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俠
奧朗德登上權力頂峰后,很快兌現了他在法國總統大選中的一個承諾——男女平等——在這位社會黨人組建的新一屆內閣中,女性部長有17人,恰巧達到了總人數的一半。
對于內閣中的這“半邊天”,媒體稱之為奧朗德的“娘子軍”。她們之中有黑人,有亞洲面孔,有北非移民的后代,也有更多的名望不高但能力較強的女性原住民……通過她們,奧朗德力圖給法國新政府樹立一種新形象——開放、平等、平民化。
克里斯蒂亞娜·托比拉有個綽號叫“自由電子”,原因是她特立獨行、桀驁不馴,很少顧及所屬黨派的信條。她曾是左翼激進黨的副主席,也曾與奧朗德的社會黨結盟,但卻經常與這兩個黨派的主流觀點發生沖突。比如,2005年法國就《歐盟憲法條約》舉行全民公決期間,時任社會黨第一書記的奧朗德呼吁支持者投贊成票,但托比拉硬是與他唱對臺戲,成為左翼的“叛逆分子”。
而如今,在奧朗德的17位女性部長中,地位最高的正是來自法國最大海外省法屬圭亞那的托比拉,她以掌璽與司法部長的身份占據著內閣第四把交椅。
托比拉1952年生于法屬圭亞那,早年家境貧寒,曾在巴黎攻讀過社會學和美國黑人人種學。大學期間,她參加過許多支持阿爾及利亞、巴勒斯坦和海地獨立的集會活動,這源于托洛茨基、蒲魯東和馬克思等人的著作給她帶來了激進思想。回到故鄉后,托比拉主張法屬圭亞那獨立,她為此積極奔走,并最終成為一名獨立派斗士。分析人士認為,奧朗德拉托比拉入閣的意圖在于突出本屆政府“地區平等”的理念——海外省也是法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托比拉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01年,當時她力推議會通過確定販賣黑人和實行奴隸制為反人類罪的法案,該法案后來也被稱為《托比拉法》。
2002年,她作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候選人參加了總統大選,當時,因其是黑人并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了2.32%的選票,托比拉名聲大噪。事后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托比拉的參選嚴重分散了左翼社會黨的選票,這是當年奪標呼聲最高的前總理若斯潘在大選第一輪投票中慘遭淘汰的重要原因。
據悉,托比拉上任后將主抓兩件大事:一是計劃出臺一項針對性騷擾的法案,二是打算取消針對未成年人的輕罪法庭,恢復以感化教育為主的特殊機構。鑒于法國社會治安問題日益惡化,托比拉的第二項計劃目前已遭到不少非議。
“委員會會議,新聞發布會,通宵達旦的討論……她數星期不知疲倦地工作以找出改革法案的缺陷,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堅韌和耐力。”
“她既有雄心也非常務實。我們在一些問題上達成一致,但過段時間她卻突然變得強硬起來,使談判的天平向社會黨方面傾斜。”
法國前勞工部長埃里克·韋爾特所說的那個“她”,嚴肅,勤勉,在核心問題上寸步不讓,又頗具談判技巧。如今,這個“她”已成為法國社會事務和衛生部長。
瑪麗索爾·圖雷納,在17名女性部長中地位不是最高的,但職責卻最為重要,因為社會黨的核心理念和群眾基礎都體現在社會公平上,這方面的政策差異,正是左翼社會黨與右翼人民運動聯盟最大的不同。
圖雷納1959年出生在巴黎。她最初畢業于法國著名的高等師范學院,主修經濟和社會科學,后來曾就讀于巴黎政治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歸來后,她成為國防部秘書處一個項目的負責人,由此進入政界。1988年到1991年間,她出任法國前總理米歇爾·羅卡爾的地緣戰略顧問,逐漸嶄露頭角。
1997年,圖雷納被時任社會黨第一書記的奧朗德任命為負責黨內團結和社會福利事務的全國秘書,因為她是為數不多的熟諳社會和醫療保障事務的國會議員之一。圖雷納在2010年的法國退休制度改革中為公眾熟知,當時,她是反對前總理菲永退休制度改革法案的先鋒人物之一。
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期間,圖雷納是奧朗德競選團隊中“社會、醫療、殘疾人和老年人事務”的負責人,奧朗德當選總統后,她出任社會事務和衛生部長成為理所當然。
為了有效地在社會事務和衛生領域實施改革,奧朗德破天荒地委派了三名女性部長級代表來輔助圖雷納,目前,她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落實奧朗德在競選期間做出的承諾——“讓連續工作41年以上的人可以在60歲以前退休”。
奧朗德的新政府中,破天荒地出現了一張亞洲面孔,原籍韓國的弗勒爾·佩爾蘭。她被任命為負責中小企業、創新和數字經濟的部長級代表,輔助生產振興部長阿爾諾·蒙特堡。
佩爾蘭1973年生于韓國首爾,出生后即被遺棄,后被一個法國家庭收養。她畢業于法國高等經濟商學院,然后在巴黎政治學院主修公共事務。24歲時,她考入了有法國政治家搖籃之稱的國立行政學院。
佩爾蘭26歲就成為法國審計院的法官。她工作勤奮,不斷升遷,并逐漸進入社會黨核心圈子。
2002年,她加入若斯潘的競選團隊,2007年大選期間,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任命她為新聞團隊的負責人,2012年大選中,她又被奧朗德委以重任,成為“社會和數字經濟”團隊的負責人。
法國歷屆政府中不乏黑人部長和具有其他國家血統的白人部長,但任命純亞洲血統的人還是頭一次。因此,佩爾蘭入閣被認為是奧朗德政府推行種族平等理念的最佳體現。
“平等”是法國社會黨的核心思想和行為準則之一。從內閣組成來看,奧朗德的確在男女比例上體現了這一點,但實際上,真正的平等遠未實現。
在內閣中,總理、內政、外交、經濟、國防等幾個最重要的崗位,依然全部由男性把持著,由此可見,即使是奧氏“娘子軍”中的頭面人物,也只能算是“二流部長”。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首先,法國男性從政人數遠遠高于女性,有經驗、有名望的政治人物大多為男性,因此奧朗德組建的內閣不僅要考慮男女比例,更要考慮他們的能力。其次,內閣構成往往是各派政治力量博弈的結果,奧朗德必須把內閣中最重要的位置留給政界大佬,才能在不同政治勢力之間取得平衡。
近來,有輿論認為,政府內閣中脆弱的“數字平等”恐難維系長久。因為2012年6月法國舉行議會選舉,奧朗德明確表示,那些無法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的閣員將被請出內閣。這對于17名女性部長來說并非利好,因為她們中的大部分人此前名望不高,接手政府工作又必定會壓縮她們參加競選的時間。法國輿論普遍認為其中一些人很可能退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