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寧波鎮海區新聞中心 張文波
看到3月25日央視4套《山東“狼患” 8天7次傷人》這則新聞時,我虛驚了一場,山東有17個地市,莫非都有“狼患”?耐心看完,才發現“狼患”均發生在棗莊市。把發生在棗莊一地的事件,冠之以山東省,明顯夸大了地域范圍。
虛驚事小,由于媒體的誤讀誤報,夸大新聞事件的地域要素,由此造成的損失不容小覷。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黃小平博士在《珠江口海域環境污染研究進展》中稱,市民經常食用的生蠔中,銅元素和鎘元素分別超標740倍和90倍。但在相關報道中,事發地域不斷被夸大,“珠江污染嚴重 生蠔銅超標740倍”“廣東近海污染嚴重 生蠔銅超標740倍”,最后直至“廣東生蠔銅超標高達740倍”。而“銅超標”的范圍擴至“廣東”后,檢驗合格的生蠔產品因此遭殃。因為流言,惠州、湛江、陽江等多地縣市漁民養殖的生蠔大量滯銷。素有“中國蠔鄉”之稱的陽西紅光村生蠔日銷量由30萬斤降至10萬斤左右,蠔農每天損失接近百萬元人民幣。
這并不是偶然事件,令人痛惜的“毒香蕉”“西瓜膨大劑”“避孕鱔魚”等事件……無不是某些媒體未經核實,把發生在一時一地的單個偶然事件,炒作成跨區域的一種農作物或一個行業的共性事件,對讀者或造成誤導,或造成恐慌,給相關行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雖然這些傳言最終被證偽,但負面影響很難消除。因此,制作新聞標題要慎重處理地域要素,不可片面追求精煉或轟動效應而傷及新聞事實,真實準確這一準繩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