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捷
2012年這個夏天,無論是美國的華爾街、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還是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不斷地給高溫城市發出降溫警訊。7月9日,中國發布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后,于13日發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更顯得引人注目。正如國外媒體評論的那樣,鑒于歐洲經濟持續衰退,美國和日本復蘇緩慢,如果全球經濟要擴張,中國增長至關重要。
而中國6月份的CPI上漲2.2%,為2010年1月以來最低;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1%,創31個月以來最低;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2,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已經連續第二個月下滑……這些看起來不大樂觀的數據,激起了外媒關于中國經濟風險的討論。
“中國經濟前景呈現不明朗狀態,盡管PMI依然處于經濟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50以上,”《日本經濟新聞》認為,由于受到歐債危機和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影響,中國國內外需求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導致生產活動低迷。英國《金融時報》則說,疲軟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說明,第二季度經濟增速已經低于8%的象征性關口。
此外,中國于7月5日進行了一個月內“意外”的第二次降息,且為存款利率降幅小于貸款利率降幅的非對稱降息。路透社援引分析師的觀點認為,這表示中國央行有意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從而刺激信貸需求及經濟增長。法新社則援引花旗銀行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中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再度下調利率,“表明經濟數據比預期疲軟,二季度經濟增速慢于一季度”。
同時,外媒也注意到中國和歐洲央行同日降息的舉動。法新社援引駐上海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話說:“刺激增長是全球性的行動,中國希望參與其中,所以這次降息有可能是協調好的,中國想證明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p>
6月CPI和PPI下滑明顯,路透社認為這暗示實體經濟需求確實不振,加深了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它還援引新加坡華僑銀行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通貨膨脹已經不是中國面臨的直接威脅。我們預計7月份CPI將下降到2%以下。如果價格下跌太快,助推通貨緊縮預期,中國可能會進一步降息。”美國《洛杉磯時報》也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挑戰已經從一年前的通貨膨脹轉變為通貨緊縮,并指出通貨緊縮可能會給企業利潤造成巨大損害。
路透社7月5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學家預計,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將比去年同期增長7.6%,這將是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并且是連續第六個季度呈現較低增長。
在對中國經濟趨勢的評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于“硬著陸”風險的討論。一些媒體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在加大。英國《每日電訊報》一名編輯在題為《中國走向硬著陸》的文章中說,中國硬著陸的可能性看起來非常高。他提到,中國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可能已經開始經歷發達經濟體們已經遭遇的從繁榮到蕭條的轉變。
英國《泰晤士報》指出,有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形勢并非一片大好。它提到閑置的煤炭儲量接近創紀錄水平,而中國的最大建筑機械制造商也開始裁員?!短┪钍繄蟆愤€援引英國諾斯奎爾藍橡公司中國問題經濟學家蘭達·卡爾的話說:“十年來,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內儲蓄共同形成支撐中國經濟崛起的流動性緩沖墊。現在貿易放緩,外國資本撤離本土,國內資本到海外尋求避風港,所以這個緩沖墊有被硬著陸取代的風險?!?/p>
盡管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慧眼中國環球論壇2012年會”上表示,他相信中國有能力避免硬著陸,其他一些外國媒體卻難以表示樂觀。有些文章的標題赫然出現了“末日”這樣的字眼。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最近一篇題為《中國經濟末日的五個信號》的文章提到,“企業在減少向銀行貸款。制造業產出停滯,利率意外下調。進口表現平平。GDP增長預測走低,有些人認為中國或許已經陷入衰退”。文章提到中國地方政府面臨勒緊腰帶度日,甚至要拍賣名下豪車,富人傾向于在經濟形勢艱難的時候離開中國,本該對能源需求旺盛的夏日中煤炭卻大量閑置,豬肉需求量下降和雞蛋價格迅速上漲,這些都是中國經濟萎靡不振的信號。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一篇題為《中國經濟——末日將近?》的文章則說,中國經濟減速甚至催生了一種稱為“中國壓力指數”的新的金融指標。據說,這個指標是日本金融服務企業野村證券發布的。野村的一名分析家表示,他的企業認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在2014年底之前開始經歷經濟硬著陸。
不過,在悲觀面對中國經濟數據以及未來趨勢的同時,外媒也敏感地意識到,中國6月份CPI和PPI低于預期,表明對商品的需求在下降,中國因而可能出臺更多支持增長的政策措施。外媒普遍認為,溫家寶總理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釋放了明確信號,即政府將采取更多措施支持增長。
雖然一些媒體對中國經濟形勢不樂觀,但不少媒體依然認為,中國尚有空間對抗經濟減速和刺激增長。
法新社說,7月9日公布的官方數據表明中國通脹壓力放緩,這使得政府在重新啟動增長方面可能會有更多靈活性。美聯社也說,通脹放緩使得中央政府有余地實行降息或其他措施來扭轉衰退,同時又不會引起生活成本上漲。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和印度都在設法刺激增長,但中國在應對增長問題方面顯然比印度有優勢。它援引香港智庫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項目主管高路易的話說:“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占據著非常有利的位置。與其討論中國是否有能力刺激經濟,不如說問題在于它將選擇什么樣的政策措施來刺激經濟?!?/p>
對于中國將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經濟,路透社認為,由于國內外經濟整體不振,預計中國將繼續實行寬松政策,不排除進一步降息。美聯社則援引法國農業信貸投資銀行經濟學家達留什·科瓦爾奇克的話說,中國可能不會進一步降息,而是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來增加可供借貸的資金。他認為可能會有減稅,增加基礎設施上的支出等手段。
《華爾街日報》文章認為,北京有著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措施選項來振興經濟,但中國面臨的挑戰是確保不會在采取貨幣政策時做過頭。它說,在金融危機期間,政府下令國有銀行加緊放貸,結果大量的錢涌入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項目,制造了大量壞賬和房地產泡沫。
路透社也提醒說,放寬信貸的風險可能是進一步助推效率低下行業的產能過剩,卻沒能改善增長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