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燦發 駱雅心
編 輯 吳長偉 mailv@xinhuanet.com
加強重大突發危機事件微博傳播內容的管理,及時發現不實傳言,澄清真相,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作者認為,建立一套完整的微博辟謠機制,應該包含內容、技術、制度、道德四個層面,涉及微博用戶、微博運營商、傳統媒體、民間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等主體。
不少學者認為,盡管微博為謠言的傳播擴散提供了便利,但其自身的一些傳播特性又使其成為辟謠的極佳平臺——它賦予了每個用戶以相對平等的發言機會,這就決定了在任何事件中,人們都不可能只聽到一種聲音。特別是在重大突發危機事件中,現場往往不止一個目擊者,彼此發布的內容可相互佐證,從而使不實信息失去生存空間,即所謂的“自清”功能。①同時,微博傳播迅速、覆蓋面廣等特性,又能夠保證辟謠信息最快、最廣地傳達給每一位用戶,使謠言止于微博。在這一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發揮輿論領袖、政府部門等具有較高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微博主的作用。
1.輿論領袖。雖然在微博上人人都有發言權,但發言的影響力卻不盡相同。在各種辟謠力量中,輿論領袖是十分重要的一支。有學者將其分為短暫型和穩定型兩種。前者往往與具體話題相關聯,可能是事件的親歷者、目擊者或是擁有第一手資料的調查者,其影響力一般局限于特定事件,并呈現出分散性和暫時性特點。②如知名的專家學者、明星、媒體人等,由他們所發布的辟謠信息可信性強,影響范圍廣,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以金庸“被死亡”事件為例,由于知名記者閭丘露薇等人迅速在微博中予以澄清,此謠言從出現到消解,總共不到兩小時。
2.政府部門。重大突發危機事件中,謠言之所以滿天飛,往往源于人們無法從政府有關部門和權威媒體上及時獲取信息,這時政府和媒體切不可失聲。如2011年3月發生的“謠鹽”危機中,中國鹽業總公司專門開通了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澄清有關事實,回答網友疑問,其發布的每條微博幾乎都得到了上百次以上的轉發,對謠言的消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重大突發危機事件微博辟謠機制的建設上,結合了政府公信力優勢與微博傳播優勢的政府官方微博,理應成為十分重要的一環。
3.民間組織。獨立的第三方辟謠的存在十分必要。如民間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成員運營的微博“謠言粉碎機”,利用科學知識揭穿各種謠言騙局,在日本大地震后為破除民眾對于核泄漏的恐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這些民間專業辟謠微博的出現,彌補了純官方信息的不足,為民眾提供了一個非官方的可靠信源,對于謠言的消解作用顯著。
4.運營商。在微博內容的管理方面,運營商擁有著較大權限,其對相關信息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謠言的擴散程度與辟謠效果。目前,最為普遍的一種做法是開通官方辟謠賬號。其中,新浪“微博辟謠”開通最早(2010年11月),小組共有7位常設成員,由新聞中心總編輯陳彤直接領導。2011年3月,騰訊、搜狐“謠言粉碎機”及網易“微辟謠”也相繼開通,官方辟謠賬號成為運營商“標配”。③同時,各種議程設置手段也被普遍應用,保證了真實情況能夠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每一位微博用戶。

除了內容管理,運營商還可通過暫停賬號、刪帖等技術手段控制謠言的傳播。
首先是對微博內容進行監控,尤其是在重大突發危機事件后,對帶有相關關鍵詞、轉發量大的微博,必須予以重點關注,同時接受用戶舉報,一旦核實為不實信息,除利用官方辟謠賬號進行澄清以外,還應及時通過私信、功能等方式通知原作者及轉發者刪除或糾正原帖,盡快消除影響。
其次,還應建立起一套事后追懲制度,對造成重大后果的謠言制造者以一定的懲罰。目前,新浪“微博辟謠”在發布澄清信息的同時,也會公布對發表不實信息用戶的懲罰,如刪除ID,暫時關閉其發言、被關注功能等,對謠言制造者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
第三,從長遠看,還可建立一套微博用戶信用評價體系。微博謠言的泛濫,與造謠、傳謠成本低廉有很大關系,一句“好意”“無心”或“湊熱鬧”往往就可免于譴責,久而久之,人們對于造謠、傳謠也就無所顧忌,任意猜測,不求甚解,客觀上助長了謠言的興盛。即使因某則謠言受到牽連,懲罰大多也只是暫時性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除非是特別知名的博主,人們對于其曾經的“失信”行為便會漸漸遺忘。而如果有一套信用評價體系,對每個微博用戶給予一定的信用等級,那些經常造謠、傳謠的人便會無所遁形,他們所發布的信息也就少人問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令每個用戶在發布或轉發信息時更為小心謹慎,主動求證,從而遏制那些出于“寧可信其有”或簡單盲從心態的謠言傳播。對此,新浪正著力研究,想形成一套在微博體系上的信用體系,讓那些造謠者和經常傳謠的人受到懲罰,在信用體系里面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從而減少或者是徹底地打掉他們的影響力。④
1.法律法規建設。微博謠言的泛濫,還與缺乏相應法律法規有關。盡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有針對散布謠言者的處罰條款,但網絡謠言存在發布者匿名、追蹤取證困難等特殊情況,需要專門的法律規范予以支撐,否則,任何判定、懲處不僅操作困難,而且顯得“名不正、言不順”。如上文提到的追懲制度,就缺乏公開量化的標準,是否“公開點名”、懲罰時間為多久等問題往往由工作人員主觀判定,因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許多用戶抱怨,自己并非刻意傳播虛假信息,卻也遭到了處罰,甚至還有人對運營商宣布某條信息為謠言的資格提出質疑。因此,追懲前必須先設定一套判定和懲罰的標準,使處罰有法可依。同時建立相應的申辯程序與監督機制,確保懲罰不被錯用、濫用。而對于造成重大惡劣影響的謠言的發布者和主要傳播者,則必須追究其法律責任。
2.媒體微博發布操作規范建設。與一般微博用戶相比,媒體擁有豐富的資源與一定調查取證能力,能夠對微博內容進行核實,也因此,由媒體官方賬號發布的微博一般被認為是真實可信的。然而,在這個“時間就是生命”的時代,“搶新聞”已經成為媒體的普遍做法,而微博又為此提供了一條最便捷的渠道。于是,媒體微博參與謠言傳播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最著名的便是某新聞周刊發布的“金庸去世”假新聞。事后,該新聞周刊發表致歉聲明,相關責任人辭職、解聘、罰款、降職,算是在行政責任追究方面提供了一個范本。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媒體微博發布規范,從源頭上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英國《衛報》2011年公布了9條“‘負責任’使用微博的方式”:⑴除非你看到事情發生,否則不要發微博;⑵記住,有些人發微博只是想開玩笑;⑶記住,害怕某些事情發生,并不等于知道某些事情將要發生;⑷如果看到謠言,直接質疑。如果你轉發謠言,即便是以求辟謠的方式轉發,也可能嚇壞一群完全不了解情況的人;⑸設法求證;⑹如果你看到你知道并非真實的微博,設法糾正;⑺如果你發微博說你看到的情況,請說具體一點,說明你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不要夸張,也不要想當然;⑻“粉”請你相信準確可信的人;⑼如果你出門遇到打劫和騷亂,請發相關微博,那樣可以讓警察的工作更容易。⑤英國《衛報》的做法,我國媒體可作一定的參考。
3.政府微博使用制度建設。在重大突發危機事件中,政府相關部門的表現至關重要,應對是否及時,信息公開是否徹底,不僅事關短期內的謠言傳播,更涉及政府公信力與長期形象。如今,在微博上盛行一種“用謠言倒逼真相”的說法,認為只有用那些聳人聽聞的謠言,吸引廣大網友注意力,才能給有關部門和當事人形成輿論壓力,逼迫他們出來說明真相。⑥此觀點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長此以往只會使微博淪為謠言的天下。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也為防范謠言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如果政府部門能夠主動順應傳播形勢的變化,自覺地、常態化地使用微博公開信息,與民眾溝通交流,在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時,能夠納入微博公關的相關內容,主動公布真相,搶占話語權,便可將謠言扼殺于搖籃之中。
可以說,微博真正實現了人人都有發言權,人人都是記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用戶在享受權利的時候,卻極少意識到還需履行相應的義務——對發布內容進行把關,發布微博時,往往只是基于對新奇性、重要性、接近性等方面的價值判斷,而甚少考慮真實性。加之缺乏足夠的辨識能力與調查能力,致使許多人在無意間成為謠言擴散的幫兇。因此,提高微博用戶的自律意識,樹立“有責任的自由”的觀念,也就十分必要。特別是那些名人、明星、輿論領袖,在發言時更需慎之又慎。
落實到具體措施,除了上述技術手段、法律規范、程序制度建設以外,還可考慮開設相關的培訓課程或制定一套簡易的操作手冊,從遣詞造句、信源選擇、內容甄別等方面對普通微博用戶予以指導。例如,對于不確定的信息,應用顯著方式標注出“未經證實”“向廣大博友求證”等字樣;轉發時最好選擇經過實名認證、有較高公信力的博主所發布的信息,并注明出處;要有質疑意識和求證精神,學會利用常識及搜索等網絡技術對信息內容進行分析,看是否有明顯漏洞……此外,在辟謠環節上,辟謠信息的發布也應注意言辭的嚴謹性與科學性,不能僅簡單地宣布某則信息為謠言了事,更需給出相應的證據,令辟謠真實可信;專職辟謠人員也應接受一定的培訓,提高辨識能力與辨識水平,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注釋】
① 喻國明:“微博謠言”是個偽命題http://zqb.cyol.com/html/2011-09/11/nw.D110000zgqnb_20110911_1-03.htm
② 微博謠言“攻防戰”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8/11/content_6997881.htm
③ 謠言止于微博?. h t t p://w w w.i n f z m.c o m/content/62134
④ 曹國偉回應動車刪帖事件:謠言止于微博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93482.html
⑤ 英媒列出九種負責任地使用微博方式 http://homea.people.com.cn/h/2011/0815/c227889-31072.htm
⑥ 微博可有力促進信息公開 “謠言倒逼真相”危險http://www.northnews.cn/2011/0811/444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