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志嬌
攔飛機事件因何上演
文/徐志嬌
到底是什么導致乘客失去理智,不顧自身生命安全,做出攔截飛機的舉動呢?主要還在于航空公司自身服務存在不足,安撫措施沒有做到位。而“攔飛機”事件的深層次原因,還在于博弈機制失衡以及正常維權不暢。在權利博弈上,由于航空業單方的霸王條款,使乘客有先入為主的弱勢焦慮。以飛機延誤為例,按照相關規定以及業內公認的做法,非航企自身原因造成延誤,其不承擔賠償責任。由于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航班延誤,即便超8小時也只賠300元左右。從某種意義上講,乘客“攔機維權”也是以身試法的無奈之舉,是對民航傲慢官僚作風的一種反擊。
另一方面,這也是正常維權渠道不暢的體制癥結。維權制度不能對公眾權益作出有效維護,行政維權太軟,司法維權太難,人們就會劍走偏鋒,追捧那些另類的、行為藝術式的甚至是違法的維權方式。在這一方面,農民工跳樓討薪、自殘討薪、下跪維權等等,早已向公眾展示了維權制度弱勢只能帶來更多非常規維權。
面對如此不理智的攔飛機行為,必須下決心遏制其復制傳染。航空公司和機場要深刻反思,找準查清旅客“攔機”的誘因,堵住運營管理中的漏洞,提升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根本杜絕旅客的沖動。
旅客必須要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厘清個人行為的底線,不能以個人小我的利益來傷害公眾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維權通道,在法律框架下,公平公正處理此事,杜絕可能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