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韓西芹
草根生活多油彩
Colourful Paints of Grassroots’ life
□文/本刊記者 韓西芹
趙曉冬的工作室在一幢很不起眼的灰磚小樓里。四周是廢棄的廠房和大片老式的居民區,遠處還有正在拆建的工地。山坡上,是一畦畦的菜地,狹窄的水泥路,來往的機動車卷起一溜煙的塵土,驚惶的黃狗不時朝著行人低吼。很明顯,這是一個與繁華世界無關的地方,一個城鄉結合帶。
推開大門,喧囂隨即隱去。高大空曠的畫室內,擠滿了畫家放置的作品,那些借助畫筆所描繪呈現出飽滿鮮亮色彩的一個個生命體,仿佛一雙雙安靜的眼睛在窺視著來者,讓人頓時有一種闖入了另一個精神世界的感受。
位于磁器口的鳳凰山,2005年趙曉冬租下這里約三百平方米的舊廠房,鄰居們很少知道他們中間還住著一位畫家。只有搬運畫時,大門進進出出的動靜,才會讓他們偏過頭來看一看,完全沒有好奇心。這也是趙曉冬在這里建工作室的重要原因,讓他能夠長久保持一個觀望的姿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近距離地觀察生活、藝術地表現生活。
與趙曉冬談話,你能感受到他良好的自信和坦蕩的雄心。他曾就讀浙江美院附中,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作為一個受過正統學院派訓練的藝術家,深厚的寫實功底和優異的創作才華一度讓他頭頂“才子”光環。如今回憶起來,趙曉冬依然很看重這一時期的學習,他說是學院嚴謹的教學,教會他藝術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尊師重道”,尊重傳統,把握經典,從中提練出具有傳承價值的東西。

〉來來往往之都市快客 180×60cm
畢業后,趙曉冬去了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任教。由于深受四川美院鄉土繪畫的影響,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表現西南旖旎風光和當地民俗為主。習慣了成都盆地散淡、悠閑和愜意的生活,他的畫筆描繪顯得風格細膩,非常唯美和詩意,卻過于“甜美”。時間一久,趙曉冬開始覺得煩悶。直覺告訴自己,繼續朝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充其量就是一個風俗風景畫家。而繪畫本身,就像喝了酒要唱歌,作品還是要有一點波動,有一點不安分才好。
2002年,趙曉冬毅然回到重慶。這時,他看到了一個時代洶涌向前的城市縮影,身邊的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社會變革的影響,尤其是一群龐大的流連在城市邊緣的人們—進城農民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趙曉冬決定選擇農民工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源泉。按照他的解釋,“農民工的善良、純樸及困惑,他們的感情世界與勞動場景使我深刻地感到某種力量”。
他想描畫出“真實”的景象,這是一開始就非常明確的主題。

〉小康生活 150×150cm
小題材,小人物,卻有著真情實感。憑借堅實的現實主義造型功力,趙曉冬開始創作系列農民工題材的作品,如《腳踏實地》、《暢想》、《綠化樹》等等,他通過人物形象來表達底層人群的生存困惑與深藏在他們心底的欲望和情感,以淋漓、酣暢的筆觸來突出一種生命的狀態和張力,這樣的作品一經亮相,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心靈震動。

〉泉 200×150cm
2005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上,趙曉冬的《希望》一舉拿下金獎。之后,他不斷推出作品系列,舉辦個人展,如“農轉非特寫”、“勞動著、快樂著”、“底層人文當代藝術的21個案例”……展出內容看上去更像是一部關于重慶進城農民工日常生活的直觀現場記錄,人物大都以一般的生活或勞動情景出現。用一種記錄寫實的手法關注“日常主題”,為趙曉冬作品貼上了一個醒目的風格標簽。
他在作品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今許多作品都在表現民工勞動的場景,反映他們心酸的生活,凸現人道主義的光芒,而少了一點真正、完整紀錄這群人的作品。他們同樣快樂的生活,同樣喝酒高歌。

〉打準了 250×120cm

〉打準了 250×120cm
無疑,欣賞趙曉冬的作品,“生活”就是最直接的感觀。《摩的人生》、《兄弟伙》、《殺年豬》等系列作品,都成為他精心捕捉到的那些特定的、令人難忘的情景。畫面背景單純、干凈,焦點全在民工本身,肌理強勁的筆觸,平涂出勞作著的軀體以強硬輪廓。濃艷飽和的色彩對比,使得畫面異常生動與熱烈。同時,畫家對道具也作了精心刻畫,灰桶、小車、鐵鍬、棒棒等工具通過色塊的并置與對比,與人物構成復雜的組合,和諧統一在充滿動感的畫面上,傳遞出一種隨意率性、極盡粗獷的草根情懷。
趙曉冬堅持以一種平視的視角,關注、思考城鄉差異和當下人們關心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如禽流感、亂砍亂伐、豬肉漲價等社會現實題材。他力圖呈現底層人群的喜怒哀樂,“美化”與“丑化”都不是作者的本意,他說:“作品沒有趾高氣揚地俯瞰蕓蕓眾生,而是平等的將現實事件融入自我情感的血液中”。
這是一種最純粹的藝術表達,讓趙曉冬的繪畫永遠充滿新鮮的活力。
趙曉冬稱他的畫都是有原型的。他執意不搬畫室,每天樂呵呵生活在蕓蕓眾生之間。推開窗,能看到農民工清晨出去打工,晚上又拎著豬肉或白酒晃悠悠回來。他們中包括學校的看門人、藝術模特,以及菜市場水果商販、垃圾拾荒者。有趣的是,有民工來搬畫,竟然在墻上的畫像中找到自己熟人的影子,氣氛頓時變得熱烈。他們還留下電話,表達想成為畫家筆下人物的愿望,在他們看來,這是一件“高尚”的事,他們的熱情和善良,常讓趙曉冬感慨不已。
趙曉冬不是一個高產畫家,一年大約15至20幅,足夠讓他沉淀出時間來思考,如何追求深度的繪畫表達,在技藝性的繪畫語言中找到自己獨具特點的創造性。

〉能者多勞 70×70cm
近兩年,他開始嘗試在“草紙”上作畫,這種紙張如今還能在西南一帶的農村手工作坊找到。出于藝術家對材料的敏感,他將草紙裱在油畫布上作畫,反復實驗,紙張的樸素感和手工細微多變的痕跡,與筆墨光影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最終使其作品呈現出一種特殊視覺效果。這一形式的創新,讓趙曉冬成功完成了一次材料的視覺轉換。
由于草紙具有不可修改性,更考驗畫家技法和思想,趙曉冬描述:畫“草本油畫”非常辛苦,我喜歡一遍過,但思考的過程特別長,一幅畫的成功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
趙曉冬也明白,現代化的迅猛進程,注定許多傳統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隨之被改變,曾經出現在他畫中的日常生活也會消失。作為當代生活的目擊者,藝術家有責任去記錄這個時代,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留下較有分量的作品,這是文化的延續和情感寄托,也是趙曉冬苦心追求的繪畫本意。

趙曉冬 1997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任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繪畫系主任。

〉希望 150×130cm

〉金銀滿天 250×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