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立群
上半年中國GDP增長率為7.8%,其中第一季度為8.1%,第二季度為7.6%。盡管經濟增長呈現回落態勢,但筑底企穩的跡象已開始顯現。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0.4%,增速較1-5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6月份消費同比實際增長12.1%,較5月份提高1.1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個月小幅回升;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長9.2%,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綜合看,三大需求止跌企穩,小幅回升。從需求數據看,我認為經濟增速下行過程已基本結束,3-4季度經濟增長率可能在2季度水平上保持穩定或略有提高,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5-8%之間。
經濟增長筑底企穩跡象的出現,首先與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潛力密切相關。中國有巨大的人力和勞動力資源,勞動年齡人口超過9億人,而且還在增加之中。盡管國內外有越來越多的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擔心,但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轉移活動遠未結束,現代經濟的規模相對于人口和勞動力轉移的要求明顯偏小,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蘊含的內需擴大和經濟增長潛力還非常巨大。13億多人口,人均GDP由5000多美元向10000-20000美元跨越的過程,其釋放的消費增長潛力、與之聯系的投資增長潛力將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的高儲蓄率使存款規模達到投資規模的近3倍,建設資金數量充裕。經濟全球化和自主創新活動,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要素供給。在這一基礎上,中國經濟增長率不會出現持續下滑。經濟增長筑底企穩也與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4萬億投資,在“保8”的目標實現以后及時進行了調整,從而有效防控了財政債務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的發展,為“穩增長”預留了較大空間,這些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預調微調創造了必要條件。而穩增長多項政策效果的顯現,必然使濟增長降中趨穩。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條件已經發生重要變化。第一是市場需求快速擴張的情況已經發生重要改變,既包括國際市場在金融危機以后的降溫,也包括國內住房、汽車市場逐步趨于成熟和平穩,還包括基于產能擴張的投資高增長結束。這些必然導致經濟增長水平下降。第二是要素成本明顯提高,低成本發展條件發生了重要改變。基于成本變化的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調整,總體也使經濟增長水平有所降低。應該認識到,這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規模擴張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中國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由此開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企業開始進入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到來,對經濟體制特別是經濟內在約束機制、破產退出機制、財產風險責任承擔機制的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對進一步規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和經濟責任的過度、不當介入,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基本民生保障職能提出了迫切要求。
當前,使經濟增長率由年均10%左右平穩下降到7-8%,是首要和最緊迫的任務。由此既可以形成推動經濟轉型、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倒逼環境”,也可以繼續釋放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為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發展空間,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改革攻堅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
當前形勢的發展顯示平穩“下臺階”的目標有望實現,但切不可過早樂觀,還要密切監測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繼續抓好穩增長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努力使經濟增長在7-8%之間穩定下來,進而為經濟轉型創造必要環境。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