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與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
——首屆中國綠色論壇綜述
2012年8月30日~9月1日首屆中國綠色論壇在山東省東營召開。論壇以“生態文明與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為主題,進行深入討論。一是探討全球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重大理論問題,明晰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二是研討生態文明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生態文化體系構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與基本對策;三是推進東營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力圖樹立全球生態發展標桿,本屆論壇在這方面有很多建言獻策;四是梳理論壇認識,向中央提出將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在黃河出海口建設生態高地的建言報告。可以說,本屆論壇主題深刻,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氣氛熱烈,討論坦誠,取得了預期的圓滿效果,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良好反響。
對于生態文明的發展來講,不是一個輕松的文明轉型話題,而是在我們償付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發展代價、人文代價,這樣沉重的歷史和現實代價之后召喚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因此,各位發言人所表現的憂患意識,展示了中國將要為人類文明、生態文明的新發展盡到我們的責任。這個論壇表現出了強烈的擔當意識,這種擔當意識表現在大家的想法上、制度設計上、做法上、技術的創新上,都有自己的設想。
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院士在致辭中提出三點認識:一、生態文明道路是中國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唯一正確的選擇。西方的現代化在狂飆突進兩個多世紀后,其種種弊病日漸顯露,在“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強者生存法則的主導下,自由經濟不受約束的發展,造成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敵視和尖銳沖突,喚起了人們的無止境貪求,致使人類社會道德淪喪;由“科學萬能”引發的“工具理性”,使自然環境慘遭破壞。對我國而言,在現代化道路上數十年的緊緊追趕,遺留下了大量的問題和矛盾,資源和生態已遠比西方更為緊張和脆弱。選擇生態文明,已經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二、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歷史上的每次重大轉型時代,全新領域爆發的革命都是后發國家迅速崛起的最佳機會。錯過工業革命,使我國長期被動挨打;滯后于信息革命,使我國在新興領域話語權弱小,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證,并長期處于產業鏈的末端。這次金融危機必將倒逼出的全球綠色革命,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會。世界各國正處于一個全新的起點,若能主動以綠色能源和綠色產業為代表的全球新技術革命,來引領全球新文明轉型,將為中國在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創造先發優勢。三、生物質能源的第三代革命是綠色革命的重大戰略方向。在全球資源加速消耗的大前提下,能否開發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將決定世界各國未來命運。生物質能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其中的第三代(3G)技術——微藻制油可能是一個很有希望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開再生能源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嘗試。對于中國來說,完成第三代革命意義特別重大,因為它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有利于三農發展和國土整治,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若能探索一條自主開放的超越戰略,革命性地建造支撐未來二、三十年的能源生產方式,將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能源構型。這將不但涉及所有中國人的利益,也關乎中國的長遠發展和子孫幸福,還關乎緩解全球性的糧食、能源和環境危機。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胡德平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的高度闡釋建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他說,生態文明是后工業化時代人類進步事業所積極追求的重要文明,也是人類對以往文明負作用的反思和覺悟。生態、環境、生物、物種四者密不可分,生態文明所涉及的對象中,人是最有智慧且有勞動能力的動物。但人萬萬不可把自己獨立于生物界之外,驕傲地高居于生物種群之上,破壞生態平衡的任何行為,都會引起對人類本身嚴重的傷害,甚至毀滅性的報復。在后工業化時代,實體經濟應該建立在運用新能源、互聯網、新材料、生物技術層面上,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現在不少的海外專家也是實踐家,與企業家一起,把經濟學、生態學、生物學聯系起來,把新能源和空間信息技術聯系起來。我國現在已是世界上使用資源、能源最多的國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的國家。東營市有志、有興趣建設生態文明城,不僅應該成為江海會合,綠色文明和藍色文明相交的舞臺,也希望成為打造新能源、人才匯集的舞臺。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就“行一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綠色發展”做主題發言。賴明回顧了九三學社長期以來對綠色經濟的關注,尤其是圍繞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綠色發展。提出工業綠色經濟面臨的問題:認識不到位;資源能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底數不清;符合市場規律的綠色發展促進機制沒有形成;資源能源價格扭曲;監管的機制也有待健全和落實;我們的稅收政策不完善;科技支撐能力不足;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并對今后的發展提出六大建議:第一,建議把工業的綠色發展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無論如何,工業還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工業能耗非常大,因此,應該把工業的綠色發展作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第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第三,發揮市場作用,構建綠色發展長效機制。第四,強化科技支撐,鼓勵技術創新,強化科技支撐是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核心。第五,建立健全法規政策。第六,大力扶持綠色服務業發展。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從賦稅的角度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綠色發展勢在必行。首先,他列舉了中國經濟的不平衡性:我國實體經濟非常發達,是全球的制造業大國,但虛擬經濟相對比較弱;前二三十年我們創造的財富很多,但獲取的財富很少;相對而言,現在我們對勞動力的補償是很不充分的;我們的資源價格很低,現在的資源價格不能體現資源的稀缺性;還有就是環境成本,很多企業排放的污染物是超過國家標準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很多,但我們獲得的財富相對比較少。所以中國要恢復經濟平衡,經濟發展方式要轉變,換言之,我們要強調綠色的發展。而實現發展方式轉變,需要政府在各項政策上通盤研究。稅制是其中的一項。既要把現有的政策落到實處,又要對目前還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盡快地制定新的政策。
兩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近年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有非常深入系統的研究,對中央的政策決策也發揮了直接的影響。石元春教授從最近出版的一本關于生態文明和能源危機的書——《噬水之煤》出發,揭示了中國生態問題面臨的嚴峻局面。他尤其對生態脆弱區表達了老一輩科學家的高度擔憂,對“竭澤而煤”這樣的現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呼吁必須以法律形式來限制資源的失控和過度開采,加快新能源的開發,關停低效益高耗能的行業。在此基礎上,他反省了風電的“大躍進”、光伏發電的“大躍進”,批評了把“清潔送給外國,把污染留給自己”這種新興能源開發的不當舉措。石教授提出,僅僅是中國,每年燒掉的秸稈就相當于一個三峽的發電量。這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要緩解中國的能源危機,必須要走上石教授所提的生物能源的替代路徑,對燃料乙醇、生物天然氣等等要有一個嶄新的認知。石教授最后落到了環渤海地區,更做實到東營市,怎么樣開發灘涂,使得生物能源成為建構生態文明切實有效的替代性能源。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的副會長石小敏教授從經濟發展這樣一個專業視角來提倡生態文明,來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他用一個S形(莫8循環帶)表明了中國經濟循環的國內處境和國際處境。我們用原料加工的方式促進經濟發展,主要是為了出口而出口,贏得外匯,這樣的一個S形的循環,本來是很有效的,但是前提條件是什么,那就是要面對整體上的國際經濟循環的有效性,以及這個S形運轉的流暢性。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內部循環的一些障礙,帶來了運轉的不暢。比如,外貿支撐著國內的GDP增長,雙順差使得廣義貨幣達到GDP的180%。運轉不暢導致了雙造,造城造房——高鐵、動車、房地產。在這樣的情境下,整個經濟循環遇到困難以后,結果就出現了一個倒勾的機制,導致中國經濟發展遇到障礙,使得城市生態的發展成為GDP的犧牲品。為了避免這樣一種發展模式,或者說因為這種發展模式所顯現的內在障礙,我們不得不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突破經濟發展的困境,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的研究員李曉寧先生不僅對整個生態文明有深入的研究,更關鍵的是他從比較歷史、比較現代化的角度展示了他對生態文明發展的看法。尤其讓人感懷的是,李曉寧教授的發言充滿憂患意識,表達了一種對我們既有發展模式的高度憤慨,使用的詞匯雖然是比較粗獷,但是用得非常精準、非常形象、非常貼近生活,提醒我們現在需要及早地發現問題,及早地解決問題。而他發言的核心思路可以簡單概括為兩點:一是中國人不能渾渾噩噩地掙錢,二是要走環保路線。李曉寧教授特別強調,我們現在的環保路線僅僅以種樹為核心,這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在憲法中更清晰明確地規定綜合的環保理念和生態文明理念,對有關的憲法條文進行修訂,這些建議都非常有力度。最后,李曉寧教授強調,要讓權力人物、企業家、銀行家,尤其我們重量級的院士們來發揮引領作用,克服現有發展模式的弊端,進入生態文明發展的新狀態,而且要依憲治國,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的視野在長三角、珠三角、黃三角這個大的國家版圖中展開,他特別強調黃三角為什么現在才提出問題?在珠三角、長三角發展比較成熟的情況下,黃三角提出這個問題,雖然晚了一點,但非常及時。秦院士特別指出,對基于勝利油田而建立的東營市,這樣一個新興城市的環保問題,需要有同類城市的比較視野。他以自己在大慶考察的經驗和來到東營了解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特別落在東營的城市定位上。東營市的自我定位跟大慶市的自我定位是不一樣的,他表揚了東營。東營有超前的定位,有總體的規劃,而大慶的規劃相對比較落后,結果跟東營是沒法比的。他對東營的旅游發展,對人文旅游的有限性和景觀旅游的可為性做出了對比性的說明,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秦院士特別強調要在環渤海灣的大背景中來展望東營生態文明發展的定位。圍繞和諧社會建設,他指出,“和而不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世界綠色論壇執行主席黃海峰教授特別強調,全球能源新政的凸現,促使中國要對能源政策進行反省。而中國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就是通常說的“兩型社會”的建構,促使我們走上一條從物質化的經濟到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道路。他對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的深刻內在聯系做出了勾畫、分析,對綠色經濟的發展、對“兩型社會”的建構進行了展望,指出了兩者的高度相關性以及“兩型社會”的建構路徑。他把綠色經濟作為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指出節能減排是建設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山東師范大學張峰教授特別強調現代文明正處在文明的生態化轉變的關鍵時刻。在這個大的前提下,張峰教授的關注點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律化問題上。她特別強調,在人口膨脹、技術失控這樣的條件下,在人們需要走向綠色消費而克制消費主義弊病的情況下,我們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律化處理上要強調自然的法律主體地位。我們要批判古典的自然權利,要興起以自然為原告的訴訟活動。她舉出了美國、日本在這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強調要推進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制化,而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情感化。所以,我們要以法制化的方法來推進自然權利的司法救濟,來推動環境公益訴訟,使得自然權利的代理人,也就是環保的非政府組織能夠浮現出來。
《戰略與管理》雜志執行總編郭瓊虎先生指出,目前人類面臨三大危機:糧食、能源、環境和氣候,核心是能源問題,中國也不例外。我國能源安全受到嚴重挑戰。一是石油資源接近枯竭,對外依存度過高,二是能源輸送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能否開發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決定世界各國未來命運。由于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受自然限制,核能受環境風險限制,增長空間有限。于是,生物質能源開發成了全球各大經濟體爭相發動的能源革命。生物質能源從原材料上分,有第一代“田里種的”,“樹上掛的”,以及第二代“水里漂的”,第三代“鹽堿漬的”(微藻)。第一、二代生物燃油開發不可避免遭遇“燃料—糧食”困境:要燃料,就加劇糧食危機;要糧食,就緩解不了能源危機。而第三代微藻制油不與糧爭地,出油率高,適應各種環境,符合我國鹽堿地荒漠灘涂多的國情。因此真正的能源革命在生物質能源的第三代微藻革命。對于中國來說,完成3G革命意義特別重大。郭瓊虎特別強調,微藻制油即使在發達國家也處于實驗室階段,尚未大規模產業化,而它投資規模大,周期長,民營企業很難承受其壓力。因此他建議,應把微藻燃油革命上升到國家重點戰略的高度。
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葉自成教授的發言展現了中國古典的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厚底蘊,并把這樣的古典智慧與生態城市的建設緊密地勾連起來。他認為我們應該有更開闊的視野,將道家也納入到古典智慧或者生態文明智慧之中,從而超越單純以儒家來概觀華夏文明的主張。他提出了華夏主義的命題,他認為老子的自然思想,實際上就是1.0版的可持續發展主題,我們怎么去激活這個1.0版本的中國古代生態文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自然比人博大,人應效仿自然。這既是道家的古典智慧,也是當下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問題。他從日常生活出發,從人們怎么節約水資源等生活細節著眼,對當代中國以社區為基本支點進行系統生態設計提出了看法。他強調人們必須要重建生活倫理,每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城市的生態品質。
中國建筑文化協會環境委員會的副會長顧孟潮教授強調指出,對于人的生存環境來講,城市、人、自然的關系怎么審度,中國確實落后于世界。沒有先期規劃的大慶與規劃良好的東營,生態差別巨大。他總結了我們這次綠色論壇的重大意義,特別強調需要建構人類生態系統的全環境,這個概念非常有意思。他認為應加強傳統生態文化資源的挖掘,這一點跟葉自成教授有非常強烈的呼應。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的客座教授東梅女士是一個技術的開發者,實際事務的行動者,她特別強調制度會改變人。比如,她說德國規定城市取水必須在城市的下游,這就使得這個城市的人不至于污染他們這一段水。她說要汲取這樣一種經驗,就像建筑理念上的一個講法一樣,先有軟體,然后建造。東營要立足自己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綜合性的考慮。先有軟體后建造這種生態文明觀念的形成,有著綜合的意義。
匡廷云院士關于如何支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問題做了精彩的發言。她認為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在我國現階段有劃時代的意義,可引領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她比較了很多三角洲,世界的、中國的,認為我們唯一一個真正沒有開發的是黃河三角洲。因此黃河三角洲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在中國將起到引領示范作用,意義重大,建議國家要全面支持。她還為生態區的發展提了很多建議。首先她認為一定要搞好生態經濟區的規劃問題。實際上我們中國很多東西都是最早規劃沒做好,規劃應是有理論戰略指導下的規劃,而不是為規劃而規劃,我們很多城市規劃都是為了規劃而規劃。第二,她特別強調了要建立生態農業、生物質能跟生物基化工原料,還有藥用植物,就是生物制藥的生態工業園區,在邊際土壤,海灘跟鹽堿地建設鹽堿植物科技園區。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的趙永生研究員以自然為師為理論基礎,特別強調要天人合一,提出了一個產業模型,提出由以微藻為原料的生物能源、電熱中心、畜牧養殖、作物種植和海水淡化五個行業板塊為核心,來建設東營生態資源產業示范基地。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蔣高明研究員圍繞糧食安全與生態能源建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分析了中國糧食生產面臨的七大難題,如大量農村真正勞動力流失、地力下降、耕地撂荒等,并且分析了制約我國糧食安全的五大因素,提出綠色有機之路是農業的真正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長期認為綠色有機農業肯定得減產,但他做了很多實驗,結果顯示生態農業有增產效果。因此他建議建立生態循環糧食生產實驗示范區。
李廷棟院士的講話圍繞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中國礦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慘不忍睹,開發利用過程中浪費嚴重,生態破壞嚴重,污染嚴重,我們的所謂大發展完全是以過度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他建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應該把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加強礦山復墾,依靠科技進步對礦產進行綜合利用。他指出我們現在很多地方水資源嚴重短缺,超采嚴重,出現了好多“天坑”,前一階段還在東部發現“天坑”。另一方面水資源浪費嚴重,我國萬元產值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數的四倍。我國地形復雜,地震跟地質災害嚴重。我國國土面積只占全球陸地的7%,地震卻占世界地震的33%。要加強地震災害的防治研究。
生態文明發展方式不同于一般認識上的節能減排、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它意味著工業時代向生態時代、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深刻變化和轉變。與會代表認同,黃河流域具有的歷史、生態條件和黃河三角洲獨具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及東營市所進行的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有益嘗試,是率先推行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主戰場和突破口。以黃河戰略的展開和在黃河三角洲打造“生態特區”來啟動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并溯河而上,牽引帶動黃河流域9省38個主要地市及全部國土,進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化強國之路是我們現實和可行的選擇。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