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剛剛啟幕的戶改
這幾天,關乎民生的好事似乎還真不少。在糾結與期盼中醞釀了整整十年的戶籍制度改革,終于拿出了一份令人頗感欣慰的答卷。
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對于戶口遷移政策實行分類,在縣級市有合法職業和住所,即可落戶;在設區的市有合法職業滿3年可落戶;在直轄市、副省級和其他大城市,則繼續控制人口規模。
毫無疑問,戶口遷移政策的分類和放開,可以極大地緩解用工密集地區的社會矛盾壓力,減少當地和外來人口的沖突,對長期在如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民營經濟發達的縣級市、地級市打工的外地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在中國,戶籍制度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早在3千多年以前的商代,就有了戶口記載,至后世則日益完備。由于古代上報到中央的戶籍簿冊都規定用黃色的封面,所以戶籍又稱黃籍或黃冊。《南齊書·虞玩之傳》曰:“黃籍,民之大紀,國之治端”。古代戶籍登記有姓名、性別、年齡、高矮、胖瘦和長相及外表生理特征等。內容之詳細,并不亞于今天。同時規定,每個人都必須在官府登記,否則便為“脫籍”,成了“黑戶”,不僅本人要治罪,而且街坊四鄰和鄉村執掌戶籍的官吏都要治罪。漢武帝4年,關東200萬流民中發現有40萬“黑戶”,丞相石慶差點被處死。
一直以來,戶籍管理制度方便了社會管理,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作為“外地人”,即使為所在的城市做出了再大貢獻,也只能呼吸一下城市的空氣,而其他的“享受”,得付出戶籍制度所帶來的一切“延伸費用”:就業,只能挑個剩下的“外地工”;上學,先得交借讀費或贊助費;公共衛生,屬地化管理內外有別;住房租購,等原住民優先享受了,再來考慮外地人……
放開戶籍是不少人的渴望,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戶籍只是不平等的外衣,不平等的核心來源于與戶籍相關的利益,如教育、就業、醫療等。正因為這些與戶籍相關的利益有了“二元”格局,各種弊端也逐漸顯現,如“同命不同價”、“農民工尊嚴日下”等。而更大的弊端還在于,二元化格局的存在,影響了城市化進程。
有學者直言:現行的戶籍制度,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于工業化進程,而城市化是衡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準。補上城市化這一課,必須在戶籍制度上進行突破。
可喜的是,國辦此次發布的通知,明確要求今后出臺有關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與戶口性質掛鉤。同時,通知確定的戶籍改革方向,是以中小城市為主放寬,對于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其他大城市還是合理控制,實際也是給了這些大城市一點回旋余地。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各地在推行戶籍改革時,不能讓這項利民的好事“變了味”。此前,就有跡象表明,有的地方單純為了提高城市化比重,把農民趕進城、逼上樓;有的地方則急于壯大地產財政,總是盯著農民的那幾畝土地。
通知雖然下發了,但是在改革戶籍制度方面,仍有不少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比如,要繼續把附加在戶籍上的利益剝離開來;要科學合理地發展經濟。因為,我們不能寄望拿走一件“外衣”就改變“不平等”的內核;沒有過硬的經濟基礎來支撐,戶籍改革也注定走不了太遠。
有一個細節意味深長,值得注意:國辦的通知,雖然是今年2月23日發布的,可文末落款卻是“2011年2月26日”,時間上相差近乎一年。這難道是戶改工作進展緩慢的一種寫照?
今天,戶籍改革其實剛剛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