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莊永強
(作者是《福州晚報》副總編輯)
面對日趨激烈的信息源競爭,為追求差異表達,避免同質化,地方媒體都把深耕本土新聞作為重要競爭招數,但一些媒體在本土新聞的價值取向上出現了模糊認識,甚至出現明顯的偏差、失誤。
面對復雜的輿論環境,在本土新聞的傳播上,選擇什么樣的新聞事實,什么樣的傳播角度和方式,既要考慮到地方的發展和穩定大局又要兼顧到國內和國際兩個環境。先來剖析近兩年《福州晚報》兩個成功的本土新聞傳播案例:
案例一:對福州菜價貴在何處的追問
2010年11月初,福州蔬菜價格猛漲,一根蘿卜或一棵大白菜都賣到七八元錢。那么,福州菜價到底貴在哪個環節呢?為回答市民疑問,同時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記者一路摸底,調查追問,得出了結論:除流通環節和各種費用抬高了菜價之外,還與本市蔬菜生產、營銷模式過于分散,形不成規模經營有很大關系。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提出了降低流通費用,規模生產,企業化經營以形成大生產格局等建議。
新聞見報后,引起了省、市領導的重視。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同志立即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深入基層開展調研。調研途中,孫書記也一直帶著《福州晚報》上的這篇報道作為參考。很快,福建省和福州市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平抑菜價、穩定市場供應的措施。
案例二、對不幸母女的救助
事情起因于2010年8月14日《福州晚報》記者采寫的一篇看似普通的社會新聞:遭男友拋棄沒有經濟來源、產下一女嬰尚不足月的外省女子董某站街賺奶粉錢時被福州溫泉派出所民警抓獲。《福州晚報》立即開通熱線電話,呼吁社會援助。同時指定記者進行深度跟蹤報道。在一周時間里,報社連續刊發了7篇深度追蹤報道。同時,還專門設立一個QQ群與讀者互動,長期關注她倆的生活狀況。這場救助行動最終升華為一座城市的大愛,感動了眾多福州市民。
一、樹立牢固的全局觀念,強化本土新聞傳播的全局意識。新聞輿論環境從來就是復雜的,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新聞工作者要對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掌握住階段性工作的重點。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站在全局高度審慎對待每一篇本土新聞的傳播。
二、必須堅持本土新聞的新聞敏感和政治敏銳的辯證統一。當前,本土新聞信息來源渠道越來越多樣,難免魚龍混雜、真假莫辨。在這里,新聞傳播的價值取向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案例一“對菜價問題的追問”報道就體現了媒體成熟的價值觀和正確的價值取向。首先,菜價貴在何處是政府和百姓共同關切的民生問題,報道主題切入了當下的社會熱點;其次,報道站在了全局的高度、和諧的角度,用事實來剖析菜價貴的具體原因;第三,報道注意以平和的心態、平實的思維、平穩的筆調來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第四、報道提出的建議切合實際、切實可行。因而能達到穩定菜價,促進民生的目的。
三、本土新聞應注意選準新聞熱點和讀者關注的焦點,才能更好地引導輿論,提升傳播效果。
1.找準焦點,化解矛盾,服務民生。媒體的報道關鍵在于選擇群眾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選擇關系民生的百姓衣食住行問題,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實事求是的標準找出矛盾的根源,以負責任的態度給出正確的答案,以主人翁的精神提出可行的措施,做到以理服人,以真情打動人心,就能化解矛盾,服務民生。案例一“對菜價問題的追問”報道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實現了找準焦點、化解矛盾和服務民生的有機統一。
2.選準角度,精心策劃,正確引導。案例二“對一對不幸母女救助”的報道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首先是從人文關懷、共建和諧的角度進行本土新聞的選題和策劃。讓一篇看似一般的社會新聞放大成為全社會互幫互助、奉獻愛心、體現一座城市及市民的真誠和博愛的連續深度報道。其次是通過與讀者的互動,既解決了不幸母女的燃眉之急,又產生出正面引導和教育的良好效果。折射出一家成熟和負責任的地方媒體在本土新聞的價值取向上的正確判斷和選擇。
3.明確態度,配發言論,增強效果。《福州晚報》一直堅持在重大或是受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上及時配發言論,引導讀者正確對待和思考問題。如今年2月9日在刊發記者的調查文章《有人刷醫保卡買藥賤賣給藥販》的同時,編輯配發了短評《占點便宜,當了幫兇》,呼吁市民維護健康有序的藥品市場,同時也維護自己的用藥安全。今年2月22日在刊發了一篇市民丟失手機后多次報警,民警卻不出警,最后公安分局局長親自上門向報警者道歉新聞的同時,報紙也配發了記者的采訪手記《為絕不遮丑叫好》,告訴讀者“這不僅僅是一場公關處理,從深層意義來說,更能鞏固群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