圍上是否包括釣魚島;在是否介入中日釣魚島爭端問題上態(tài)度曖昧,一方面承諾釣魚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另一方面卻強調(diào)用和平的方法解決釣魚島主權爭端。從表面看,美國在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上不持立場,同時明確將釣魚島交給日本并承諾該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但實際上二者是互相矛盾的。“對主權不持立場”與“適用安保條約”的承諾相矛盾;“適用安保條約”的承諾與“和平解決問題”的聲明相矛盾。美國之所以在釣魚島問題上采取模糊政策,目的是想在中日之間保留回旋余地,以此掌控中日關系,進而掌控東亞事務。中國外交部早就發(fā)表過聲明,一針見血地揭露過美國“釣魚島政策”的實質(zhì):“我們堅決反對美日反動派用中國領土釣魚島做交易和借此挑撥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①參見《關于釣魚島所有權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1971年12月30日),載田桓主編:《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61-62頁。美國的模糊政策客觀上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10年發(fā)生的中日“撞船事件”,促使日本民主黨搖擺的亞洲政策開始向美國回擺,日美同盟重新成為日本唯一的戰(zhàn)略選項;2012年日本的“購島”鬧劇又為美國在普天間基地部署“魚鷹戰(zhàn)機”掃清了道路,使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具有了整合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釣魚島問題上留下一個模糊的空間,顯然有利于美國以調(diào)停者的身份在東亞事務中保持發(fā)言權。正如澳大利亞國防學院教授卡萊爾·泰勒(Carlyle Taylor)所說:“美國總是能夠通過聰明的做法支配亞洲國家。”②樸宗世:“尖閣,米國、中國周辺諸國との外交強化”,《朝鮮日報》(日本語版),201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