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思考與重新構建

2012-12-21 15:32:51郭春明
行政與法 2012年9期
關鍵詞:效率制度

□郭 輝,郭春明

(⒈吉林市江城公證處,吉林吉林132001;⒉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吉林吉林132011)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思考與重新構建

□郭 輝1,郭春明2

(⒈吉林市江城公證處,吉林吉林132001;⒉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吉林吉林132011)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遵循的是“公權優于私權”、“效率優于公正”的指導思想,因而造成了附帶民事訴訟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在司法實踐中成為刑事訴訟附庸的后果,偏離了設立這一制度的目的。本文指出了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在受案范圍、請求賠償范圍、訴訟證明標準、審理期限、裁判結果公正、保障執行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局限,進而通過確立“在公權有限優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護私權”、“在首先保證公正的前提下兼顧效率”的理念,以完善附帶民事訴訟相關制度。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缺陷;重構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追究因被告人犯罪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的訴訟制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存在的最主要的價值就在于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否則完全可以通過單獨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分別解決其中的問題。但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遵循的是“公法優先私法”、“效率優先公正”的指導思想,因而使附帶民事訴訟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在實際運作中成為刑事訴訟的附屬程序,背離了公平、公正第一的法律理念。“現行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一方面割裂了民事法適用的統一性和確定性,另一方面忽視了附帶民事訴訟救濟的獨特性。不僅導致了訴訟程序之間的沖突,很多情況下還產生了法律救濟的真空。”[1]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刑事法律規定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及其運行狀況,反思刑事訴訟與附帶民事訴訟二者之間的關系,重新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立法指導思想上的兩種傾向

每一法律制度的設立都必然有其指導思想,而其指導思想又通過具體的法律制度得以反映。我國現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主要遵循了以下兩個指導思想:其一,公權優先于私權。這種觀點認為,當某些犯罪行為在構成犯罪的同時又符合民事侵權行為特征時,該行為本質上是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害,即使存在直接被害人,也不能簡單視為對被害人個人權益的侵犯,而是要包括在對社會關系的侵犯當中。因此,被害人首先要服從于國家追究犯罪的需要。我國訴訟法上一個為大家熟知的原則就是“刑事先于民事”原則,這是公權優于私權的最好詮釋。先解決刑事問題,后追究其民事侵權責任,是一項國際慣例。然而,公法所保護的社會利益與私法所保護的個人利益并非永遠保持一致,此二者亦可能出現矛盾和沖突。單方面強調公權優于私權,忽視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往往會損害被害人個人的合法權益。對此著名學者龍宗智也曾指出:“在公訴案件中強調社會普遍利益的維護,強調公訴機關可以代表被害人的要求,卻多少忽視了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和矛盾性,忽視了被害人的獨特請求,……。”[2](p56)根據這一理念,可能出現在附帶民事訴訟過程中,因為刑事部分遲遲不能發動,刑事追訴無法實現,而致使民事權益也無法及時得到救濟的情況。如犯罪嫌疑人在案發后長期外逃,被害人有充足證據證明其侵權事實存在,但因為刑事部分不能啟動,附帶民事賠償也就無從提起。其二,效率優先公平原則。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上,我國存在效率優先的指導思想。民事部分的審判首先應在服從刑事審判效率的前提下進行,這歸根到底來說仍是“刑事優于民事”思想的反映。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立法者主要關注的是國家資源的大量投入,由此強調減法訴訟程序,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強調及時處理案件。因此,民事訴訟要在刑法訴訟啟動后進行,并且原則上要與刑事部分一并審理,即使為防止刑事案件的過分遲延,也要在刑事案件審判后,由同一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這當然在最大限度內保證了訴訟效率,節約了訴訟成本,但是否對于公正的保證力有所欠缺呢?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雖然都是程序法,都具有公法的性質,但歸根到底來說,程序法雖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但其首先的、基本的職能仍是服務于其對應的實體法。而因為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服務的實體法刑法和民法的性質迥異,所以二者的差別也很大。刑事訴訟是國家司法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刑事追訴權,體現了國家對公民個人行為的一種評價,在刑事訴訟中當事人地位是不平等的;而民事訴訟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訴訟,具有相當的私法性質。正是因為二者性質不同,所以國家對兩種訴訟分別規定了適應各自特點的訴訟制度。而片面強調效率優先,以一種訴訟涵蓋另一種訴訟,必然是以犧牲公正為代價。

二、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的矛盾和缺陷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雖然是發生在刑事訴訟中,但這主要是出于節約訴訟成本和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附帶民事訴訟本質上是民事訴訟,所要解決的是民事賠償問題,符合民事訴訟的本質特征,因此應該主要適用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但在上述兩種主要立法指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方面存在相當多的局限和缺陷,具體表現在:

⒈案件受理范圍的局限性。首先,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對案件管轄權規定不同。而我國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沒有明確規定案件管轄權,實踐中民事部分一般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就可能出現受理了刑事案件的法院無權受理民事案件的情況。比如刑事案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該由基層法律管轄,而附帶民事部分爭議標的額巨大,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由上一級法院管轄的情況。又比如刑事訴訟的被告人與民事訴訟的被告可以均不在一地。這類情況使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受到了局限,影響了這一制度實際作用的發揮。其次,我國刑事訴訟中關于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規定也有不合理之處,實際操作中人民檢察院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也是少之又少。這一規定已不符合人民檢察院的職權,也背離了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主體地位平等的要求。最后,我們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中對因為犯罪行為遭受實際損失的非刑事被害人是否有獨立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沒有明確規定。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附帶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不科學、不嚴密,影響了訴訟效率的提高。

⒉請求賠償范圍的局限性。這是目前我國法律界爭議頗多的問題。根據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對附帶民事訴訟的請求非為僅限于被害人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遭受實際損害的物質損失。而對于被害人因精神賠償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仍然是公法優于私法、效率優先公正的理念在立法中的反映,完全有悖于保護受害人個人合法權益的公正理念。

⒊訴訟證明標準的模糊性。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確立了民事訴訟中采用優勢證明標準,即當證據對民事事實的證明無法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要求時,對蓋然性較高的證據予以確認。而在刑事訴訟中,證據標準要求更高。對比世界各國立法例,英美法系是“排除合理性懷疑”原則,大陸法系是“高度蓋然性”原則,我國要求達到“證據確實充分,達到唯一性結論”的標準。但對于附帶民事訴訟中究竟采用何種證明標準,法律和司法解釋均未加以明確,如果附帶民事訴訟采用刑事訴訟證明標準,那必然導致刑事訴訟中不足以認定有罪的行為,在民事訴訟中也不能構成侵權,而如單獨提起民事訴訟卻可能構成侵權,從而得到法律救濟;如果在附帶民事訴訟中采用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就可能出現在刑事訴訟中不能定罪的行為,在民事訴訟中可能構成侵權。另外,在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中對于自認的法律后果規定也不一致:刑事訴訟中強調“重證據輕口供”原則,在沒有其他充分證據佐證的情況下,不能僅憑口供定罪;而民事訴訟中承認自認的有效性,對于一方當事人自認的事實,對方可以免除舉證責任,法院可以以此為依據作出判決。由此可見,采用不同的證據證明標準,可能會產生不同甚至矛盾的結果。

⒋審理期限的矛盾性。筆者認為,我國立法規定的刑事附帶民事制度實質是將同一犯罪行為引起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合并審理。所謂合并審理是指法院將多個相對獨立但有牽連的案件合并在一起進行審理,作出裁判。合并審理的目的是簡化訴訟過程,減少資源耗費,提高辦案效率。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合并審理一定會相互影響,在有些情況下還會造成訴訟拖延。如在刑事案件審判過程當中,如民事案件當事人申請調取新證據,或者委托重新鑒定、評估,都可能造成民事審理的拖延。而且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關于審限的規定不一致,自訴案件審限為六個月,刑事和民事問題在審限內一般可以一并解決,但公訴案件審限為一個半月,如果附帶民事部分復雜,很可能在一個半月內不能審結,這就只能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在刑事部分審結后,由統一審判組織繼續對民事部分進行審理,可能整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周期過長,不能達到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與設立該制度的初衷相悖。

⒌裁判結果公正的有限性。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訴訟參與人的地位可能出現偏差,可能出現社會公共利益保障與公民個人利益保障在價值上的碰撞。刑事訴訟本質上是一種國家行為而不是個人報復,而民事訴訟卻完全關注于個人利益,國家與被害人對待訴訟的價值追求并不相同。根據刑事法律原則,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而民事訴訟中原告人從維護個人利益出發,大多會以獲得最大賠償為追求目標,往往會夸大行為人的犯罪情節、主觀惡性和社會危險性。這就會在公訴機關與被害人之間產生關于認定罪行有無及犯罪輕重的矛盾。同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因刑事優于民事,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處于被控訴地位,也不可避免會使其在民事訴訟中處于心理上的劣勢地位。而原告人處于控訴地位,容易讓人產生與公訴人平起平坐的感覺。這種訴訟主體地位的不平等性與民法、民訴法要求的訴訟主體平等原則相悖離。再者,由于“國家本位主義”、“公權優先私權”思想的潛在影響,在司法實踐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附帶民事訴訟淪為刑事訴訟的附庸,附帶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不能充分行使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權利的現象。

⒍執行保障機制的缺失性。我國各地法院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判決的多,執行的少。究其原因無非有兩個:一是被告人沒有賠償能力,無法執行;二是有執行條件,但是因為喪失了時機和缺乏完善的執行制度,導致無法執行。沒有執行條件的不再贅述,但有條件的能夠執行的案件,當事人逃避執行的不在少數,這只能歸結于制度的缺失。正是因為我國目前缺少完善的訴前財產保全、訴中調解執行、訴后財產跟蹤執行制度才導致這種情況的大量出現。

三、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再構建

考慮到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以及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本身的價值,對照世界其他國家的做法,保留并進一步完善該制度是比較現實的。我們應該在總結以往實踐經驗,借鑒他國先進法治理念的基礎上,完善我國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使其適應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具體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⒈樹立正確的刑事附帶民事立法理念。理念先于制度設計,只有理念的根本改變,才會帶來立法、司法實踐的根本性轉變。在公權與私權、公正與效率這兩對矛盾統一體中,永遠無法找到絕對的平衡。在公權與私權的關系中,我們承認公權與私權存在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這符合唯物主義的矛盾普遍性原理。我們講公權優先于私權,決不是公權無條件限制私權、無限度地優先于私權,而是在公權和私權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首先應考慮公權,考慮公眾利益,其次考慮個人利益,而不是簡單地以公權代替私權,私權完全淪為公權的附庸,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權利)各自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不能相互替代。孟德斯鳩曾說過:“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楊立新教授也認為:民法和刑法是兩大基本法,兩個法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用刑法或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否定民法的規定。我們所應該作的是從制度入手,力求在這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盡量尋求其中的一致性、共同性的東西,兼顧二者利益,盡最大可能避免公權、私權相互間的消極影響。在公正與效率的關系中,我們毫無疑問應該首先肯定公正的價值,在公正的基礎上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也應該以維護公平、正義為終極目的。因為公平、正義作為最高位階的法律理念,早已為全人類所接受和認可。“正義為法的最高(終極)價值之一……”,[3](p290)“利益是法所規律的目的,而正義則是法所規律的最高標準”。[4](p43)如果單純為了追求效率而忽視了公正,甚至以犧牲公正為代價來換取效率,無疑屬于本末倒置。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在服務的實體法性質、提起方式、當事人地位,舉證責任、歸則原則、證據適用標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異,這符合其各自的性質和特點,符合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針對其不同的特性,我國分別在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中作了不同的規定,正是社會主義法制遵循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權,追求公平、正義理念的體現。附帶民事訴訟從本質上來說是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絕非意味著其中的民事訴訟附庸于刑事訴訟。筆者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最主要價值就在于效率,而這種效率首先應該是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之下。因此附帶民事訴訟的一系列相關制度,除了在不影響公正的前提下可以例外適用刑事訴訟法規定之外,均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即“這種(附帶民事訴訟)訴訟活動所要解決的問題性質,是民事損害賠償,在實體法上應當受民事法律規定調整,在程序法除刑事訴訟法有特殊規定以外,應當使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5](p436)只有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才有可能構建正確完善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框架,進而保證附帶民事訴訟司法實踐的順利開展。

⒉明確附帶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前面已經提到我國附帶民事訴訟受案范圍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針對這種現狀,筆者有如下建議:建議之一,擴大附帶民事訴訟受案范圍,對于基于統一犯罪事實發生的刑事追究和民事賠償問題盡量做到一并審理。附帶民事訴訟之所以能夠提高訴訟效率,原因在于兩種不同性質的訴訟是基于同一犯罪(侵權)事實,審判組織將刑事部分與民事部分合并審理可以避免對事實的重復確認。因此從節約訴訟資源的角度出發,對民事部分應盡量與刑事部分一并審理。對于刑事訴訟的被告人與民事訴訟的被告均不在一地的情況,規定可以由受理刑事案件的法院管轄,也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由有民事案件管轄權的法院管轄。賦予被害人一定的選擇權;對于刑事部分由基層法院管轄,而民事部分應該由上級法院管轄的案件,基層法院可以報送中級法院管轄。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數量不大,也不會增加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的工作量。也許有人認為這違反了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關于管轄的規定,混淆了不同地域、級別法院的管轄權。筆者認為,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應該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附帶民事訴訟問題本身具有其特殊性,涉及公權和私權交叉的問題,故其相關制度在不違背本公正原則的前提下,應該允許其特殊性的存在。建議之二,賦予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害的非刑事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訴權。我們反復強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最主要價值在于提高訴訟效率和節約訴訟資源,而非刑事被害人的損害也是基于犯罪人的犯罪事實而發生,其損失也會在刑事部分的調查中予以查明,因而賦予非刑事被害人以獨立的訴權完全符合附帶民事訴訟制度設計的目的,應該得到立法的確認。建議之三,撤銷刑事訴訟法中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力。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中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有如下不妥之處:第一,不符合人民檢察院的偵查、提起公訴和檢察的職權范圍;第二,檢察機關為代表國家行使追訴權的公訴機關,與被告人無權利義務關系,與案件結果亦無直接利害關系,更沒有民事訴訟中享有的申請回避等程序性權力;第三,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提起公訴,享有法律監督的權力,允許其提起民事訴訟,將使被告人在訴訟附帶民事訴訟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悖離了民事訴訟主體的平等性原則;第四,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要求,國有、集體企業及國有控股的各類企業應該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其可以獨立參與訴訟,享有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權力侵害了企業的自主權。

⒊賦予當事人以程序選擇的權利。在處理刑事訴訟及其有關聯的民事訴訟關系上,存在著兩種模式:一種是英美法系國家普遍采用的平行式,將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完全分開;一種是大陸法系國家采用的附帶式。不論何種模式,均以不同方式強調民事訴訟的相對獨立性特征。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了在刑事訴訟程序提起后可以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在刑事訴訟終結后另行起訴。筆者認為還應該賦予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提起前選擇民事救濟的權利,受理民事訴訟的法院可以不必等待刑事部分審判結果,直接作出判決,雖然這種觀點有違于傳統的“刑事優于民事”的通說。筆者認為傳統的認為附帶民事部分應該參照刑事訴訟結果,避免刑事審判結果和民事審判結果相互矛盾的觀點并不應完全適用于附帶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是兩種不同質的訴訟方式,二者結果沒有直接必然聯系,根據各自的訴訟規則,得出的結論不具可比性。根據各自的訴訟規則可能出現的刑事部分無罪卻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結果不能就說相互矛盾,因為二者依據不同,性質相異。只有承認存在這種差別,才能真正地體現公權與私權的差別,真正體現公正性。對此法國學者曾在其著作中闡述:“公事訴訟尚未發動前就已經在民事法院審判的民事訴訟具有絕對的獨立地位,這種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并無關系,民事法院可以對民事訴訟立即進行審理裁判,民事法官有進行評判之完全自由。此外,民事法官對刑事法官可能在其后作出的裁判不產生任何影響。因為,民事方面既決事由對刑事方面不具有權威效力。”[6](p260)所以,從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嚴格區分公權和私權的概念,避免公權對私權的干擾,賦予當事人就民事侵害在刑事訴訟之前單獨的訴權。

⒋擴大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請求范圍。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請求范圍僅限于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根據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之規定,對于因刑事案件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結案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于在請求賠償范圍作出的上述不當限制,使得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的被害人的權益無法得到法律保護,權利救濟處于真空狀態。而司法和立法解釋中之所以作出如下規定,按照通說,主要基于以下三點理由:理由之一,認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雖給被害人造成了精神損害,但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運用刑法懲罰犯罪分子,對被害人就是最大的精神撫慰。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國家本位主義”思想的體現,對犯罪分子科以刑罰不能使被害人得到完全的精神上的慰藉。所謂精神損害賠償,其法律性質是一種財產賠償責任,被害人對精神損害提出賠償請求,是一種私權行為,其目的在于得到精神上的補償。而國家對犯罪分子科以刑罰,是一種國家公權行為,其作為在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公權與私權不能相互代替,我們應該看到社會利益的多元化,注重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糾正公權救濟可以代替私權救濟的觀念,重視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損害的物質救濟。理由之二,認為犯罪本身以具有比較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為前提,所有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損害,如允許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就可能導致任何刑事犯罪中的任何被害人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影響審判效率。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完全可以通過立法作出限定,就是在單純的民事訴訟立法實踐中,我們也對可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作出限制,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也可以通過這種手段,避免訴權的濫用。因此以這種理由而得出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排斥精神損害賠償的結論,無法律與事實根據,也不合乎邏輯。同樣,認為附帶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會影響審判效率,仍然是效率優先于公正的錯誤傾向的反映,違背了公正高于效率的基本原則。理由之三,認為我國經濟不發達,相當侵犯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犯罪,都是因為犯罪分子經濟困難,所以即使規定了附帶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也難以執行,故而否定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存在的必要性。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缺乏對立法前瞻性的認識,以偏蓋全,更不可取。很明顯,一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符合民法上的侵權行為的特征,且應該是程度更加嚴重,影響更加惡劣的“侵權行為”,我國民事法律規定了對侵權行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而刑事訴訟立法卻取消了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既與憲法和民事立法相沖突,也缺乏理論根據,而且不利于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也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性,因此,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勢在必行,這是法律公正精神的要求和體現。

⒌明確附帶民事訴訟具體制度的民事法律適用性。筆者在以前的論述中反復強調了公權與私權的區別以及私權的獨立性特征,論證了公正優先于效率的基本理念。而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分別規定的一系列訴訟規則,正是在區分兩種訴訟不同特征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公正,兼顧效率而作出的制度設計。而附帶民事訴訟具有民事訴訟的典型特征,本質上就是民事訴訟,所以,毫無疑問,為了確保民事訴訟活動公正而在民事訴訟法中確定的訴訟提起方式、舉證責任、規則原則、證據適用標準、調查和辯論程序、訴訟時效等規定,應該成為附帶民事訴訟適用標準。只有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為提高訴訟效率,節約訴訟成本,才可以適用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⒍完善附帶民事訴訟執行制度。再完善、科學的法律制度如果不能以有效執行作為保證,其作用和公信力都將大打折扣。也可以說,沒有完善的執行保證的法律制度,就不能稱之為完善、科學的法律制度。我國附帶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著判決多、執行少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規范:第一,完善附帶民事訴訟的訴前保全,主要是規定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的財產保全制度。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公安機關只能立案偵查案件,無權扣押被告人財產,無權對案件民事部分處理。而按照刑事訴訟法規定,一件刑事案件,從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到移送檢察機關起訴至法院,一般要有幾個月時間。對于那些有能力賠償而不愿賠償損失的被害人或者被害人家屬而言,被告人完全有充足時間將自己的財產轉移、隱匿以逃避民事制裁,這樣往往使被害人及時得到判決卻不能獲得執行。因此,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應在偵查階段賦予公安機關以財產保全的權力,凡是給被害人造成損失的案件,如果被害人在偵查階段提出財產保全申請,公安機關在立案偵查的同時,應對被告人財產采取保全措施,在移送案件的同時,將保全的財產也一并移送,不給被告人及其家屬轉移、隱匿財產的機會,以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在研究執行制度中我們也發現,如果按照筆者的設想,賦予權利人在民事訴訟之前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也有利于對刑事被告人的財產進行訴前保全,同樣有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第二,完善刑事附帶民事審理過程中的調解執行制度。調解是最能體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具有中國特色的化解矛盾方式之一。審判實踐中法官往往會將被告人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情況作為犯罪分子悔罪態度好壞的一個標準,非常重視調解工作。大多數的具有民事權利的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在庭前確實已經對民事部分達成調解協議,被告人也會因此得到緩刑、從輕、減輕處罰的“獎勵”。但是因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被告人身份的雙重性,民事賠償與量刑的相互影響性,出現了很多刑事被告人為了從輕、減輕處罰或者獲得緩刑判決,而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要求一一應允,在刑事判決生效后,卻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問題。我國的法律中沒有明確將逃避賠償責任作為加重處罰和撤銷緩刑的法定條件。這就容易使被告人找到法律的漏洞,規避法律,不利于對被害人利益的實際保護。因此,在附帶民事調解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調解協議的實際履行情況,將這一情況在量刑中予以考慮。不能因為被告人與被害人達成了調解協議,就作出一樣的從輕處罰。同時,我國法律應該明確規定將逃避賠償責任作為撤銷緩刑的一個法定條件,完善對逃避賠償責任的追究制度,避免加深被告人與被害人的矛盾,也避免社會對法律的公正性、對法院調解工作出發點的懷疑。第三,把積極履行賠償責任作為減刑、假釋的條件予以考慮。附帶民事訴訟不論是調解還是判決,如果被告人及其近親屬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法院應該作為減刑、假釋條件予以考慮,這樣,有利于督促被告人履行賠償義務。對此,我們在充分考慮賠償情況的同時,還要克服“以賠代罰”的觀念。賠償情況只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一個環節,刑罰的執行制度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我國法律對減刑、假釋作出了嚴格的條件限制,不能僅以是否賠償作為標準。人民法院的減刑、假釋首先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上述標準,在此基礎之上,對積極賠償的服刑人員可以適當放寬條件。但如果一個服刑人員在平時的改造中表現不好,經常違反監規監紀,不符合法定的減刑、假釋條件,即使賠償作的再好,也不能予以減刑、假釋。總之,不能搞“一刀切”,將賠償情況視為絕對化的標準,而是要在不違背法定減刑、假釋條件,不違背國家刑罰執行政策的前提下,通過減刑、假釋工作督促被告人積極履行賠償責任。最后,建立對罪犯刑滿釋放后的賠償追蹤制度。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實踐中,普遍存在著認為對于犯罪已經服刑完畢,遭到了刑法處罰,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再承擔其他民事賠償責任的觀念。但筆者前面已經論述,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責任,不能相互替代。由于罪犯在服刑期間執行起來確實比較困難,所以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對未賠償、或未完全賠償民事損害的刑滿釋放人員的附帶民事的追蹤執行制度。應通過法院與刑滿釋放人員的實際生活地的公安派出機關、基層權利組織等的密切聯系、通力合作,加強對刑滿釋放人員財產變動情況的監督,發現其取得了可以執行的財產,在法律和制度允許的情況下,迅速對該財產加以執行,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同時,對于刑滿釋放人員改變經常居住地的,應建立流動監督機制,由其新的經常居住地的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監督,直到其完全履行了賠償責任為止。對于這類賠償的執行,可以不受執行期限的限制。當然,我們這里只是對制度的一種構想,實際立法中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完善,在力爭保護被害人利益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能侵犯刑滿釋放人員的合法權益,對其釋放后雖然有財產,但是確實屬于法定的不應執行的情形的,應該暫不執行。

[1]肖建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內在沖突與協調[J].法學研究,2001,(06).

[2]龍宗智.相對合理主義[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劉金國,舒國瀅.法理學教科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日)美濃部達吉.法之本質[M].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5]樊宗義.刑事訴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6]卡斯東·斯特法尼,喬治·勒瓦索,貝爾納·布洛克.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M].羅結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張雅光)

On Thinking and Rebuilding of Criminal Procedure Supplementary

Guo Hui,Guo Chunming

China's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Action designed to follow the“public rights superior to private rights”,“efficiency is superior to justice”,the guiding ideology,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independence of the incidental civil,judicial practice Criminal the vassal,deviate from the purpo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system.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scope of the case,the request of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litigation standard of proof,the trial period of referees results just protection enfor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Incidental Civil Action,in turn,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limited public rights priority under the premisemaximum protection of private rights”,“first ensure that the premise of fair balance between efficiency”concep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cidental civil system.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action;Legislative Defects;refactoring

D925.1

A

1007-8207(2012)09-0068-06

2012-04-20

郭輝(197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市江城公證處公證員;郭春明(1980—),男,吉林梨樹人,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猜你喜歡
效率制度
提升朗讀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2
注意實驗拓展,提高復習效率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效率的價值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49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跟蹤導練(一)2
“錢”、“事”脫節效率低
中國衛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娇喘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久久公开视频| 久久精品电影|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亚洲视频色图| 女人18毛片久久|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不卡无码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www.91在线播放|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小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在线|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久久视精品| 黄色网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中文字幕va| 999精品在线视频|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亚洲香蕉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18页| 久久夜夜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另类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