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敏
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最近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我理解,這可能是由于今天,我國的國民經濟雖然仍然可以用較快的速度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但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復蘇在短期內還難以實現,受其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也存在下行的壓力,而這正是文化大發展難得的機遇,因為文化產業具有消費空間大,產業能耗低、相關帶動性強的特點,加快其發展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內需,從而更有利于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與文化建設協調而穩定地科學發展。
據我所知,錢學森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預見到: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高潮的來臨,必然引起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高潮。他也注意到文化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95年秋他強調:我們要把文藝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放到與科學技術同等的高度來認識。他提議:我們國家不但要建立并發展科學技術業,即第四產業,還要建立并發展經營文化藝術活動的第五產業。后來他又興奮地預言:經營文化藝術活動的第五產業,將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有些國家和地區,第五產業可能占其國民經濟收入的50%~70%。
文化從廣義上來說,包括科學、文學藝術、哲學。今天我們談的文化建設,仿佛是狹義的文化概念,大概主要指:文學藝術、音樂、美術、電影、戲劇、廣播、電視、信息網絡、新聞、出版、圖書館、博物館、風景園林設計、體育、旅游、衛生、服飾、以至飲食文化及各種服務行業等等。
我們一般都不會否認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各有其特點,似乎是一冷一熱,一微觀一宏觀,一側重理性,一側重感性,一側重用左腦,一側重用右腦,一個追求真,一個追求善和美,它們之間似有很大的區別。但是依照錢學森的大科學觀來看,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認識對象都是整個世界,它們都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問,只是認識的角度不同,或立足點、著重點不一樣。
從這個觀點來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形成了嚴密的體系,這個體系已不只限于自然科學,它還包括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筑科學以及文學藝術等,目前暫分為11大部門。其中很大的一個部門就是文學藝術(包括美學、文藝理論、文藝創作、文藝活動等)。他還特別強調要很好地研究美學和文藝理論,以科學的理論指導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這是個活的體系,是在全人類不斷認識并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發展變化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個體系不僅結構在發展,內容也在充實,還會不斷有新的科學部門涌現。
各科學部門及其技術層次之間,彼此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學者不僅熱愛文學藝術,而且也是文學藝術家,許多文學藝術家在科學技術上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成就。他們往往是集科學、文藝、哲學于一身的多才多藝的偉人,所以能夠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巨大的貢獻。
錢老常常興致勃勃地向我們談起達·芬奇、愛因斯坦、魯迅、郭沫若等這些在科學與文學藝術上都很有成就的大科學家、大文學家。他也常??滟澰S多才華出眾的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蘇步青、李四光、梁思成、郭永懷、鄧稼先、錢三強、朱光亞、汪德昭、盧嘉錫、許國志、吳階平、李政道、吳良鏞、貝聿銘 、高士其等等,認為他們不但有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而且有很深的文學藝術素養,因而能夠在科學研究、科學普及和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里有所創新,為世界為祖國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貢獻,令我們永遠敬仰與懷念。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撥亂反正,鄧小平提出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偉大號召,忽如一夜春風來,這新的空氣、新的抉擇,令已逾花甲的錢學森精神煥發。他預見到隨著經濟建設的大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的大發展。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曾非常關心孫偉林主編等人在《中國科技報》辦的《文化副刊》,并贊賞他們提出的“用科學來審視過去的文化,用科學來武裝現代的文化,用科學來探索未來的文化”這個科學的指導思想。他還建議:“要把科學‘注入’到我們的文化中”,并滿懷期待地說:要把《中國科技報》的《文化副刊》辦成“正氣浩然”的一版。
看來,“把科學‘注入’到我們的文化中”的建議,在當前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仍具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注入”些什么才算“把科學‘注入’到我們的文化中”了呢?錢老當時并未明確指出,現僅就我粗淺的理解,先說說如下三個方面:
1.“注入”科學的求實精神。這就是說要注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誠實守信,反對空談和弄虛作假、反對封建迷信。這也是文化建設的道德底線,否則一切都是“假、大、空”,社會主義建設就成了空中樓閣。目前有些社會現象值得深思:例如,當前在大學和大科研機構這個科學領域里,學術著作和論文內容剽竊、抄襲,以及導師代自己的博士生寫畢業論文,研究生代導師寫學術著作的事,時常耳聞目睹,幾乎成了潛規則。又如,封建迷信日漸盛行,一些人遇災難、有病痛就去燒香拜佛,求菩薩、甚至請巫婆。我們不反對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的社會存在與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信共產主義,信奉了宗教教義了,就連北京的八大處、福建的鼓山等這些名勝古跡的地方,也是信徒如織,煙火繚繞,這表明一些人已把自己的幸福和夢想都寄托在來世了,這不需要科學精神的融入嗎?此外,有些人貪污腐化,個人利益第一,金錢至上,似乎不以為恥;有的甚至在食品制作過程中為圖個人暴利,以假亂真,添加有害成分,毒害百姓,而且屢禁不止。這不僅呼喚科學的求實精神的注入,也呼喚法律的規范,以法治國,雙管齊下!
2.“注入”科學的民主精神。這意味著要允許自由探索,各個學派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對不同意見要采取包容的態度,不迷信學術權威,但也要有虛心學習、知錯就改的胸懷和誠意。文化藝術作品好壞的評論,不能以領導說了算,或文化藝術的學術權威說了算,要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興趣愛好和訴求。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注意發揮并汲取集體的、民主討論的智慧成果。為什么我們有的電影制作花了好幾個億,也得不了大獎,外國人不太愛看,頂多看看中國的武打,我們這樣的老人也不太愛看,頂多看看其中的風景?這里不僅呼喚科學的民主空氣,還要防止偏見。錢老曾說:“科學就是追求真理。”他在提到有些人對祖國傳統醫學的偏見時曾說:“為什么在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實踐中的氣功、中醫,卻斷斷續續,得而復失,道路那樣曲折?是什么緣故?是人們的偏見嗎?是的,偏見令我們失去真理,我們要警惕啊!”
3.“注入”科學的創新精神,這里暫從三個層面說說:
其一,文學藝術創新要有科學的世界觀。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精品。錢老和蔣英教授一直都非常喜歡那些表達哲理的、陳述文藝創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的詩詞、音樂、戲劇等文學藝術作品。例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等。又如,李白的長詩《下途歸石門舊居》,也曾引起錢老的興趣。詩里面有這樣的句子:“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識所在?!币馑际钦f他這一輩子,在那樣一個社會里,雖然經歷不少世事變遷,晚年回到舊居以后,終于明白了自己的社會位置,這是他這個人一輩子認識的最后總結。那首長詩的最后兩句是“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遠。何必長從七貴游?勞生徒聚萬金產。挹君去,長相思,云游雨散從此辭。欲知恨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以此來表達他對仕途的厭惡,對未來美好的向往,反映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詩文富于哲理。此外,我覺得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共和國之戀》等,也反映了詞曲作者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歌聲時常激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人民的深情熱愛,是非常好的創作。
其二,文化藝術的創新需要高新科學技術的“注入”與支持。要使科學技術為創造社會主義文藝服務,因為往往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文藝的表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1990年初,錢老說:“我們應該自覺地去研究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的規律。不但研究規律,而且應該能動地去尋找還有什么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可以為文學藝術所利用,使科學技術為創造社會主義文藝服務。我們也要在這個領域走到世界前列?!苯裉?,激光、電腦、多媒體、靈境(Virtual reality)、信息網絡、數字攝像、數字光盤、遙作、遠程控制、移動通訊等信息技術發展很快,而且已相當普及,我看數字版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幅把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注入”文學藝術的創新之作。
1994年夏,錢老又強調說:“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人,文藝理論工作者,他們應該以銳敏的眼光,發現一切可以為文藝活動服務的新高技術,并研究如何利用它來發展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繁榮新中國的文藝……當然,不忘中國五千年輝煌的文藝傳統,但我們在21世紀要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這一文藝傳統!”
其三,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綜合創新。關于科學思維(邏輯思維)與藝術思維(形象思維)不可分離,及其在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作用,1995年11月5日錢老在給一位文藝人的信中,有如下精辟分析:
從思維科學角度看,科學工作總是從一個猜想開始的,然后才是科學論證;換言之,科學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源于藝術,所以科學工作是先藝術,后才是科學。相反,藝術工作必須對事物有個科學的認識,然后才是藝術創作。在過去,人們總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藝術和科學分了家,而其實是分不了家的;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
錢老和蔣英教授不久前已在天堂相會了,他們的結合可以說是科學與藝術的天作之合,他們在科學與藝術兩大領域里,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1991年10月,錢老在人民大會堂授獎儀式上說,40多年來,“蔣英給我介紹了音樂藝術,正是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蛘哒f,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兒、活一點兒?!边@或許也說明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緊密結合,交相輝映,才能有所創新,光照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