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
網絡、微博可以將公眾關注的熱點新聞迅速放大,短時間內形成“排山倒海”之勢。但是,網上的輿論熱點也有“來得快、去得快”的特點,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天。一個熱點事件還沒有公布最終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另外一連串熱點事件又相繼涌出,把前一事件沖淡,也轉移了公眾的視線。
正是摸清了這個“規律”,一些事件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就采取“冷處理”方式。在輿論形成高潮時,出來回應一下,表示要深入調查或坦誠接受調查,有錯必糾,承擔責任。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并不一定認認真真、誠心誠意糾錯,而是靜觀事態發展,希望輿論盡快平息下去,該事件被公眾淡忘,不了了之。也有另一種情況,一些單位在負面事件發生后,的確認真整改,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愿意將整改結果公之于眾,怕被公眾“舊事重提”,揭了“傷疤”。前者,鉆了網絡輿論熱點“發展規律”的空子,不痛定思痛,不真心整改,類似的負面事件還是可能復發,對政府公信、社會信任造成傷害。而后者,似也缺少了刮骨療毒的決心,開誠布公接受社會監督的勇氣。
互聯網時代,熱點事件層出不窮,“新聞”蓋“舊聞”也符合傳播規律。“熱點”可以變“冷”,但涉事單位的問責處理機制要繼續運轉并發揮作用,如何運轉需按照法律法規和制度進行,而不是根據公眾關注度的高低、媒體參與熱情的變化而“隨機應變”。當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形成時,相關部門和單位應及時向公眾發布信息。當然,擔當社會責任的媒體,也應對一些負面熱點事件進行有始有終的報道。這樣,輿論監督才能真正成為針砭時弊、懲惡揚善,推動改革和社會進步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