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曦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116025)
政府推動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的構建
□林 曦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116025)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包括內部動因和外部動因兩方面,相應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機制也包括自律機制和他律機制兩方面。政府應從促進自律機制和他律機制建設兩方面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體而言,政府可以通過為企業創造良好環境、引導企業完善治理結構、重視自律性管理組織作用等手段推動企業自律機制的構建;通過法律體系的構建、評價管理體系及監督體系的完善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他律機制。
政府;企業社會責任;自律機制;他律機制
我國于2005年10月修訂的《公司法》中首次引入了企業社會責任條款,這被視為我國《公司法》的一大亮點。但是很多學者提出,《公司法》中的規定只是起到了宣示性的作用,[1]企業出于自身認識的限制,很難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只有采取敦促和激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措施和手段、構建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保障機制,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才會有現實的土壤。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不僅需要企業自身意識的覺醒,更需要全社會的監督與推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本文從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入手,探究在政府推動下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自律機制與他律機制的構建。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需要成本的,那么,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其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何在?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為政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機制的構建提供可資參考的措施。
(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部動因
首先,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企業作為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組織形式,其生存守則就是要盡可能地獲取利潤。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雖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其可以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贏得聲譽,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融洽勞資關系,可以獲取更多的人力資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許多實證研究也支持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的觀點。[2](p6-7)
其次,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不僅包括利潤驅動,還包括企業自身的道德驅動。企業不僅是經濟人,而且是道德人和社會人。正如有學者所言:在社會責任的核心問題上,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與個人的社會責任問題,在原則上并無兩樣。[3](p65)因此,個人出于對自身價值實現、回報社會的目的以及他人認同等動機會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也會基于這樣的目的,在道德的驅動下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做正確的事”是很多企業的價值目標。企業的道德屬性為企業自覺、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主觀上的可能性,是企業實施社會責任行為的內部驅動因素。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外部動因
盡管因經濟利益和道德因素的驅動,企業存在著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驅動力,但是,由于很多企業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看不到或者不能認清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于企業長期利益的影響,就像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一樣,我們也不能指望所有的企業都有著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面臨著內在動力不足的情況。此時,外力作用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政府的干預會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作為企業私利與社會公益的仲裁人,通過法律法規等形式積極引導、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方向和層次,對于確保企業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起著重要的作用。達米特的研究表明,政府立法或管制是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第一位的驅動因素。[4]因此,政府通過立法行為加強對企業的監督與管理,對企業而言是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外部動力機制。此外,政府作為企業的直接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與企業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政府擁有眾多資源和強大的監督管理手段,所以,企業大多重視與政府的關系,一般也會自覺服從監管,借此規避更多的管制。
其次,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壓力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是生存于社會網絡之中的,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的共生關系越來越明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它能否有效地處理與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如:企業的員工是企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如果優秀員工流失,企業就會喪失競爭優勢;企業所在的社區與企業經營行為關系密切,企業與社區關系惡化,就會給企業的經營活動帶來沖擊。對于企業而言,利潤來源于市場的反饋,消費者的選擇對于企業極為重要,不論是中小企業還是跨國公司,最終都必須服從于消費者的選擇;[5]一些特殊的社會團體如環境保護組織、消費者協會等是企業某一方面社會責任的倡導者和監督者,他們或者通過動員社會大眾的力量,或者利用社會輿論對企業施加壓力,往往會成為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主體。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內部與外部動因的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才有了現實的可能。由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內部動因的存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理想狀態是企業都能自愿地履行社會責任,因此,如何在制度層面上設計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自律機制非常重要。同樣,由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外部動因的存在,如何設計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他律機制也是十分必要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自律機制與他律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作為公共行政權力的直接掌握者和行使者,擁有眾多的社會資源;作為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外部力量,政府具有不可比擬的天然優勢。因此,政府應采取措施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自律機制和他律機制的構建。
所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自律機制是指企業通過自我約束履行社會責任的機制。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表現為企業自覺地接受社會責任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障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機制。自律機制的建設主要寄希望于企業良知的覺醒,通過企業內部治理機構的完善、行業協會的自律行為,使企業能夠融入承擔社會責任的國際潮流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對于企業自律機制的構建而言,企業的自覺行動尤為關鍵,但是政府的推動作用也不容小覷。
(一)政府應為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自我覺醒創造良好環境
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自我覺醒,需要其轉變經營觀念,不再單一地將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經營目標。這就要求企業將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中來,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價值觀內化為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經營者要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自身修養,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大局觀念,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對于政府而言,應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因為從內部動因看,每一個企業都有生存與成長的要求。政府應該通過一些扶持措施為企業創造寬松的生存環境,以提高企業自身的生存與成長能力。只有企業自身的能力提高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才有了最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企業才可能克服單純的求利欲望,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超越。[6]如瑞典政府的中小企業支持計劃,就很好地推進了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7]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轉變觀念,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率是非常關鍵的。政府要擺脫一切向GDP看齊的政績觀念,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發展。如法國、瑞典、荷蘭、比利時等國政府在公共采購中考慮社會責任因素等措施就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8]
此外,政府應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后天的培養。政府可以采取諸如主題宣傳活動、頒發社會責任獎項、舉辦社會責任論壇、開展企業經營者以及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活動、對企業及其經營者進行培訓、推進學術研究以及引導媒體宣傳導向等方式,在全社會形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促進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
(二)政府應引導企業完善自身治理結構
對于企業自律而言,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徑就是將這種自律內化在企業的治理結構中。因此,對于企業自律機制的構建,可以通過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為主導的企業治理結構來實現。企業的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石,只有建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職工、債權人以及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代表參與的企業治理結構,企業行為才能真正滿足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而作為企業決策機構的董事會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設立董事會社會責任委員會,可以完善企業決策過程,促使董事會理性決策。此外,公司章程是企業的自治規章,企業可以通過公司章程對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作出規定,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上升到企業“自治法”的層面。
對于政府而言,在現有法律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規定不盡完備、企業缺乏自身治理結構再建動力的情況下,應該積極引導企業進行自身治理結構的完善。比如:在目前法律沒有強制要求所有企業董事會成員中都要有職工代表的前提下,鼓勵企業設立由多利益相關者代表構成的董事會,或者鼓勵企業設置社會責任委員會;在公司章程的制定方面,可以由工商部門制定具有社會責任內容的公司章程范本,供企業參考。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企業將社會責任的承擔內化在企業的治理結構當中,繼而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決策行為內化在企業的日常決策之中。一些地方政府通過指引、指南等方式幫助企業進行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就是很好的手段。
(三)政府應重視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管理組織的作用
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管理組織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本行業企業產生重要的約束力和廣泛的影響力。由于這些自律性管理組織制定的認證標準、指引和守則具有“軟法”的特征,因此,可以有效地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由于這些規則來源于團體成員的合意,所以,這些規則具有自我執行的特點,可以有效彌補以國家強制法為主的他律機制的不足。
對于政府而言,應注重對“軟法”機制的培育與建設,充分重視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管理組織的作用。在我國,很多自律性管理組織與政府部門在業務上存在著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有些自律性管理組織雖然與政府部門在業務上沒有直接的指導與被指導關系,但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也會對其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政府部門在推動企業自律機制的完善過程中要正確利用這種影響。比如在行業標準的制定方面,政府可以推動企業、學術界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制定出符合社會責任要求的行業自律標準。
(四)政府應引領企業順應國際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潮流
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世界潮流中,我國很多企業都意識到只有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才能立足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層面上,社會責任國際(SAI)、公平勞工協會(FLA)、服裝廠行為標準組織(WRAPP)、貿易行為標準組織(ETI)和工人權利聯合會(WRC)等組織都先后制定了各自的社會責任標準。企業生產守則運動,在本質上是跨國公司為保持企業形象而設立的有關企業內部勞工標準的自律性規則,在這一過程中,盡管存在著跨國公司從自我約束的內部生產守則向社會監督的外部生產守則轉變的過程,但從本質上來講,企業的自律行為起到了關鍵作用。
對于政府而言,面對很多企業渴望走向世界,但對國際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知識匱乏的狀況,政府應該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政府可以親自也可委托行業協會向企業推廣國外有關標準的常識,指導企業選擇適當的標準,幫助其完成達標需要做好的各項工作及準備。另外,政府還可以結合國內立法及企業社會責任現狀,適時推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責任認證標準,這樣,更有利于國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機制的構建,除企業的自律機制外,還需要政府與社會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施壓的他律機制。所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他律機制是指由企業外部力量約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機制。一般包括制度性他律和社會性他律兩大部分。[9]對于企業行為而言,國家的法律對其有著強制性的約束力,因此,法律對企業的強制性約束就屬于制度性他律。而基于其他合法性行為對企業產生的約束就屬于社會性他律,如消費者權益運動對企業的約束。
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他律機制而言,政府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作用都不容忽視。從外國的實踐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開展更多地依靠市民社會的基礎和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但在我國現階段,既缺少市民社會的基礎,又缺乏社會運動的推動,因此,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社會責任他律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政府應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法律體系的完善
目前,盡管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責任法律體系,但相關的法律規定仍不完善。因此,首先,應該完善以《公司法》為核心的相關立法。如:明確企業違反社會責任的可訴性和違反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在治理結構的完善方面,要求企業設置社會責任委員會,確立多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模式,明確董事會對利益相關者利益加以考慮的“經營判斷原則”等。其次,企業社會責任包含消費者權益保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在我國法律法規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彼此之間的協調度不夠,并且有些規定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加大對企業損害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懲罰力度,降低企業的違法預期,加大企業的違法成本等。再次,完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激勵機制的立法。我國可以在企業所得稅法、公益事業捐贈法等相關法律中以授權性、倡導性規范來引導企業承擔更高層次的社會責任。如:對捐贈等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相關立法還可以采取鼓勵負責任投資和負責任采購的措施,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后,引入企業社會責任透明度披露的立法機制。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引導對社會負責任的投資消費行為,使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最終為市場所淘汰;另一方面,這一過程也是企業聲譽機制的構建過程,可以推動企業將社會責任理念內化為企業行為,最終促進企業更好地擔負企業社會責任。[10]
(二)政府應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管理體系
為推動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政府需要一套系統、完整的評判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評價。在對企業的評價上,要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作為重要的考核依據,并同對企業的獎罰掛鉤。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可以設立強制性指標和倡導性指標。強制性指標考查那些具有法律義務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如員工勞動保障、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等;倡導性指標考查那些沒有法律義務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如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慈善捐贈等。如:《常州市企業社會責任標準》(CSAS000)、《寧波市和諧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上海企業社會責任標準》(DB31/421-2008)、《杭州市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等指標體系或評價體系,通過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考量,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被評價為優秀的企業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優惠;而被評估為不合格的企業,則對其加強監控、定期督查、依法查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企業做到有章可循,從而更好地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政府應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監督體系
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出現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監管不力。因此,政府各部門均應發揮其在企業社會責任監督中的職能作用,特別是工商、稅務、環保以及質監等部門應切實擔負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監管和引導企業行為的法定職責。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建立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職能部門,以協調各行政部門在處理企業社會責任事宜時出現的問題。為了有效地實施監督,政府部門還可以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誠信檔案制度,以便社會公眾查詢和政府對企業進行監督與管理。在立法尚未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強制要求披露的情況下,政府可以出臺政策要求企業進行信息披露,這樣,也有利于政府對企業的監管。此外,政府還要加大執法力度,對于一些嚴重損害社會利益的企業,政府可以定期公布名單,采用責令停產、停業、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手段,給予違法違規企業以嚴懲,加大其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從而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除了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社會責任的他律機制外,由于消費者、社會團體等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壓力也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產生重大影響,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外部動因,因此,消費者、社會團體等利益相關者群體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他律機制的構建也非常重要。通過消費者運動和社會團體運動等利益相關者運動的開展,向企業施加壓力,可以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但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群體的認知是有限的,在我國又缺乏社會運動的基礎,因此,政府在以利益相關者推動為內容的企業社會責任他律機制構建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應著力提高利益相關者群體的維權意識并提供維權幫助。政府應向消費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群體普及維權知識,開辟維權通道,為利益相關者的維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以降低利益相關者群體的維權成本。只有消費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維權意識得到提高,維權渠道暢通,才能使企業為其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付出代價。
其次,政府應采取措施提高利益相關者群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如引導消費者群體樹立“責任消費”的理念,倡導公眾進行“社會責任投資”等。只有廣大消費者只購買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的產品,才能使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經由公眾的選擇被淘汰出市場。
再次,政府應引導社會監督發揮作用。如利用媒體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監督。同時,政府應動員廣大利益相關者群體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員,對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加以指責和曝光,使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沒有生存的空間。
最后,政府應注重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在國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過程中,除了行業協會外,像消費者團體、環境保護組織、慈善組織等非政府組織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非政府組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作用發揮也不明顯。因此,政府應大力推動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使其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綜上所述,由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既存在著內部動因又存在著外部動因,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既包括自律機制的建設也包括他律機制的建設。政府在這兩種機制的構建中應有所作為。自律機制的建設重在體現企業樹立社會責任理念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問題;而他律機制的建設則從外部機制上保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而解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動力不足的問題。兩種機制的建設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
[1]史際春,肖竹,馮輝.論公司社會責任:“法律義務、道德責任及其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02).
[2]王丹.政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
[3]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Dummett,K.Drivers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J].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6,(03):375-389.
[5]郭紅玲.基于消費者需求的企業社會責任供給與財務績效的關聯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6.
[6]郭建新,尹明濤.論政府推動企業履行道德責任的有效路徑[J].倫理學研究,2011,(04).
[7]劉素蘭.瑞典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J].WTO經濟導刊,2008,(10).
[8]林曦.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歐洲經驗與啟示[J].學習與實踐,2011,(11).
[9]聞新國.企業社會責任與政府社會責任的關聯性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06).
[10]周霞.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的立法現狀與完善[J].行政與法,2011,(07).
(責任編輯:高靜)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Government Promotion
Lin Xi
The motive corporations fulfill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e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motivation.Accordingly,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es autonomic mechanism and heteronomous mechanism.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both sides.Government can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nomic mechanism by creating good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guiding them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Further m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government-led heteronomous mechanism by making up legal system,improving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government;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autonomic mechanism;heteronomous mechanism
F272-0
A
1007-8207(2012)09-0030-05
2012-08-21
林曦(1977—),女,遼寧大連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企業法與企業管理理論。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聯2011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一般項目“遼寧省政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lslktfx-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