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不是奧運的全部
倫敦奧運會開賽后幾天,中國體育代表團優勢明顯,金牌數一度遙遙領先。然而,那幾天,也發生了與金牌有關的一些尷尬事兒,讓人頗感遺憾。
中國男子舉重選手吳景彪痛失金牌,失聲痛哭,“我有愧于祖國,有愧于中國舉重隊”,同時對著鏡頭三鞠躬。中國羽球女雙名將于洋、王曉理因為消極比賽,被國際羽聯和國際奧委會共同決定取消繼續比賽的資格。
四年一屆的奧運盛會,屬于全球體育愛好者的天堂,也是不少職業運動員的夢想——在這個世界頂級的舞臺上展現自我,突破自我。“不想拿金牌的運動員不是好運動員”,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長袖善舞,斬獲一枚又一枚代表實力的金牌,不僅為自己贏得了榮譽,更為國家與民族爭得了榮耀,這也符合奧運精神,自然是件值得慶賀的好事。
但是,在各大媒體鋪天蓋地的“首金”、“第一”、“金牌榜”、“奪金點”、“金牌故事”、“金牌預測”等炫目字眼下,向媒體鞠躬謝罪以及消極比賽的事兒,讓“金牌”變得如此沉重,甚至增添了幾分悲涼。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奧運會”僅僅就是“奪金會”?
由于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起步較晚,國人對于奧運金牌的推崇與期盼向來有之,金牌被賦予了太多體育以外的意義和目的。平時成績突出的選手,奧運會上往往更被寄予厚望,背負著十幾億同胞的重托。常常比賽尚未開始,媒體已為他們大造聲勢,將金牌稱為“囊中之物”。
如果說在參加奧運會初期,國人需要用金牌來證明自己,許海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那一槍也確實給了民族自信心極大的鼓舞,那么,經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歷史的51金,中國國際地位得到公認,國人對體育的理解更趨理性、成熟、平和。
任何一個國家不會僅僅依靠奧運金牌來展現自己的風采,運動員也不應功利到參加奧運就必須拿金牌……可事實上“金牌至上”仍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惡果在持續發酵與膨脹,甚至超越了體育,將可能誤導社會進入到“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畸形價值觀中。
奧運會上,我們高呼“更快、更高、更強”,卻總是忘記了支撐奧林匹克精神的原動力——“自信、自強、自尊”, 忘記了奧運會所蘊含的超越自我、不斷創新、永保活力的深意,忘記了奧運會上競技、交流、友誼帶來的種種快樂。
人人都向往榮譽,但在期盼金牌的同時,仍然不忘奧運精神,仍然可以享受奧林匹克的樂趣,這才是創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初衷。
為何參加奧運會?奧運會的精神與原則到底是什么?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去反省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