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
把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基因
■李醒民
在《科學的文化意蘊》專著中,我在論及科學精神的規范結構時這樣寫道:“科學精神以追求真理作為它的發生學的和邏輯的起點,并以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構成它的兩大支柱。在兩大支柱之上,支撐著懷疑批判精神、平權多元精神、創新冒險精神、糾錯臻美精神、謙遜寬容精神。這五種次生精神直接導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們緊密地依托于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從中汲取足夠的力量,同時也反過來彰顯和強化了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它們反映了科學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實、開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氣質??茖W精神的這一切要素,既是科學的精神價值的集中體現,實際上也成為人的價值,因為它們提升了人的生活境界,升華了人的精神生命,把人直接導向自由。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科學精神是科學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p>
以科學精神的諸多內涵作為參照,縱觀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匱乏乃至缺失的恰恰是科學精神這種文化基因;橫看中國當代的社會百態,孱弱乃至背棄的也是科學精神的各種構成要素。正是出于這種明銳的洞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哲慧眼識真金,明智地把民主和科學請進古老的神州大地,不遺余力地鼓吹和倡導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二者是相互滲透和彼此促進的;也正是出于改變現狀、建設現代中國和塑造現代中國人的目的,在1980年代才涌現出以弘揚科學精神為主旋律之一的思想啟蒙,在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才展開了關于科學精神的大討論。
在20世紀初葉和末葉,所出現的這種思想潮流和社會現象決不是偶然的,而是適逢其會、切中要害和時弊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中,科學精神不是缺損就是缺漏,這既是近代科學無法在中國誕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中國經濟落后、思想愚昧的根子。不是嘛,我們欠缺不計功利地追求“無用的”真理的精神,尤其是欠缺科學精神的根本支柱和鮮明特色即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這在中國的傳統學術中亦表現得淋漓盡致:畫地為牢,重復和詮釋圣者之言;人云亦云,鉆在故紙堆里做文章;難得以實證和理性面對自然和社會,致力于活生生的科學研究和學術探討。這種遺風在近年的復古熱中又或多或少得以再現。放眼當今中國,現狀也不美妙:貪污腐敗層出不窮,揮霍浪費四處蔓延,法規政策朝令夕改,形象工程遍地開花,重復建設屢禁不止——這一切決不是個別現象與特殊個案。試問,要是有一點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面對它們,情況會如此積重難返嗎?打開電視,翻開報紙,一些官員露臉往往千人一面,開口講話每每老生常談,動輒堅信擁護——這哪有半點懷疑批判精神的影子?由此可見,弘揚科學精神,以科學精神為思想武器改造我們的社會和文化,既是歷史的補課,更是現實的迫切需要和當務之急。
遺憾的是,從學理層面講,現在有兩股不大不小的勢力和思潮阻礙科學精神的傳播與弘揚。一是國粹派的倒行逆施:他們固守老祖宗的舊攤子,不愿意看到科學精神注入傳統文化的基因。一是后現代主義者的極端觀點:他們詆毀和摒棄科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價值,尤其是科學精神。盡管后現代主義也包含某些啟發性的睿智和警示,但是它的極端觀點是反科學的,實在不足為訓。尤其是,它確實不適合中國當下的“國情”,是一種精神領域的高消費,無益于科學精神深入人心,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中國人的思想現代化也是弊多利少,因而不宜大肆鼓吹和提倡。從現實層面看,是一些權貴或既得利益集團或明或暗地抵制和阻礙科學精神的啟蒙價值和變革作用——明眼人對此早就心中有數,無須贅言。
把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基因,使科學精神成為國民的自覺追求,乃至最終成為國民的集體無意識,中國的現代化才會面臨光明的未來,中國人才可能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中國人就會以新的精神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而對人類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