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晏忠華
(作者是新華社喀布爾分社首席記者,2009年至2011年曾駐伊斯蘭堡分社)

□ 2012年4月26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本·拉丹家人被驅逐出境,乘坐汽車出發前往機場飛抵沙特阿拉伯。(新華社/發)
處在新聞戰爭最前沿的一線駐地記者,常會遭遇“燈下黑”的尷尬處境。2011年在巴基斯坦報道本·拉丹之死和2012年在阿富汗報道駐阿美軍風波,這兩次重大事件的報道讓我對這種處境深有感悟。
這是一個全世界的記者等待了十年的新聞事件,但誰也沒有想到它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臨。烏薩馬·本·拉丹死了,2011年5月2日一大早巴基斯坦各家電視臺都爆出了這一新聞,隨后直播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發表的正式聲明。其實,當天凌晨美軍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北部阿伯塔巴德發動突襲時,我當時所在的新華社伊斯蘭堡分社就發出了有關開槍交火和直升機墜毀的中英文快訊和消息,只是沒有料到拉丹會在這次行動中被擊斃。事后證明,恐怕當時整個巴基斯坦都還沒有人知道這一重大新聞。
拉丹在巴基斯坦境內被打死是由美國方面宣布的,隨后各種細節都經由美國官員和西方媒體披露,平時反應極快的巴基斯坦媒體這次也只能跟風報道。而且,巴基斯坦政府、外交部和軍方都遲遲不表態,新華社記者一直試圖聯系巴外交部和軍方發言人,但都無法接通電話。巴基斯坦本是事件發生的“第一現場”,卻突然變得如此被動,儼然成了“第二現場”。唯一的辦法,就是“奪回現場”,趕往真正的第一現場——阿伯塔巴德。
當天早晨,我和幾位當地雇員立刻驅車前往阿伯塔巴德,但事發現場四五公里外已被軍方封鎖,嚴禁記者進入。在一籌莫展的情況下,我們碰巧遇到一對用嬰兒車推著小孩的母女,便突發奇想,說服她們,把照相機和攝像機藏到嬰兒車下面的布兜里,混進了離拉丹居所較近的居民區。可是再往前走的時候又被攔住,我們只好爬到附近一座清真寺的露臺上遠距離拍攝,獲得了很多重要的圖片和視頻。
拉丹被擊斃震驚世界,當地駐軍一時不清楚接下來到底還會發生什么,只好嚴密封鎖現場,嚴防不測。直到軍警清理好現場后,才允許媒體靠近那座普通而又神秘的小樓。得知禁令開放的第一刻,我和其他國家的眾多記者以及當地居民一起蜂擁奔赴現場。由于第一時間潛入現場,新華社雇員趕在巴基斯坦軍警之前搶到一塊美軍墜毀直升機的殘骸!
拉丹居住的三層小樓從外觀看已顯得有些陳舊。最外層是高大的水泥圍墻,高四五米,墻頭裝有帶刺的鐵絲網。綠色大門已被貼上封條,由數名警察把守。在外面,看不出這里曾經發生過激烈交火,樓房、院墻、大門都沒有大的損壞,窗玻璃也沒破碎,只有一處墻頂的鐵絲網被當晚墜毀的美軍直升機砸壞。
拉丹被擊斃后的連續5天內,阿伯塔巴德一直有新華社記者和雇員的身影。他們反復查看拉丹住所周邊,深入采訪拉丹的左鄰右舍,從現場獲取了大量珍貴信息,發回大量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報道。這次報道當中,前后方的記者也加強聯動,前方記者和雇員不斷發回現場的采訪素材,留守伊斯蘭堡分社的記者進行加工整合,確保中英文報道的時效性和現場感。通過這種聯動,新華社發出十余篇中文現場直擊和英文現場特寫,新華社的文字、圖片、視頻報道在時效上均不輸于西方三大通訊社。
同時,新華社還緊盯巴基斯坦官方和軍方的動向,并緊密聯絡巴官員和專家,獲悉他們的最新表態和觀點意見,既確保第一時間發出政府和軍方的官方消息,又及時形成全球連線、國際觀察、參考報道等多篇深度報道。此外,伊斯蘭堡分社記者還與新華社電視和新華網多次連線,報道最新動態,并為《參考消息》《國際先驅導報》《環球》等新華社報刊撰寫數篇現場及分析類文章。
時隔半年之后,我赴任新華社喀布爾分社,沒想到很快也遭遇到類似處境和局面。進入2012年,駐阿富汗美軍連造事端,令阿富汗掀起阿戰十年來最大反美浪潮,西方媒體則全面向一邊傾斜,著力渲染美國聲音和少數阿富汗人的憤怒吶喊,而大多數阿富汗人的真實意見得不到表達,事件的客觀真相幾乎被淹沒。新華社再一次突破西方媒體的圍堵,為世界呈現系列事件發生后阿富汗的真實“第一現場”。
1月,一家視頻網站爆出駐阿富汗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朝塔利班武裝人員的尸體撒尿的“虐尸”丑聞,西方媒體借著與美軍的密切聯系,紛紛發出駐阿美軍企圖息事寧人的譴責聲明之類的報道。2月,阿富汗北部的巴格拉姆美國空軍基地焚燒《古蘭經》等宗教書籍,事件曝光后引起軒然大波,西方媒體的報道集中反映美方認為的“粗心大意”,這種解釋難以平息阿富汗人的怒火。3月,美軍士兵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省潘杰瓦伊地區槍殺17名熟睡的平民,西方媒體很快傳出美國官員稱美軍士兵“精神崩潰”的說法,讓阿富汗人無法接受。
在這些事件的報道中,新華社一方面通過聯系阿富汗政府部門發言人獲得阿官方態度,另一方面,廣泛采訪阿富汗民眾和專家以綜合輿論看法。
在持續的報道中,我和同事們不僅發出了《阿富汗抗議者怒火難息》《阿富汗和談再添變數》等綜述性稿件,也撰寫了《新華國際時評:奧巴馬向阿富汗道歉管用嗎》《國際觀察:槍殺平民再度惡化阿美關系》《記者觀察:美國撤軍,阿富汗真的準備好了嗎》等具有一定分量的分析性稿件,多篇中文稿件均被100多家媒體采用。
在報道阿富汗人的抗議浪潮時,西方媒體一方面及時傳遞美國聲音,另一方面還極力渲染少數阿富汗人的過激言行,這些憤怒的人群希望美國和其他外國部隊立即撤出阿富汗。而關于美軍該撤還是該留的問題,新華社的報道不僅反映了阿富汗普通百姓的呼聲,還先后采訪了近20位阿富汗專家學者,涵蓋喀布爾大學教授、阿富汗議會議員、智庫研究所研究員等,在此基礎上綜合編寫的《美國過快撤軍將加劇阿富汗動蕩》《美軍在阿富汗艱難度日》《美國不會拋棄阿富汗》等中英文稿件則集中體現了他們的觀點。
最近幾年隨著新華社的不斷發展和努力,新華社的報道對阿富汗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當地主流英文報紙開始采用新華社報道,當地多家電視臺也經常播發新華社圖片。在最新這輪的駐阿美軍風波的報道中,阿富汗最大英文報紙《阿富汗每日嘹望報》多次采用新華社分析文章,以平衡西方三大通訊社的報道,該報紙還在重要版面刊登了新華社英文特寫《美軍槍殺平民令遇難者親人陷入痛苦》,因為該稿件是新華社報道員實地走訪槍擊案現場后撰寫的,那是從“第一現場”傳出的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