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文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
普京的勝利及其對俄羅斯的影響
王秋文
2012年3月4日,俄羅斯第六屆總統選舉落下帷幕。根據俄中央選舉委員會3月7日公布的正式統計結果:統一俄羅斯黨候選人普京的得票率為63.60%,俄共主席久加諾夫為17.18%,獨立參選人普羅霍羅夫為7.98%,自由民主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為6.22%,公正俄羅斯黨領袖米羅諾夫為3.85%。俄中央選舉委員會確認,2012年俄羅斯第六屆總統選舉有效,俄現任總理、統一俄羅斯黨候選人普京當選為新一任俄羅斯總統,任期6年。這將是普京第三次執掌克里姆林宮。
3月4日投票結束當晚,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普京將以60%左右的得票率勝出。十萬支持者在莫斯科市中心馬涅什廣場舉行慶祝集會,普京出席,流淚感謝支持者,動情地高喊:我們贏了!我們贏得公正、誠實!感謝你們!光榮屬于俄羅斯!“硬漢”普京的激動足以表明此次總統選舉結果的來之不易。
下面對普京此次獲勝的情況作一分析。
1.支持率水平
從普京三次當選總統的情況來看,2000年的得票率為52.52%,2004年是71.31%,2012年是63.60%,此次的得票率水平居中。而投票率為65.34%,也屬中等水平。
2.得票地區分布
在大城市的得票率低,在邊遠地區的得票率高。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等大城市的得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莫斯科的得票率僅為46.95%,未超過半數。相反在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得票率最高,在車臣、達吉斯坦和印古什等地得票率都超過90%以上。
3.選民成分
核心選民是中小城市的居民以及同現政權利益相關的人,也包括那些不喜歡其他候選人的選民,當然也有部分廢票。俄政治學家表示,廢票也是一種態度,反對所有人也是一種選擇。
有數據分析,一般執政當局提出的候選人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這一現象更加嚴重,大選前反對派在大城市的各種抗議活動加劇了這種趨勢。如果總統選舉只在大城市進行,普京可能無法在第一輪勝出。
2012年的俄羅斯總統選舉,與其說是選舉新總統,不如說是一場對普京的支持率和信任度的全民公決。
1.反對派的抗議運動引發了對俄羅斯政治民主的關注和質疑
從2011年12月俄議會選舉后開始的大規模游行示威,一直延續到2012年3月的總統大選。3個月來,俄羅斯各地出現了各種規模的反對派游行示威和抗議集會,從抗議議會選舉舞弊,發展到反對普京,不滿“梅普組合”的輪流執政,提出“沒有普京的俄羅斯”的口號,致使普京的支持率一度急劇下降,最低時降到50%以下。
俄國內政治形勢的這種嚴峻程度是近年來沒有的。政治民主問題成為了國際社會及媒體關注的焦點,西方媒體指責“俄羅斯民主倒退”。
對此,普京的基本態度是:(1)走上街頭的“抗議運動”,這是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的正常現象,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2)不管總統選舉結果如何,他都尊重俄羅斯人民的選擇;(3)他重返克宮,不是為了長期獨掌最高權力,而是為了“國家利益”。
2.俄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證選舉誠實、公正、民主
為了保證總統選舉的順利進行,俄政府加大力度,采取各種措施保障選舉的公正透明。
(1)加強監控。在全國約95%的投票站安裝了聯網攝像頭監控投票過程,在1/3以上的投票站設立了透明投票箱,讓民眾監督投票過程,杜絕舞弊行為。
(2)增加外國觀察員人數。2012年大選邀請了700名外國觀察員監督投票,比2008年大選幾乎多出1倍。
(3)運用新技術手段全程網絡直播選舉。據俄媒體稱,這是“第一次數字化直播”的選舉,僅此一項,耗資4.47億美元,覆蓋9.17萬個投票站。在莫斯科有10萬人通過6000多個攝像頭實時監控3000個投票站的情況。
在此過程中,的確有攝像頭拍到個別票站有造票嫌疑,其中一個位于南部達吉斯坦地區塔魯莫夫區的第1402號票站即有造票嫌疑:有幾個人站在電子票箱前,持續大把大把地把選票喂進票箱。最終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該票站的所有選票作廢。
3.反對派抗議集會以“公民運動”的形式影響俄羅斯政治民主進程
俄羅斯是一個缺乏民主傳統的國家,轉型20年來,政治民主發展仍在探索中。
理論上,民主沒有統一的模式,政治民主的發展必須結合本國的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只有符合國情的政治民主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民主意識,而無民主機制的政治民主是不完善的。在踐行民主政治的俄羅斯,普京三入克宮,以及對他2018年連任的猜想,引起了俄羅斯內外關于“民主”與“專制”的憂慮,但這又是俄羅斯政治民主發展的現實社會基礎,是當代俄羅斯的基本國情。
應該說,俄羅斯近期的“抗議集會”是反對派政治意見的表達,是一種從議會內到議會外的政治行動,這種形式或許會成為一種常態。這種“抗議集會”以一種“公民運動”的形式將促使俄羅斯“有所改變”,進行相應的體制改革,對俄羅斯政治民主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普京獲勝,總的來說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需要普京”的社會共識;二是無人抗衡的實力;三是理性強勢的競選策略。
自執政以來,普京的執政成績得到充分肯定,執政理念得到基本認同。社會上已經形成了“需要普京”的基本共識。普京的強國思想和穩定發展,符合俄羅斯民眾目前的基本心理需求。反對派提出的“沒有普京的俄羅斯”的口號,讓俄羅斯民眾對沒有普京的俄羅斯將面臨的風險擔憂,而普京支持者提出的“我們支持有普京的穩定和變化”則讓俄羅斯民眾相對心安,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普京的改變和穩定,這是大多數俄羅斯人的共識。
再有,無論競選運動如何激烈,其他候選人目前還不具備與普京抗衡的實力。有個形象的說法:久加諾夫太老了,而普羅霍羅夫還太年輕。
第三,普京采取了理性強勢的競選策略,全力爭取選民支持,取得了明顯效果,選前支持率迅速回升。
(1)普京支持者組織聲勢更加浩大的“挺普”集會與反對派的“反普”集會相抗衡,顯示了政治資源的力量。
(2)普京在2012年1月16日—2月27日大選前的7周時間里,以每周一篇的頻率,分別在俄羅斯各大主流報紙上連續發表了《俄羅斯全力以赴——我們應該面對的挑戰》、《俄羅斯的民族問題》、《我們的經濟任務》、《民主與國家的質量》、《構建公正——俄羅斯的社會政策》、《變得強大: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保證》以及《俄羅斯與變革中的世界》7篇綱領性文章,全面深入地向選民闡述自己的執政理念和對國家未來的規劃,產生了很大影響。有位研究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就是看了這些文章后才轉而支持普京的。
(3)順應科技發展,建立普京競選網站,以便讓年輕選民可以通過他們方便的途徑了解普京,爭取他們的支持。
(4)再次強調梅德韋杰夫出任總理,表明對統一俄羅斯黨的依賴和信任。盡管2011年曾組建“人民陣線”,爭取支持力量,但仍以統一俄羅斯黨的候選人參與競選。
(5)臨近選舉前,公開向西方媒體表示:尚未考慮2018年的任期。
毫無疑問,普京新任期任務艱巨,兌現承諾,成為“新普京時代”的重要內容,而“新普京時代”的具體內涵將決定普京在歷史上的聲譽。
1.向反對派釋放善意,呼吁各政治力量開展合作
大選結束后,為了“共同努力,有效地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問題”,3月5日普京立即在莫斯科城外的茹科夫卡會晤反對派候選人,日里諾夫斯基、米羅諾夫和普羅霍羅夫參加了會晤,久加諾夫受邀但拒絕出席并對選舉違規行為表示抗議。普京邀請普羅霍羅夫入閣任職,但遭到拒絕。普羅霍羅夫表示,在“當下的政治體制中擔當任何職務都索然無味”,他要組建一個新的右翼政黨,繼續參加未來的總統競選。他認為,一個強有力的新政黨可以推動國家發展,俄羅斯現在非常需要這樣一種政治力量。
3月7日,普京首次以當選總統身份接受訪問時發表了對反對派的看法。對于反對派走上街頭,他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普京表示,當反對派能夠就國家發展道路提出自己的建議并證明其具有吸引力時,反對派就能成為實際的政治力量。因此,如何與反對派進行建設性合作,是普京新任期的重要任務。
2.影響俄羅斯政治民主發展的制約因素仍將長期存在
任何國家政治民主的運行機制只有在各種政治力量、政治思想保持動態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發揮作用,目前俄羅斯仍然存在政治民主發展的制約因素。
首先,俄羅斯目前的多黨機制還不成熟。一方面,統一俄羅斯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使俄政黨政治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另一方面,2011年梅德韋杰夫提出的簡化政黨登記的建議將政黨最低人數的限制極大幅度地降低(從4萬人降到500人),是否又將走向另一個極端,重新陷入黨派混亂,黨派叢生的局面,俄羅斯的政黨政治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其次,俄羅斯根深蒂固的強權政治傳統和大國情結,崇尚領袖個人魅力,對政治民主產生直接影響,也將直接影響“新普京時代”的發展。
第三,總統選舉的政治硝煙正在消散,但俄反對派仍在籌劃準備于5月7日新總統正式宣誓就任前的5月5日舉行“百萬大游行”抗議活動。因此,選后的抗議集會雖然聲勢有所消退,但并未停息??磥?,俄羅斯政治民主的發展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未來政策的方向
如果把普京的7篇綱領性文章概括為“新普京主義”,那么新普京時代的政策方向已經基本清晰。首先是穩健的政治改革。大規模的集會浪潮表明俄羅斯民眾主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意識正在加強,反對派要求國家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愿望日益迫切。
普京主動作出的緩和姿態,可以證明其適度推進政治改革的承諾;其次是確保經濟增長和社會保障建設,使俄羅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變得更加艱巨;第三是推動平衡務實外交,多元化的平衡外交難度不斷增大??傮w上普京的改革將保持近年來俄羅斯內政外交的延續性,是穩健的和循序漸進的。新普京時代的政策執行得如何將決定其在歷史上的聲譽。
資料來源:
① http://putin2012.ru/
② http://www.government.ru/
③ http://rusnews.cn/
④ http://news.sohu.com/2012/ ru/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