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今 薛駿 蔡盛
【新聞綜述】
參與虛擬社會管理的上海檢察
文/曉今 薛駿 蔡盛
從近年來的辦案實踐看,當網絡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網絡犯罪也如影隨形般跟進,變得頻繁而多樣。
來自上海市檢察機關的一份分析報告稱:在人們享受豐富多彩的網絡虛擬生活的同時,各種網絡犯罪問題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上海各級檢察機關共受理網絡犯罪審查批捕案件共387件903人。其中,適用刑法第285條和286條的僅六件14人;涉及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實施的犯罪案件共381件889人。
手段智能化、空間廣泛化、行為隱蔽化,從早期的個案到現在具有普遍性的一類犯罪,網絡犯罪在擾亂虛擬社會的正常運行秩序的同時,給現實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此,如何立足檢察職能,在打擊犯罪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參與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凈化虛擬社會環境,已成為上海檢察機關創新工作機制的一大課題。網絡技術知識的檢察人員,組成辦理網絡犯罪案件專案組,專門負責辦理針對或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的犯罪,并定期開展網絡專業技術培訓,使辦案人員盡快熟悉網絡犯罪特征,掌握各類網絡犯罪的實施過程、違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作案工具、網絡術語和網絡暗語等,提高審查網絡犯罪的能力。
2012年11月2日,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召開了媒體通氣會,會上,該院通報了今年以來查辦的幾起典型的網絡犯罪案件,并對該院為探索建立符合網絡犯罪規律的辦案機制率先制定的《審理網絡犯罪案件工作規定》做了詳細介紹。該規定的一大亮點在于,它對常見的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對象或者借助計算機網絡實施的犯罪,根據其不同的作案手法、犯罪特點和法律適用,劃分為五大類,明確了每一類案件的審查方向和重點。
在查辦網絡犯罪案件中,檢察機關發現,電子證據具有高科技性、無形性、多樣性、易被破壞性的特點,為此,辦案人員對網絡犯罪案件電子證據客觀性、真實性和合法性的甄別判斷是關鍵。
要攬瓷器活兒,首先自己得是金剛鉆。靜安區院要求辦案人員在查辦此類案件中,重點審查電子證據文書材料所依據的電子證據是否真實、完整、充分,證明電子證據來源的材料是否齊全,有無瑕疵,電子證據的制作、儲存、傳遞、獲得、收集等程序是否合法,方法是否科學、及時等等方面。
例1 在某型無人機系統上,數字通信系統傳送的信號是脈寬為T0的脈沖信號[1].每隔單位時間送出一個脈沖,脈沖幅度X(t)是一個隨機變量,它可取四個值(+2,+1,-1,-2),且取這四個值的概率分別為(0.3,0.2,0.15,0.35),不同周期內的脈沖幅度是相互統計獨立的.
要讓日益頻繁的網絡犯罪得到遏制,依法打擊治罪是一方面,而提前做足預防功課,做到打防結合,做好延伸工作,擴大辦案的綜合效應,是另一方面,并且取得的社會效果更好。
以辦理網絡犯罪案見長的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其案管部門在整理匯總近年來網絡犯罪案例的基礎上,建立網絡犯罪案件的數據庫,梳理總結犯罪的手法、成因、危害后果等,定期對利用或針對網絡實施犯罪的新動向、新趨勢開展統計分析和綜合研判,對發現的一類問題或傾向性問題,運用案例發布、情況通報等形式向有關部門提出預防、整治的對策和建議,促進加強網絡虛擬社會管理。
今年以來,該院先后共制發相關檢察建議三份。如結合辦理一起利用網絡銀行漏洞實施的信用卡詐騙案件,辦案部門及時向某銀行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加強信息保密管理、修復網上銀行漏洞、細化安全配套措施、加強客戶安全提示等,引起該行高度重視,專程派員至區院商討整改工作,并由副行長、紀委書記牽頭組織自查,積極落實具體改進措施。
參與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及時了解涉檢網絡輿情,積極主動預防網絡犯罪,也是近年來上海市各級檢察機關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大著力點。
所謂涉檢網絡輿情,是指民眾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與檢察工作和檢察人員有關的情緒、意見和態度,是社會情緒在網絡上的集體反應。
“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承擔著懲治腐敗、打擊犯罪、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職責,檢察權的運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網絡媒體關注和網民評議。”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辦公室副主任周仰虎在介紹該院妥善應對涉檢輿情時說。
近年來,二分院先后辦理了“楊佳襲警案”、普陀區原區長蔡志強受賄案、“11·15”特大火災事故案等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案件,國內外輿論對這些案件的司法處理非常關注。
如何把握好輿情的發生規律和網民的心理特征,發揮好檢察機關的信息優勢和組織優勢,由“被動應付”轉變為“主動引導”,從而在網絡輿論戰中把握主動權?二分院一手抓正面宣傳引導,一手抓輿情應對處置。應對處置方案包括:事前建立輿論炒作風險評估機制;事中建立涉檢輿情監測機制;事后建立輿論引導處置機制。
2010年,二分院檢察長牽頭開展了市院黨組重點課題《涉檢網絡輿情應對工作機制研究》,結合上海區位特點和檢察工作實際,提出了構建一體化輿情應對工作機制的設想,為上海檢察機關正確、高效地處置涉檢網絡輿情提供了理論支撐。
2010年4月、2012年4月,二分院黨組先后討論制定了《涉檢輿情處置辦法(試行)》和《涉檢輿情引導處置辦法》,從工作原則、領導機構、輿情監測、工作責任等方面對涉檢輿情引導處置工作進行了詳細規定。2011年起,該院辦公室建立了周一工作例會制度,搭建了檢察宣傳和涉檢輿情工作的磋商平臺。
為了及時了解涉檢輿情,二分院還建立了一支較為穩定的輿情監測隊伍,明確了輿情等級、監測范圍和監測要求。要求輿情監測全面覆蓋,凡是涉及院檢察工作、檢察干警或在辦案件的媒體報道、網絡討論、微博轉載等,均列入輿情監測的范圍。專職輿情聯絡員每天監測不少于兩次,并第一時間上報監測結果。今年以來,二分院已對30余起重大案件進行了同步跟蹤監測,上報涉檢輿情報告7期。
2012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
“微博在很短的時間內已成為匯聚民意、反映民情的重要通道,也成為黨和政府宣講政策、改進公共治理的新平臺。”來自上海騰訊大申網總裁王棟先生,日前在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召開的一次關于參與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研討會上肯定道。
目前,在全國檢察系統內,已有超過兩百個檢察機關微博落地,而“上海檢察”微博總聽眾數更是躋身前六位。
騰訊大申網認為,從運營情況看,“上海檢察”官方微博已成為收集社情民意的一個很好的平臺。網友普遍對上海檢察工作十分關注,通過微博評論方式,對檢察工作提出意見和提供線索。
2012年6月27日,“上海檢察”通過騰訊微博舉辦“懲防并舉,保障民生”為主題的微訪談活動,向網友介紹近年來上海檢察機關開展舉報工作,查辦和預防民生領域職務犯罪的情況,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反腐敗斗爭。訪談邀請了閔行、青浦區院的分管領導擔任嘉賓,與網友開展互動交流,解答網友提問,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2012年9月14日,上海徐匯區人民檢察院以“推行陽光檢察,接受社會監督”為主題,舉行“檢察開放日”活動,邀請了康健社區的領導干部、社區居民共100余人參加,并在全市檢察機關首度嘗試采用微博直播方式進行“網絡開放”。
微博用戶每天發布的信息量約為2億條,過去一年由微博首發的新聞事件約占1/4,面對這樣一個新興的輿論場,如果檢察機關缺席,將會是工作中的一個“遺憾”。
為此,虹口區人民檢察院通過嚴格的審批、備案手續,在東方網開通了11個“檢察微博”,這些博主來自于政治部、預防、公訴、航運、未檢、控申6個科室,代表著檢察官形象,擔負著傳播正能量的職責。微博粉絲最多的有8000多人,大家共發布微博5000余條。
“檢察微博”讓檢務公開多了一條渠道。邀請部分粉絲參加“檢察開放日”活動,是虹口區人民檢察院推出的一大舉措。通過網下互動的形式,加強博主與網友的聯系。同時,檢察官博主還主動積極運用專業知識回答網友的法律問題,通過“悄悄話”(私信)等方式幫助網友解決問題。
曾有一名網友在微博上聲稱財產被市政府某部門侵占,告狀無門欲采取極端措施,區院干警在微博上及時給他指引法律途徑,對他的不理智行為進行勸阻,后來,這名網友沒有采取極端措施,并在網上發帖表示感謝。
正如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旭所說,上海市各級檢察機關立足職能,切實發揮執法辦案在參與虛擬社會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依托網絡平臺,積極開展檢察正面宣傳引導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檢察機關如何適應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與發展,豐富參與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方式和途徑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