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俄羅斯經濟轉軌20年
李建民
經濟轉軌研究的理論視角。最近20年國際學術界在研究經濟轉軌的時候有諸多理論。比如,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化理論,政治經濟學派的制度變遷理論,政治經濟學的公共選擇理論等等。這些學說,在今天看來現實意義并不是很大,但作為經濟轉軌的理論依據,同時也作為一種理論框架,仍有一定學術價值。其中對蘇聯、東歐還有中國的經濟轉型解釋和分析能力最強的當屬制度變遷理論。這個理論有三個基石: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我認為這三點對于解釋俄羅斯的經濟轉型和過程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繞過這些問題。產權理論,國家在種族中的作用問題,還有憲政問題,都沒有繞過去,所以還是有意義的。
俄羅斯的轉型我歸納為雙八加四。葉利欽八年,普京八年,加梅德維杰夫四年。就是轉型的前10年和后10年。前10年國家政策的重心是制度構建和完善,也就是新制度的建設。關注的重點是經濟轉軌的發動,目標、方式、路徑選擇、經濟轉軌發展和演進過程以及內在機制。2000年之后,隨著轉型國家市場經濟體制和框架初步確定,經濟轉軌的重心已經轉向保證新經濟體制框架下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俄羅斯和東歐都是如此。學術關注的重點也從原來的過程轉向對經濟轉型績效的評估、經濟轉軌和經濟結構的關系、轉軌后市場經濟運行狀況、市場經濟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轉軌的社會效果等方面。金融危機爆發后,更多關注的是轉軌與全球化、轉軌與現代化、轉軌經濟如何參與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
有關轉軌績效判斷的觀點很多。我認為可以從制度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來判斷一個國家的轉軌效果。俄羅斯的轉軌是初步完成了。1996年俄羅斯發布了一個中期發展戰略,指出到1996年俄羅斯已經建立起了市場經濟框架;從1997年開始,俄羅斯經濟改革要進入以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為標志的新時期。2002年5月29日和6月6日,歐盟和美國先后承認俄羅斯為市場經濟國家。2005年,世界銀行在針對轉型國家的《從經濟轉型到經濟發展》的報告中提出,俄羅斯已經進入了經濟發展時期。按照上面提及的績效評估概念,從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經濟實力恢復程度等指標判斷,俄羅斯的經濟轉型基本上結束了。
從制度建設分析,俄羅斯經濟轉軌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建立現代的、文明的和社會導向的市場經濟。這里的含義是,現代的,肯定不是以前教科書上或過去原始的資本主義的那些東西;文明的,就是以全人類的價值觀作導向;社會導向的,就是指俄羅斯憲法第七條的規定,俄羅斯屬于社會國家。市場經濟建設共包括五部分:1.所有制企業改革;2.市場的建設;3.宏觀調控體制的建設;4.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5.經濟法律制度的建設。從各個單項制度建設看,俄羅斯提出的轉軌目標基本上都已經實現了。首先,從產權和所有制結構看,解體前,所有制結構中,國有制比重是92%,工業部門是99%,是全世界國有化程度最高的。轉軌后,市場程度大大提高。按照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指標,市場經濟國家一般平均水平為4.33。俄羅斯市場化的程度是3—3.2,整個中東歐和俄羅斯屬于中等轉型國家水平。雖然還有距離,但已經達到了中間水平。私營經濟占到了55%—60%。價格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已經不是指令性的了。對外經濟活動也逐步與國際接軌。目前財政向社會公共財政轉化。建立了增值稅和利潤稅雙主體的新稅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修復。市場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每件事情都能拿出法律條款和依據。
從經濟發展,也就是從經濟增長的長效應考察,俄羅斯在轉軌前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轉軌的前10年經歷了轉軌性衰退。經濟大幅度下降,連續7年負增長,經濟倒退了25年,經濟總量從世界排名的第3位降到了20位以后。轉軌的后10年,通過完善制度和調整政策,基本上把包括政治動蕩、經濟衰退、宏觀失控等問題解決了。1999年到2007年,俄羅斯連續8年快速增長。金融危機爆發前,俄羅斯經濟一直是正增長,而且速度較快。2007年,俄羅斯GDP規模總量達到1.3萬億美元,名義GDP是1999年的6倍,恢復到了1990年蘇聯解體前的水平。按照國際標準衡量,一個經濟體的GDP規模總量達到1萬億美元,就是世界經濟大國;如果GDP的規模總量達到1萬億美元,人均達到1萬美元,就是世界經濟強國。按照GDP總量計算,俄羅斯已經進入世界前10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的經濟規模排名世界第八。從這個角度講,俄羅斯已經恢復了實力,前一階段的任務已經完成。
從社會發展軌跡考察,轉軌前10年,一方面由于經濟形勢長期惡化,阻礙了俄羅斯的社會發展歷程;另一方面,存在財富分配的效應問題。俄羅斯的分配效應大于增長效應,同時轉軌時期社會各個階層獲利的機會是不平等的,個人的競爭能力也有差異,所以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非常大。俄羅斯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出現了占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貧困者階層,人口出生率常年下降,社會不安定。普京時期作了大的調整,制定了新的收入分配政策,其中一條就是,保證居民收入、養老金以及一些補貼的增長速度要快于GDP的增速,這是一個明確的政策。保證了居民富裕程度的穩步提高,同時培養了中產階級。開始從整體上規劃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加強各個制度體制安排的相互協調,內容涉及失業、養老、醫療、救濟各個領域。到2008年普京卸任時,俄羅斯貧困人口已經下降到總人口的10%左右,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當然,俄羅斯經濟轉軌還存在很多不足。從制度層面看,普京時期后10年,除稅制改革以外,其他經濟改革基本上是停滯的。政治上實行可控民主,經濟上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調節,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主導。1997—2009年12年中,俄羅斯國有經濟比重從30%反彈到67%。銀行業、加工業、石油天然氣行業中國有股份的比重達到60%、50%、45%。此外,私人的產權沒有得到充分保證,企業制度特別是公司治理的制度沒有加強。轉軌后在俄羅斯制度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從舊的官僚制度中蛻變來的新的社會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他們主宰著俄羅斯政治經濟的走向和利益分配格局,也就是寡頭政治經濟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這個制度結構是俄羅斯經濟轉型期特殊利益集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轉型后的經濟缺乏基本的投資激勵和創新激勵機制,沒有形成經濟發展所必要的資本形成能力。進入俄羅斯市場的外資流量非常大,外資累計余額超過3千億,但流出也非常大。流動過程中,投機成分相當大。2012年世界銀行對183個國家營商環境進行評比,俄羅斯排120位。在剛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對全球144個國家競爭力的排名中,俄羅斯排67位。經濟競爭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腐敗、政府工作的低效、稅收高、融資難和勞動力專業化程度低。
在經濟增長方面也存在不足。普京時期主要通過國家控制、資源主導的方式保證經濟增長。經濟轉軌的制度因素和創新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從勞動生產率、創新積極性、人力資本發展水平等指標看,俄羅斯都大大落后于主要發達國家。現階段俄羅斯經濟增長主要源自外部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國際油價。高油價使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基礎很脆弱,對外界依賴性太大,是一種系統性的風險。
在社會分配方面,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兩極分化依然嚴重,基尼系數一直超過國際警戒線,在0.4以上。
轉軌以來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提高了市場化程度。但是,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不意味著一切的實現。出現了新的市場失靈,說明俄羅斯的制度還存在嚴重缺陷。普京總統新的6年任期,是俄羅斯一個新的艱難的轉型期。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而且很多是多年來一直存在的老問題。改革任重道遠。從俄羅斯轉軌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也就是制度經濟學中強調的,國家要成為制度變遷的組織者,制度的供給者和協調者,推進制度均衡地演進。政治上也只有國家有能力來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政治穩定取決于國家的力量。政治穩定是保證經濟轉軌和個體權益的最重要條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