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嘯虎 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
【專家視點】
把握網絡犯罪特點,做到對癥下藥
文/殷嘯虎 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
加強網絡管理,打擊網絡犯罪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但就司法機關而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裁和防范網絡犯罪的機制,關鍵是要認識網絡犯罪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網絡犯罪作為一種特殊環境下的新型犯罪行為,除網絡盜竊、黑客攻擊、網絡淫穢色情等直接在網上實施的違法犯罪外,各類傳統違法犯罪的嫌疑人也正在越來越多地利用互聯網。網絡販槍、網絡詐騙、網上販賣假藥等違法犯罪層出不窮,網絡非法公關、網上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等新型犯罪也日益凸顯。
從各類網絡犯罪來看,它所依托的平臺以及其行為本身具有與其他犯罪行為不同的特點,只有正確認識并認真分析這些特點,才能采取有效對策。就犯罪所依托的平臺而言,具有虛擬空間的現實性、虛擬平臺的真實性,以及虛擬手段的切實性等特點;就犯罪行為而言,具有犯罪地點的不確定性、犯罪平臺的不可觸性、犯罪手段的不可捉摸性,以及犯罪后果的不可估量性等特點。
首先,就網絡犯罪所依托的平臺的特點而言:網絡犯罪依托的是網絡這個虛擬的平臺,但這個“虛擬”的平臺在生活中往往又是現實的、真實的、切實的。虛擬空間的現實性,決定了盡管網絡社會雖然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是參與到這個虛擬社會中的人首先是現實的,而且誰也不能保證在網絡空間里進行的完全是虛擬的事務,事實上可能正相反,人們在網絡中,經常是假借虛擬的個人,“現實”地從事著一些具體的活動;虛擬平臺的真實性,決定了在網絡這個虛擬平臺上,所進行的活動往往是真實的、有真實的人和物參與的,例如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易等;虛擬手段的切實性,決定了網絡上的一切活動的手段雖然是虛擬的,但能夠發生實際的法律后果的,能夠對當事人的權利造成切實的影響。
針對以上三個特性,要有效遏制網絡犯罪,必須首先對網絡犯罪所依托的平臺進行管理,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機制。一是實行“網絡實名制”,網絡是一個公共平臺,而不是私人領地。在這個平臺上,所有人可以平等地享受網絡所提供的公共資源,向公眾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既然是公共平臺,就必須遵守公共規則,接受公眾的監督,這也是權利平等性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網絡活動規則,運用管理現實社會的法律手段規范網絡活動。
其次,就網絡犯罪行為特點而言:
第一,網絡犯罪的犯罪地點具有不確定性,網絡覆蓋的范圍很廣,凡是能夠被網絡所覆蓋的任何一個地點都可以是犯罪行為的發生地;第二,網絡犯罪的犯罪平臺具有不可觸性,由于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虛擬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所進行的一切行為,往往是看得見、卻摸不著,犯罪行為就在眼前發生,卻很難查找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第三,網絡犯罪具有犯罪手段不可捉摸性,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達,附隨網絡技術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犯罪手段可謂五花八門、防不勝防;第四,網絡犯罪具有犯罪后果不可估量性的特點,與一般犯罪行為尤其是詐騙罪的受害人相對固定相比,網絡犯罪的受害人往往是隨機的、不固定的,犯罪后果也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同一犯罪行為,在張三那里沒有得逞,在李四那里卻有可能產生巨大的非法利益,造成嚴重后果。
因此,檢察機關在防范和打擊網絡犯罪的過程中,應當針對網絡犯罪行為的特點,采取有效對策:在宏觀層面,通過整合各方面力量,強化網絡管理,凈化網絡平臺,從根本上防范乃至杜絕網絡犯罪的發生;在中觀層面,從網絡技術的提升入手,構建網絡安全的防控體系,健全和完善網絡犯罪的發現和偵查、取證和追捕機制,提高網絡犯罪的破案率;在微觀層面,針對一些多發、頻發的網絡犯罪行為,研究對策,從預防和打擊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對個案的處理,提升針對網絡犯罪的整體破案能力和辦案水平,預防和遏制網絡犯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