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
編者按:在社會轉型時期如何實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這是當前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關注的熱點之一。
民主與科學雜志社近日在京舉辦“將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專題研討會,來自科學界和社科人文界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就如何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我們當前的社會文化存在哪些問題,科學精神在文化建設中應起到什么作用,如何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多視角的研討。
本刊將分兩期刊登與會學者的發言摘要與文章,希望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將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上)
中國現代化需要科學精神
■王志珍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新時期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特別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關于文化與科學的關系問題,錢學森、袁翰青等老一輩科學家在1986年(26年前)就曾發表過精辟的見解。錢學森先生在1986年5月26日《中國科技報》上發表《科學技術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文章;袁翰青先生發表了在“把科學注入我們的文化”研討會上的發言《在近代和現代,言文化而不及科學,不可思議!》,他認為:“講古代文化不講科學還說得過去,到了近代和現代就決不能那樣講了,因為現代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科學,離開科學就很難講文化。”他還說:“李約瑟寫了一本書,我們譯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實際上不止是科技方面的內容,它的英文名稱叫做《中國的科學與文化》,我認為還是它原來的名稱好。”今天我們來討論“將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學精神源于人類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維與實證傳統。它隨著科學實踐而不斷豐富、升華與傳播,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價值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科學在歷史上曾多次引導人類擺脫愚昧、迷信、教條的束縛,極大地推動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為中國文化注入科學精神要素,開啟了中華民族從科學啟蒙到科教興國的奮斗歷程。科學精神作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先進文化,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價值。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誡我們,為了我們的經濟現代化進程不再停頓、不再偏向,為了我們民族更加健康地發展,我們惟有在民族文化中注入科學精神,實現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建構理性的新世紀中國文化。
關于科學精神,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有組織的懷疑精神。還有學者歸納為: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寬容精神等。竺可楨先生則概括為: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科學精神是科學本性的展現和延伸,它是科學的根本和靈魂。科學精神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也是一種精神品質。科學精神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高尚的文化。沒有嚴謹、求實、質疑、批判、開拓、創造的科學精神,就不可能培育健康的社會文化土壤,就不可能培養合格的創新人才。我對科學精神的直覺就是實事求是,不附庸、不屈服于科學以外的什么東西,就是堅持科學實驗顯示給你的客觀結果,堅持歷史和現實告訴你的事實。因此,必須建立氛圍和機制,使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地發表各種意見,討論、辯論問題,真理越辯越清。其實這也是民主與科學的問題,正是我們九三學社的思想基石和大力弘揚的精神。
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經歷著極為深刻的社會轉型和變革,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和人的關系以及價值觀念在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轉型不僅會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也一定會在思想領域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浮躁和急功近利,低俗文化、拜金主義,甚至封建愚昧等等真不是稀有現象,人們為之憂慮。而科學精神的缺失正是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代化國家不僅應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而且應是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需要物質的現代化,更需要實現人的現代化,首先要實現人的精神、文化的現代化。這是我們今天社會轉型時期的緊迫任務。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人類實踐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面向未來的先進文化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將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文化開辟道路。
(作者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