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認同序列、市場轉型與公民教育:以民族地區為研究對象*

2012-12-22 19:28:57
廣西民族研究 2012年3期
關鍵詞:國家

任 勇

對于社會成員來講,其認同往往是多重性的,并形成了認同序列。在不同社會成員的認同序列中,少數民族的認同序列關系顯得尤其突出,因為其具有獨特的族群身份,它的排列和組合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到多民族國家治理的根本性問題和未來國家建設發展方向。因此,關于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的問題,不僅教育學、民族學、人類學要關注,政治學也需要關注。因此本研究以試圖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考察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的變化過程,以此來回應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緊張和公民身份建構對于國家建設的影響。

一、少數民族的認同序列:政治學的意義

人類生活都是由人創造的,所以任何層面的價值塑造都脫離不了人本身。在復雜的社會組織和關系構成的網絡中,并不是由結構明顯和邊界清晰的群體構成的,而是由多個角色和多個參照系的個體構成,他們根據自己或者共同體的經歷來選擇不同的身份①身份在英文中的含義為identity,同時也被翻譯成認同。個體往往基于不同類型的認同,來確定他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的具體位置,并形成了某種屬性或者與其他屬性的差別,雖然國內有學者對采用何種翻譯用法有不同觀點。但本研究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而更多來使用認同來表述其共有的基本含義。并且需要說明的是,認同在形成過程中,有認同類型是非常短暫過程,這種類型認同也不在本研究討論的行列.和認同形式,從而構成了認同的多維度來源。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概念,認同是指某社會行為體的自我同一性和個性,是社會行為體區別于其他社會行為體的規定性,從而才有了本人與“他者”區別。但無論哪種認同類型,都脫離不了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即歸屬于某個群體的精神紐帶以及作為“我者”對立面存在的“他者”。對于生活在多元化和多類型社會組織以及文化約束體系中的人來講,在形成了自我和“他者”基礎上,往往將自己看成何種身份作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主題之一。同時,不同認同之間經常處于不斷互動和變化過程之中,有時存在著著明確邊界,有時則顯得非常模糊,所以“基本群體認同的各個要素以多種方式進行融合,而且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模式。”[1](P256)在整個認同體系形成過程中,經常會通過相關的符號、記憶等指向發生作用,從而影響不同群體的身份邊界。而這些指向體現了這些群體的特有生活方式和意義,同時也可以表明他們的運行規則和具體方向,以形成不同群體認同訴求。但如果要建構維系認同的代表指向系統和改變身份邊界,就需要借助中介變量,而在其中,教育經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認同的邊界發生變化,人們就可能圍繞其形成、轉變、激活甚至壓制來組織他們的社會互動。于是,在不同認同類型之間就會形成關于邊界互動和變化機制,從而有了遭遇、強加、借用、對話和動機轉移等一系相關行為。更進一步講,如果社會成員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認同被國家意識形態、政治權力等因素所改變,原有的認同類型和新生成的認同就會形成了包括碰撞、沖突、激活在內的復雜關系網絡,影響了社會系統和政治體系的維持和再生產過程。因此,要理解這些不同類型認同之間的關系時,就需要對它們的分布譜系進行梳理和區分。

其實社會成員在具體的社會行動中,往往會圍繞其認同譜系形成不同認同序列。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下,認同類型在個體和群體中地位和影響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根據不同的情形對自己的認同進行排列,于是從中傳遞的信息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直接影響到了整個行動的過程。因此,在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認同序列的構成以及排列就成為關鍵性問題。如韋伯關于傳統型、魅力型、法理型政治等統治類型的劃分,一定程度上就涉及到對不同政治認同類型的序列關系。并且,認同序列在不同條件下,在優先次序等方面會呈現出調和或者沖突的狀態。正是基于此,阿瑪蒂亞·森認為認同問題可以轉換為社會成員能否自主的對認同序列進行選擇的過程:“關鍵問題不在于是否任何身份都可供選擇,而在于我們是否會有各種不同的身份或者身份組合可供選擇。并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擁有對我們同時具備的不同身份決定次序的實質自由。”②根據阿瑪蒂亞·森的研究,他提出了關于身份和認同序列選擇中的身份倫理的問題,也正是這個過程凸顯了每個人不同的歸屬選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做出關于某種優先性的選擇。具體見Amin Maalouf,In the Name of identity:Volence and the Need to Belong,轉引于阿瑪蒂亞森.李風華等譯.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象北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65.所以,對于一個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社會,要認識清楚認同所包含諸種要素以及相互關系,就必須去研究認同的序列結構。而從政治學角度出發,考察這種序列結構不僅需要了解其內部的排列以及相互關系,而且還要考察整個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情形下,認同序列變化過程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群體而言。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著其成員對于國家的認同和忠誠,影響著未來國家建設道路戰略的選擇。

無論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來講,少數民族認同序列都具有典型性意義。由于少數民族認同與民族共同體性質緊密相關,它包括了從膚色、語言到共享的文化實踐、目標或信念等與少數民族特征相關的內容,就有了與國家、族群、宗教、家庭等相互匹配的認同類型,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構成了其認同序列結構。并且在不同政治形態和政治結構當中,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經常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實踐已經證明,在傳統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成長過程中,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層面,不僅僅是由一個民族或者幾個民族發展規律組成的橫向集束,而是一張縱橫交錯、左右勾連的中華民族形態的立體網絡。在這個網絡中,無論是少數民族認同序列中包含的層級要素,還是少數民族認同序列中包含的文化要素,極大豐富了傳統帝國時期少數民族作為文化共同體的內涵。對于傳統帝國政治體系而言,它們充分借助了強大的儒家文明和文化力量,發揮了文化所產生的現實治理優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性,賦予了多個民族文化形態的多姿多彩,豐富了中華民族多元化的構成形態,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形成了在中華民族基礎上的多元一體的認同序列結構。①對此,費孝通做了如下評價:漢族不斷的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從而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很多民族聯合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稱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參見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修訂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

進入近代以來,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傳統君主統治,使持續千年的帝國體系徹底瓦解,建立起以中華民國為表征的國家體系,“標志著中國國家建設開始全面從傳統的歷史邏輯轉換為現代的歷史邏輯,即告別帝國體系,走向現代國家。”[2](P21)這個邏輯的轉換使得建立現代國家成為今后中國政治發展的重要命題之一,現代國家既是國家政權統一和主權完整的有機政治共同體,也是將不同少數民族整合為具有共同國家認同的民族共同體過程,兩者共同融合于現代國家建設當中。解放以后,伴隨著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民族識別進行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從各個層面上對少數民族認同序列進行重組,而這種調整不是簡單的排列組合,因為“國家的社會控制不只意味著國家機構對社會滲透,也不僅僅是成功地汲取資源。它還包括為特定目標恰當地分配資源、規制人們的日常行為的能力。通過有控制地、選擇性地分配社會資源、政府官員們有可能為人們的生存策略提供重要的要素,尤其是重要的神話和象征性符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具有有效規制的前提和廣泛動員其民眾的可能性。”[3](P272)在這種情形下,創造性的對少數民族認同序列進行重新排序,即國家通過對政治權力的合理使用,從根本上影響了少數民族歷史發展形態,改變了少數民族舊的,甚至原始生存狀態,重塑了傳統帝國時代少數民族的認同序列結構,使其成為具有共同形態的社會主義民族形態。于是,在同一的價值的引領下,少數民族認同序列形成了有機排列,其內部整合具有共同價值基礎,提升了少數民族對現代國家的認同度,保證了國家的團結和穩定,實現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多民族國家整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改革開放以后。

二、市場轉型與認同序列緊張

1978年啟動的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開放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經濟因素對社會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濟因素對社會存續所具有的生死攸關的重要性排除了其他的可能結果。”[4](P61)這種巨大變化對少數民族地區也不例外,加上國家對民族地區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使得少數民族地區②這里說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包括內蒙古、貴州、廣西、新疆、青海、云南、寧夏、西藏八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無論是從生產總值方面,還是財政收入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增長。(參見以下圖表)

民族地區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的認同序列也發生了變化。從總體上看,前兩次分別是國家借助文化和政治力量對認同序進行重構,而這次則是充分發揮了市場所釋放的能量,賦予了少數民族成員個體權利,創造了少數民族成員自主發展的空間,形成了少數民族成員的不同價值認知,并且“隨著場景中的目標、利益、資源、價值觀念等因素的改變,行為發生的那一地理區域的邊界便會相應的拓展,收縮或者將行為激烈的以及緩和的地帶區分開來。”[5](P147)在整個資源的重新分化組合的過程中,少數民族的認同序列也必然受到影響,相互之間逐漸形成了緊張關系,并從個體權利、利益自主以及多元價值等三個方面顯現出來。

首先表現為個體權利與認同序列緊張。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權力的下放、全能主義政治的解體,促使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激發了空前的社會活力,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發展起來。在此過程中,人的主體性開始凸顯,開始成長為獨立的主體,他們從傳統的統合性社會體制中解放出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權利和權益的差別和邊界日漸明顯。與此同時,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變革也逐漸對社會主體的差異進行了確認,即包括“公共權力對治理對象的主體性地位的承認,也包括作為治理對象的群眾自身對其主體地位的意識和自覺。”[6](P72)以上的內容在社會各個層面都有所顯現,作為主體的個人形成了獨立的權利和利益。而以上的變化,對于少數民族來講也不例外。因為其所蘊含的個體的權利是豐富和復雜的,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生存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等基本權利,還包括與漢族等相比較,對于少數民族成員生存和發展特別重要的宗教信仰、受教育權、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保持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權利等權利,它們共同構成了少數民族成員的文化權利,這一點對民族地區顯的非常重要。因為該區域具有多樣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存了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以及相關的文化載體。如云南與少數民族原始崇拜有緊密聯系的山林自然圣境就是典型表現,它不僅能夠保護重要的植被和大量的珍稀物種,而且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在民族地區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發展與其成長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新時期少數民族成員在社會變化中所依賴的重要手段。對于少數民族來講,包括文化權利在內的個體權利無不是與少數民族身份聯系在一起的,因為“身份是對個人進行社會定義的一個方面,它界定了一種社會關系并賦予其對他人的權利和義務。”[7](P68)而少數民族認同序列中宗教、家庭、語言等認同都與文化緊密相關。少數民族成員個體權利的成長,改變其對社會期待以及可依賴的手段,他們更多的是基于個體選擇和判斷來對社會關系中的角色認知進行調整。

這樣對于具有特定價值觀和文化生活的少數民族成員來說,必然影響其認同觀念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少數民族對不同認同的依賴程度,從而改變的認同之間的原有排列。因為就認同本身來講,它在認同主體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分別具有了“多種認同指涉的某種有所相互沖突的聯結,始終處在秩序重置、等級重組之中,以便適于流動的社會生活,切合主體自身的生存策略。”[8](P91)所以,宗教、語言、族群、地域等都會結合不同的認同指向,而這些指向一旦遇到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環境、資源等重新組合和變動,就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而少數民族個體權利的成長,使得這種變化從可能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內容。無論是宗教認同,還是地域認同,或者語言認同,都可能會隨著少數民族個人權利成長而分別獲得內在支撐。一旦這些認同有少數民族成員個人權利作為內在支撐,這種認同的就不僅僅是單純是觀念上或者認知層次,而是演變成實際的行動力量,改變了原來依靠風俗、習慣、家族來進行調整少數民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機制,進一步引發生活方式、治理機制甚至組織形態的變革。加上改革開放以后,民族地區的社會控制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不僅有整體層面上單位制度的解體,并且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少數民族個體權利成長與原有的國家整合機制之間產生了裂痕,讓原來曾經不復存在的一些地方性認同又重新出現,而地方性認同又為少數民族個體權利提供了內在價值支持,最為典型表現為少數民族原生宗教認同的復興。作為曾經對少數民族影響深遠的認同類型,如果缺乏國家對少數民族成員的積極引導,宗教所具有終極關懷的認同就可能與個人權利結合,甚至會演變成他們獲得和維護自己權利的工具和手段,民族地區曾經出現的一些群體性事件其實就與此緊密相關。因此,在整個中國社會大轉型的背景下,少數民族的個體權利得以迅速成長,此時的個體權利不僅僅作為成員資格的要素,同時也可以扮演強大的整合力量和賦予認同的集體力量。這樣,認知和行動之間就發生了互動聯系,在認同序列之間發生可能沖撞,從而形成了認同序列的緊張關系。

其次表現為利益自主與認同序列緊張。改革開放以后不僅有少數民族個體權利的成長,而且由于社會自主的過程中催生了獨立的權利主體,少數民族成員逐步形成了自主的利益判斷。對于民族地區而言,這種利益自主形成的意義是雙重的,一方面對于少數民族而言,其利益的表述和表達愈來愈明顯化和公開化,并與個體權利訴求結合在一起,從而具有政治參與和行動的支撐力量。另一方面則是對于生活在民族地區的漢族而言,其在原來國家整合下而受到抑制的利益自主表達開始得以體現,進而影響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互動。對于少數民族和漢族大聚居和小雜居格局的西南地區,由社會成員利益自主必然會引發族群之間的沖突,比如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行政區域劃分的爭論即是例證。在涼山州,少數漢族干部對“西涼合并”一直不滿,他們多年以來到處活動,企圖分割涼山彝族自治州。1998年5月,涼山州政協向有關部門報送了一份由38名政協委員署名的《關于劃小行政區域、將涼山一分為三,分別設立地、市、州的建議案》。主張把漢族人口占多數,也是涼山最為富庶的9個縣從涼山州范圍內劃分出來,分別成立西昌地級市和會理地區專署。同時,將涼山州府遷回昭覺,管轄8個國家級貧困縣。1999年3月,該建議提案又以四川省部分全國人大代表的名義,提交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立即在彝族同胞中引發強烈反響,紛紛組織集會,散發反對材料,最后阻止了該建議案的立案。[9](P153-154)

就利益自主表現形式而言,不僅表現在利益表達層面,而且也逐漸滲透到少數民族成員的日常生活當中。因為市場經濟是與利益刺激結合在一起的,在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民族地區各種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被迅速激發出來,導致了整個資源分配和價值觀念體系重新調整。民族地區也不例外,經濟發展成為民族地區的頭等重要任務,并與地方政府推動的各項制度改革結合在一起,原來的人地關系逐步得到分離,利益取向日益成為少數民族成員的主要推動力。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國家在包括西南地區在內地方推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整個國家統一政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各種資源被分配到該地區,也加速了這一區域少數民族利益自主性的傾向。于是在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刺激下,原有國家整合下的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發生了變化,其中族群認同表現的最為明顯,呈現出激活和強化的趨勢,影響了認同序列的平衡。

在西南地區,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少數民族族群認同更多的是與經濟和文化因素結合在一起。例如很多少數民族大型活動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基于經濟因素,而是希望借助文化活動的展演和宣誓,來贏取社會公眾對自我族群的認同與尊重。出于發展當地經濟需要,各種少數民族傳統的語言、服飾、風俗在被充分挖掘同時,族群認同也逐漸被建構和強化。同時,巨大的社會變革在創造少數民族利益自主的同時,也使少數民族更多開始從族群、血緣、家族、地域等要素中來尋求對自己的安全感和支持感,加上“每個族群有著不同的歷史,這些族群有區別的被放置于各種不同的社會位置,結果,族群可能成為追逐群體和個人利益的動員中心。”[10](P29)于是,原來與國家整合制度緊密結合的認同序列結構就發生了微妙變化,并可能出現了分離的趨向,一些認同類型在文化層面形成獨特的認知體系和價值情感,并逐步與利益自主結合在一起,而進一步顯性化。于是,認同序列結構中的一些新的認同被重新創設出來,成為少數民族成員行為策略的重要依據和獲得具體利益的手段。例如貴州的“屯堡人”族群認同出現即是典型的事例。現在“我們屯堡人,我們屯堡文化”不僅常常出現在當地的精英的口中,而出現在很多村民和外界交流的對話中,畢竟統一到“屯堡”這面大的文化旗幟下對所有的亞群體公共臺爭取資源和其他利益是有利的:自屯堡文化旅游開發以來,政府花費巨資為云峰八寨搞基本建設:修公路、鋪設石板街道,政府還花費巨資為當地做旅游規劃,作旅游宣傳開發市場等。而所有這些投入都是沖著“屯堡文化”而來的。如果各亞群體仍然站在各自己“莊家人”“客家人”的立場就不可能爭取到那么多的資源,也很難開發如此大的產業。①屯堡人是生活在貴州的明朝時期移民的后裔,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由于身份和習俗的特殊,當地少數民族把他們看作是老漢人,而后來的漢族移民則把他們看成是少數民族。吳曉萍.屯堡人族群認同論[J].吳曉萍.《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M].哈爾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M].第389-390頁.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并不少見,在少數民族成員的利益自主過程中,經濟發展促使了少數民族成員從原來的與國家緊密融合在一起,而開始逐漸分離并成為主體意義上的個體。其產生的效果是雙面的,一方面加速了少數民族現代化進程,因為現代化本質就是人的現代化,而少數民族利益自主可以為其提供重要條件,另外一方面則引起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的重新分化組合,無論涉及到國家、族群、村寨等認同序列的縱向結構,還是涉及到風俗、宗教等認同橫向結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會出現分離或者創設現象,并在利益的誘導因素下,呈現出錯綜復雜的關系,因為“在它之中,個體成員以各種錯綜復雜的方式相互聯系,因而他們全都享有許多共同的社會利益,但是,另一方面,關于大量的其他利益,他們又多少相互沖突。”[11](P239)這種沖突和緊張也必然反映到認同序列結構當中,在此過程中,少數民族成員圍繞著不同目標,對于不同認同的歸屬程度是不一樣的,加劇了緊張關系的發生。因此,少數民族利益自主就成為影響認同序列緊張關系的重要變量。

最后表現為多元價值與認同序列緊張。無論是傳統帝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認同序列,還是建國初期以國家整合背景下的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無不是與一定的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的。對于前者而言,依據帝國體系中儒家文化的價值判斷,少數民族被認為處于中原文明的邊緣,蠻夷等就成為對少數民族的慣常稱呼,傳統帝國基于儒家文明的優勢,成為對待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的基本出發點。而對于后者而言,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建立統一的現代國家,實現國家整合成為國家在民族地區的重要戰略目標,在充分借助了政治權力的基礎上,幫助處于前現代性狀態的少數民族轉變為社會主義民族形態。正是基于以上的價值判斷,國家在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同時,實施了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以及各民族共同繁榮在內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從而保障社會主義民族價值觀在少數民族中得以落實和體現。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內外各種交流日益頻繁,原有的一元化價值現象不復存在,多種價值觀念開始產生了重要影響,價值多元化成為對這一狀況的基本描述。對于少數民族來講,這些多元化價值理念既包括少數民族本身的傳統價值,也包括在帝國時代民族地區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儒家文明,同時還包括帶有濃厚西方色彩的多樣價值理念,典型的如多元文化主義思潮,它們分別構成了對民族地區影響較大的價值理念,如有學者評述的那樣:在民族問題上,儒家文化傳統,即包含著“有教無類”的文化民族觀,也包含著“華夷之辨”的對非主流族群的文化歧視,而共產主義理論既包含著深入人心的民族平等理念和對“民族自決”的原則的強調,又包含著“民族問題實質是階級問題”和“民族注定要消亡”這樣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武斷”解釋,至于西方社會理論,并不是基與文化特殊性的尊重,而更多的是基于歐洲以及后來的美國的思想傳統和社會發展經驗所形成的“普遍價值”。[12](P271)

這些對少數民族有重要影響的多元性思潮背后,其實代表著不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取向。在民族地區各種新興媒體的推動下,多元化的價值理念以各種形式影響到少數民族成員,并被逐步認識和轉化為實際行為。其產生的影響也是雙重的,一方面使少數民族從舊的生產方式中分離出來,根據市場的觀念進行生產和消費,成長為獨立的主體,少數民族成員感受到真實的物質生活變化;另一方面則是市場經濟所包括的交換原則、個人主義等內容跨越社會經濟領域,進入了少數民族的精神生活領域,促使其形成多元化的價值判斷和認知體系。因此,在市場作為主要資源配置的背景下,以往與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相匹配的價值取向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可能表現為對傳統價值的顛覆,“反應了其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等級規定與身處其中的行為人體驗之間在根本不一致。這可能是由整個社會階層向上向下流動所致,或是由于社會角色的合并,或是因為出現了不符合現有范疇的新角色。”[13](P16)在多元價值的指引下,少數民族成員可能會扮演與這些價值相適應的角色,并從這些價值中汲取內在力量。于是,由于價值的改變,少數民族成員就會對原有認同進行重新評估,其過程就可能催生出新的認同形式,甚至也可能喚醒了潛在或者已經消失的一些少數民族中認同意識和價值關懷。關于這一點,民族地區發生的很多實踐已經充分證明。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在對整個心理機制進行愈益細密調節的意義上,行為改變的方向都是由社會愈益多元化、由不斷發展的職能分工、由相互依存的鏈條不斷延伸而決定的。”[14](P199)可見,由于民族地區的價值多元化的過程,引發了多元化思潮之間的相互碰撞,也讓作為少數民族成員的心理基礎和行為方式發生變化。這樣,少數民族的認同也會隨著其心理活動變化而變化,原來相對排列整齊的認同序列在多元化價值取向中顯得脆弱和無力,成為導致認同序列緊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和前面的個體權利、利益自主一樣,多元價值也成為少數民族成員序列緊張的關鍵要素,但與前兩者不同的是,多元價值更多體現為軟性的力量,其作用少數民族成員的認同變遷的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國家也必須采取相應的手段來緩和認同序列的緊張關系,避免和減少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三、知識供給與公民教育:現代國家的反應

面對市場轉型與少數民族認同序列之間存在的緊張關系,作為現代政治共同體的國家不能無所作為。因為無論從那個角度出發,現代國家作為世界政治中的基本單元,扮演著維護政治團結、公民權利保護者和生活福利提供者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組織性力量。在整個少數民族認同序列體系的建構中以及多樣性的社會中,國家“為民族的建立提供了資源,而假定民族統一和共享的民族命運為國家發號施令的野心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據。”[15](P44)而對于此時的現代國家來講,已經不同與帝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國家形態,其依據的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國家治理機制已經發生了完全的變化,如吳文藻所說:“部落社會乃以血緣的宗親觀念為基礎,倚重風俗禁忌的制裁;封建社會乃以盡忠的社稷觀念為基礎,倚重禮法名教的制裁,政治社會乃以地緣的領土觀念為基礎,有偏于政治權威者,多賴法律的制裁,又偏于公民權者多,多賴輿論的制裁。”[16](P117-118)正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作為非人格化并具有完整組織體系的政治力量,國家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其擁有的資源日漸豐裕,具有的策略和手段也逐漸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面對國家和社會變化過程中,少數民族認同序列呈現出的內在緊張關系,要實現少數民族不同認同之間相互吸納,有機互補,就需要依靠和引入國家的力量,“不僅需要政治系統保證體制供給,同時應該保證秩序供給。”[17](P74)而在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國家通過提供和補充源源不斷的知識能量,來實現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的重構。

不同于制度設計、合法性等基礎性資源,知識本身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生相隨,可以“把這些從表面看來沒有聯系和分散存在的事實,置于它們實際存在于其中的,始終存在但也在不斷變化的各種經驗形態之中來理解。”[18](P131)通過知識的生成,從而形成了對世界和秩序理解的完整脈絡,并與具體的行動者相結合,其蘊含的內容已經超越了單純答疑解惑、技術積累以及文字組合等實用層次上的含義,進一步體現為一種能力、一種價值,一種可以賦予生命以動態意義的體系。所以,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知識的更新和傳遞,自從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就離不開知識及其相連接的政治形態、經濟形態以及社會形態支持。人們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和傳授,形成了對其生活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構建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網絡,形成支持了政治形態成長和延續的知識基礎,在這里“政治并不是由一個僵化的角色組合起來的世界,而是一個依靠知識將人們聯結在一起的動態世界,人們在這一個世界中不僅扮演著一種角色,而且還體驗著一種獨特的生活。”[19](P24)因此,要實現現代化,國家就必須源源不斷的提供可行的知識供給,給社會成員補充有機的能量。如果說政治是秩序的有機聚合,那么正是知識供給為秩序的創建、設立甚至改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現代知識的生成為近代以來國家沿著文明道路前進提供了方向。也正是基于這一點,福山認為規范和文化價值是國家的重要供給性要素①從國家建構的角度來看,福山認為國家概念的第四個供給要素是規范和文化價值,公共政策只有在邊緣上操縱它。文化價值實際上取決于教育、領導和其他社會的相互影響,文化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參見弗朗西斯.福山.黃勝強等譯.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從具體治理過程來看,由于知識是可以重復進行傳授的,并采用可控制的方式來進行傳授。因此,在社會體系中,僅僅依靠知識本身是沒有辦法發揮其作用和效果的,必須通過與社會成員相結合并賦予其能力,“使行動者有能力在可以控制行動的偶然環境的條件下,讓某些事物運轉起來并建構現實。”[20](P10)在建構現實的過程中,知識才能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社會行動力量和行動能力,一種與身份和認同相關的能力,“不必為了肯定某種身份的優先性而否定另一種身份的存在,相反,當發生沖突時,我們必須做的是,確定不同身份在所涉及問題上的相對重要性。因此,無論是對身份的規定,還是在確定它們所提出的要求的相對重要性問題上,推理和審視都十分重要。”[21](P25)所以,國家可以通過適當的知識供給方式來影響每個少數民族成員的思想、認知、觀念和信仰,進而改變其思維推理、價值判斷以及社會行動,將經濟發展中所激發的能量合理的疏導到現實精神生活和秩序當中,改變可能導致出現緊張關系的認同結構排列,緩和它們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和矛盾,實現不同類型認同之間的有機互動,這樣就體現出現代國家提供知識供給的效果。

而對于分布著多個少數民族的民族地區來講,由于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演進過程進程而導致其心智模式的差異,使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擅長和偏愛的認知方式以及相關知識類型,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特點的地方性知識體系。而國家所提供的知識很大程度上與國家權力體系結合在一起,并經常表現為整齊劃一的形式,于是在推進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國家知識與少數民族本土知識不相兼容局面,這樣就會導致國家知識供給短缺的情形。所以,國家通過給對少數民族提供成熟而完備的知識體,來“緩解由于社會經濟變革的自然過程所產生的,并且由于相應的規范的滯后帶來的資源配置的不公或者資源的短缺,”[22](P120)必須容納地方性知識的內容,讓其成為支持國家知識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輔助力量。其實,這種思路也對應了少數民族認同序列中,國家認同和其他認同之間關系。通過一體多元的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其知識容量在少數民族成員中的充分擴展,讓其不同類型的認同在社會發展和知識交匯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內在合理張力,形成國家對少數民族完備的知識供給體系。

要實現和落實國家對少數民族知識的有效供給,最直接和最常見的方法體現為教育上,因為從普遍的意義上講,“只要個人生活在一定的語言集體中,生在一個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識和技術及具有一定生產方式和結構形式的社會中,生在一個具有其憲法和法律規范的一定國家中,而且在這個社會和這個國家中生活,只要他自己不能一個人去發現和創造他在這個自然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國家的環境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那么他就是一種依靠繼承的生物,一種需要教育的生物,一種要接受教育的生物。”[23](P55)而放在國家治理層次上,教育已經不單純是對知識的教授和傳承,也不僅僅是為了追求人心靈的愉悅和享受,而是作為一種政治社會化活動,培養社會成員的社會認知、思維習慣和價值判斷,從而培養符合現代政治要求的理想政治人格。從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它們“都認識到了教育是促使民族性基本要素形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教育使文化落后民族得以迅速趕上一般水平的途徑;教育是弱小民族通過其文化力量和成就強大起來的途徑,教育使世界對國家的組織類型來說“變得安全”的唯一途徑。”[24](P52)所以教育立國的理念往往會成為國家建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所產生的實際效應,往往要超越于教育本身。由于在國家演進過程中,人們發現國家治理中的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對人培養和教化,“教育制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們把它視為獲得大量機會、經濟增長和民族融合的組織機制,國家教育制度是國家推動建設和加強現代化制度的基石。”為此,國家往往會規定接受教育的條件,并依據教育制度所確定的各種標準來評價個人的文化資本,提供人成長過程中隨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于是,教育就會成為根本上左右人的成長和社會發展形態的重要力量。而對于存在著認同序列緊張的少數民族來講更是如此,“教育系統與其說是整合一個民族的居民,不如說更多地是使民族的概念本身具體化,”[25](P88)通過知識的供給來緩和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的緊張關系。因為“生活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由教育和訓練組成的過程。各種習慣用法、習俗、習俗,都是在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那些情境中,由各種過程構成的。”[26](P201)而少數民族認同序列形成是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育發生的方式正好與此存在著內在契合。

同時,還必須考慮少數民族身份的變化,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最終效果。如前面所言,隨著國家和社會的變化,少數民族也在發生變化,個體權利、利益自主以及多元價值影響著少數民族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如果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公民教育就是一種最為適當的方式。因為上面發生種種變化,實際上與其公民身份的形成和發展結合在一起的。在社會自主和國家轉型背景下,公民身份在少數民族中諸多身份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地位,并可以成為連接少數民族不同認同類型的紐帶。“現代的工業社會中,文化替代了這種結構 (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結構)。這就是語言和文化成了霧狀社會的新凝合劑,這種社會以失去根基、非傳統化的個人為基礎,而這些人則必須被整合進工業化的機器之中,并且他們新的和僅有的可接受的認同就是以文字和文化為基礎的公民身份。”[27](P107)既然公民身份能夠成為連接少數民族成員紐帶,那么公民教育在少數民族中的推進也就具有了可能性。具體而言,通過適當公民教育,讓與公民相關的公共知識在少數民族中進行擴散,形成以現代公民為基礎的政治文化氛圍,以公民身份的建構來調和少數民族認同序列中的緊張性。從現實來看,新的社會環境中產生的權利和社會要素,實際也是少數民族向公民身份轉化的過程,這一方面需要國家對提供法治和民主等外在條件的保障,而另一方面則需要少數民族作為公民主體,形成公共意識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少數民族公民教育的推行可以滿足這些條件,“獲得共同治理、接受共同教育,參與或應對相同的權力中心,單單這一事實便超越了共同歸屬的表象,產生并強化一種共同身份的情感,”[28](P12)即通過公民教育的社會化過程,在獲得以公民身份為背景的價值共識基礎上,國家把所秉承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有效的分配給每個不同民族的成員,從而培養出認同國家、遵循制度、接受信仰的現代公民,既能滿足現代國家在民族地區治理的基本要求,又能讓少數民族成員的認同在公民身份的形成過程中得以調適和優化,從而緩和由國家轉型和社會發展而引發的認同序列緊張。

因此,作為國家知識供給的方式,少數民族公民教育的推行既要考慮國家整體戰略的要求,也要納入地方性知識的要素,實現一體與多元的有機結合。而在具體實踐中,要使少數民族的公民教育效果得以落實,形成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公民教育應該具體如何開展取決于每個國家的民族傳統以及少數群體文化與主流文化一致或者分歧的方式。”[29](P184)所以,針對少數民族的公民教育不僅要體現公民教育的一般性規律,還應該結合現代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及民族地方現實情形。而做到這一點,就首先要重視國家認同與公民教育的關系。國家在對少數民族進行公民教育過程中,國家認同是應該首要考慮的要素。因為少數民族成員對于國家的歸屬和忠誠構成了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少數民族成員對于國家的認同,統一完整的國家也就很難真正建立并得以持久,更不用說來調整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結構,尤其對于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更是如此。

四、結 語

從整體上看,少數民族的認同序列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政治系統結合在一起,尤其是無法脫離國家治理的影響。在國家治理的不同時期,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結構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其表現形式也不斷發生變化,反過來又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目前條件下,作為一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公民教育可以緩和少數民族認同序列系張關系。對于中國的這樣的多民族國家來講,其意義不僅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穩定,而且對國家的政治發展和民主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1]哈羅德·伊羅生.鄧伯宸譯.流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喬爾·S·米格代爾.張長東等譯.強社會與弱國家:第三世界的國家社會關系及國家能力[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

[4]卡爾·波拉尼·馮鋼等譯.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維克多·特納·劉珩譯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征性行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林尚立等.政治建設與國家成長[M].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8.

[7]托馬斯·許蘭德·埃里克森.董薇譯.小地方、大議題—社會文化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8]米格爾·卡夫雷拉.李康譯.后社會史初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侯遠高.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權益保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0]馬戎.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1]喬治·H·密德.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12]關凱.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13]格林菲爾德.王春華等譯.民族主義:通往現代性的五條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諾貝特·埃利亞斯.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第二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15]齊格蒙特·鮑曼.鄭莉等譯.作為實踐的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6]吳文藻.文化表格說明[J].王建民.20世紀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7]王滬寧.新政治功能:體制供給和秩序供給[J].學術季刊,1994(2).

[18]卡爾·曼海姆.艾彥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19]劉建軍.中國現代政治的成長:一項對政治知識基礎的研究天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0]尼科·斯特爾.楊建芳譯.論全球知識的分布與傳播[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2).

[21]阿瑪蒂亞·森.李風華等譯.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2]賈恩弗朗哥·波奇.陳堯譯.國家:本質、發展與前景[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集團,2007.

[23]茨達奇爾.李其龍譯.教育人類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4]Fuller and Robinson,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New York:Praeger,1992.

[25]邁克爾·舒德森.李貝貝譯.文化與民族社會的整合[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5(1).

[26]卡爾·曼海姆.艾彥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上海[M].華夏出版社,2001.

[27]安東尼·史密斯.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集團,2006.

[28]阿爾弗雷德·格羅塞.王鯤譯.身份認同的困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9]戴維·米勒.劉曙輝譯.論民族性[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色伊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精品图区|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日韩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亚洲区一区|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1亚瑟视频| 91偷拍一区|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青涩在线|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老色鬼欧美精品|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在线欧美|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久久国产香蕉|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免费播放毛片| 色综合五月婷婷|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