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戈洛夫寧 著 彭曉宇 編譯
譯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
國際貨幣體系和俄羅斯的貨幣信貸政策
米·戈洛夫寧 著 彭曉宇 編譯
由于2007年秋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多人開始談論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俄羅斯科學院經濟所全球化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副博士米歇爾·戈洛夫寧在俄羅斯《國際經濟》雜志2010年第2期上發表《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發展方向和俄羅斯的貨幣信貸政策》一文,在文中,作者根據近些年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俄羅斯貨幣信貸政策的影響,提出了對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的看法。
在金融全球化的影響下,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結構表面上沒有變化,其內部卻發生了質的變化。首先,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的加入是全球經濟貨幣構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歐元從2002年開始以現金形式開始流通,美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壟斷地位受到排擠。
歐洲央行每年都會發布《歐元的國際作用》報告,對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進行詳盡分析。按照狹義的國際債券定義(包括貨幣市場工具),它指的是真正的跨境交易(在歐元區之外),2009年末,歐元作為計價貨幣在相應的債券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是31.4%(美元占45.8%),日元只占5.8%,大大低于前兩種貨幣。
國際信貸市場上,從2002年起,在2003—2007年間市場大繁榮、2008年收縮和2009年停滯的情況下,各種計價貨幣所占比例一直保持穩定。美元發生的動蕩最大(在50%—60%之間),日元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從7%—8%降到4%—5%),而歐元一直處在20%—23%之間。
從2002年到2010年美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比例下降,而同期歐元的比例在上升,這個變化趨勢一直很穩定。在2009年之前,90%的國際外匯儲備中都是這兩種貨幣。但由于日元的比重增加,這兩種貨幣(主要是歐元)的地位受到擠壓。截至目前,形成了一種很特別的結構:起主要作用的依然是美元,第二位是歐元,英鎊和日元遠遠地在后面爭奪第三位(最近是英國貨幣取勝了)。最后,瑞士法郎實際上失去了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地位。
國際清算銀行三年一次公布世界外匯市場的概況,其中包含外匯市場的主要指標(根據各央行所遞交的統計數據)。根據這個資料可以得出結論,美元依然是國際外匯市場的主導貨幣:雖然從2004年的88%下降到了2010年的84.9%。在同一時期,歐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交易中的比重從37.4%上升到39.1%。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外匯體系中的地位也加強了:澳元增加了1.6個百分點,加拿大元增加了1.1個百分點,印度盧比增加了0.6個百分點,新加坡元增加了0.5個百分點,土耳其里拉增加了0.6個百分點。但是,必須看到,這些增長經常是由于這些外匯的投機性交易(依靠利息差而獲利),而不是這些外匯的現實資產交易。
從2004年至2010年俄羅斯盧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的份額從0.6%增加到0.9%,與印度盧比在同一水平上,落后于新加坡元或韓元,但超過了土耳其里拉、巴西雷亞爾和人民幣。
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本國的經濟規模,而是其金融市場的規模。例如,在2009年,美國的兩個主要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額(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 )大約是46.7萬億美元。而2009年歐元區四個主要交易所的總交易額是6.6萬億美元。相比較而言,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在危機期間,當證交所的交易額都大幅下降時,美國市場比歐洲市場表現得相對要好一些。2009年日本證交所的交易額是4.1萬億美元,而中國,包括香港在內,交易額是9.3萬億美元。
可以斷定,包括20世紀歷史傳統的各種因素總和、經濟規模、在世界金融市場的作用和政治因素,使美元保持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而且這一地位得到了制度保證。歐元目前只能是一個地區性貨幣,在經濟和貨幣共同體的鄰國和地區很普及。有一些現象表明,歐元會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因此就產生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問題。
目前,關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前景有幾種觀點,可以綜合為以下幾種:(1)短期或中期美元會是唯一真正的國際貨幣;(2)國際貨幣體系向雙幣種(歐元成為第二種國際貨幣)或多幣種(最多提到的是人民幣國際地位的加強)轉變;(3) 多幣種指的是,地區性貨幣的出現和加強,美元式微。
可以認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目前的發展趨勢表明,美元在中短期內會保持主導貨幣的地位,說明如下。
1. 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經濟體,也領軍于金融市場的發展。
2. 美元執行世界貨幣的所有職能,而其他幣種只能執行部分職能。如作為貯藏手段的歐元,在價值尺度方面無法與美元競爭。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實際處于壟斷地位,大多數貨幣間的交易并不是直接交易,而是通過美元,因為“本幣—美元”的組合擁有更發達和更有清償能力的外匯市場。
歐元獲得第二國際貨幣地位的一些前提條件已經形成了,但是,歐洲貨幣顯然沒有準備好承擔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職能,首先是完成交易和儲備貨幣的職能,而不僅是配售國際組合資產的貨幣的職能。
統計資料表明,中國在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在加強。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中國實行貨幣管制,人民幣不能自由用來完成跨境交易。中國政府在有意識地執行逐步開放金融領域和資本市場的政策。也就是說,人民幣要成為一個關鍵的國際貨幣,在中期內是不可能的。
在多幣種國際貨幣體系的方案中,尤其需要提到加強特別提款權。特別提款權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取決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立場和該組織本身的作用。在2009年對抗危機期間,特別提款權的額度大大增加,但是,這個規模在國際貨幣體系框架內也未必有什么決定意義。
第三種情況,地區性貨幣的地位提高,這首先取決于世界各地的貨幣一體化取得的成績。亞洲統一貨幣(ACU)、波斯灣國家建立統一貨幣(第納爾)、非盟的統一貨幣(非元)等等的設計都出現了。另外,還有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聯盟國家貨幣。但是,這些貨幣在實踐中都有著政治聲明的色彩,沒有進一步的發展。這是因為大多數一體化組織中的經濟關聯程度非常低,成員國不愿意放棄國內貨幣信貸政策的部分主權。
長期來看,在經濟和政治一體化聯系緊密的地區(首先是拉美、東南亞、中東)可能出現地區性貨幣。此前,在相對長的時期內,國際貨幣體系會是一個特殊的“貨幣梯隊”:美元為主導,歐元會挑戰某些職能,下一級是英鎊、日元和瑞士法郎。最有可能的是,把一部分職能讓給那些有較大規模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貨幣。
俄羅斯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參與程度由許多因素決定:深度參與到跨境資本流動(在2008—2009年間,同其他國家一樣減少了)、國家經濟中貨幣替代過程的普及和貨幣信貸政策的選擇。
進入21世紀,俄羅斯金融的對外開放程度大大提高。一個衡量的指標就是資本的輸入和輸出總量。這個指標不考慮交易的標記,把收支平衡表上的金融賬戶基本項(直接投資、組合投資和其他投資)相加所得。結果會出現“復式記賬”,但這個指標比僅計算凈資金流的其他指標,較好地反映了各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參與。2001年這一指標占GDP的3.3%,2007年占了GDP的25.3%,在2009年危機期間降到10.6%。危機期間俄羅斯參與國際資本流動的模式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在21世紀前十年的中期,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在2008—2009年間則是大量流出(尤其是在2008年下半年)。
在2008—2009年危機期間,美元化現象仍是國家貨幣信貸領域的主要問題,我們理解的美元化是外匯替代本幣的部分或全部職能(嚴格說來,不一定只是美元)。從2007年末開始,居民開始購買外匯現金,到2008年底達475億美元,而2007年是33億美元。美元化的程度也大大提高,表現為廣義貨幣量中外匯存款的份額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是14%—15%,2009年第一季度末達到了28.3%。這些趨勢表明,盡管經濟長期發展良好(2000—2007年),也不能說經濟主體對本國貨幣有著穩定的信任感。
與1998年的危機相比,美元化過程迅速減緩,這是重大的進步。在2010年初,居民開始出售外匯,2009年第二季度廣義貨幣量中的外匯存款開始穩定減少。
俄羅斯經濟像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匯率的變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俄羅斯的貨幣信貸政策方向是積極調整盧布的兌換匯率。這一政策的分水嶺是在21世紀前十年的中期,此前俄羅斯央行確定了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目標,從2005年開始增加了歐元。歐元在貨幣籃子中迅速從新制度之始的10%增加到了45%(從2005年2月至今)。增加歐元在貨幣籃子中的比重推動了按歐元計價的外匯儲備的增加,2009年初達到43.8%(美元份額是44.5%)。
中央銀行在外匯政策中考慮到盧布對歐元的關系,是有客觀原因的,歐盟國家是俄羅斯主要的對外貿易伙伴。根據2010年1—2月的數據,歐盟國家在俄羅斯對外貿易額中的比重是50.4%,而歐元區國家占了36.2%。
雖然俄羅斯央行修改了官方政策,但是,2008—2009年危機之前俄羅斯外匯市場上的歐元交易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歐元與美元之間的交易。在2007年,這些交易占了銀行外匯市場交易額的29%,而歐元與盧布之間的交易僅僅占了1.7%。在危機期間,歐元與盧布的業務吸引力增加,在2009年前幾個月,其交易額達到了11%,而在交易所外匯市場上達到了40%。隨著危機的減輕,這個比例開始下降。到2010年11月,在銀行間市場上的份額是4.5%。因此,俄羅斯外匯市場的主導外匯仍是美元。
中期前景看,俄羅斯央行計劃逐步實行盧布的自由浮動,這應該降低積累外匯儲備在貨幣信貸政策中的影響,可能加強盧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但不是作為用來進行投機交易的貨幣的地位。這樣做的代價,很可能是加劇經濟不穩定。不過,保持對匯率的調控,目前是符合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需要的,而實行浮動匯率要求至少實現一個前提條件——經濟構成的多樣化。
最后,盧布成為地區性貨幣這一課題,也要予以特別關注。這是有著客觀原因的,因為要在前蘇聯國家的內部流通中使用盧布。例如,在哈薩克斯坦現匯市場,2008年盧布交易占了全部交易額的6%,在烏克蘭占5%,在吉爾吉斯占18%。但是,這樣的盧布一般是與其他外匯一起使用的,當然主要是與美元和歐元一起使用。
發展各獨聯體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是加強盧布在獨聯體地區地位的良好方向。前面說過,在目前環境下,金融市場是決定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最重要方面。同時在定位歐盟經驗的同時,要避免定下無法實現的目標,而是要集中精力實現具體計劃。這些計劃包括:建立地區性單獨類別的證券市場(國債和地方債)。在亞洲一體化組織框架內有這類經驗。建設一體化金融基礎設施、在全球激烈的金融競爭背景下尤其重要。發展金融合作的另一個推動力,是在后蘇聯空間發展銀行,尤其是已有的歐亞銀行。擴大獨聯體國家本幣發行的證券的流通范圍,客觀上可以推動盧布的份額,因為俄羅斯金融市場在該地區具有巨大影響力。同時,俄羅斯要針對鄰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向鄰國提出有吸引力的方案,這一點很重要。
譯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