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兵 唐宜貴
宜昌三峽全通涂鍍板有限公司,一個成立不到兩年的民營企業,從荊楚大地、長江之濱拔地而起,一躍成為行業巨頭。2011年,它的產值將突破80億元,到2012年底全部工程完工,它將形成每年1000萬噸產能,年產值突破70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世界領先的涂鍍板生產和研發基地。“奇跡!”到這里參觀的人無不連聲驚呼。
201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全通公司考察時,充分肯定了企業不斷創新、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做法,稱贊全通“是中國民營企業的驕傲”。
提到鋼鐵,你會聯想到什么?堅硬、冰冷、笨重、粗黑……如果你到全通公司來看看,你的印象會完全改變。
在全通的生產線上,帶著銹跡的中厚鋼板從這頭進去,經過酸洗、冷軋、鍍鋅(錫、鉻)、彩涂等程序,從千米之外的另一頭出來時,已經變成厚度為0.14毫米到2.4毫米的鍍鋅(錫、鉻)板、彩色印花板、覆膜板等。這些產品或輕薄如紙,或艷麗如花,或溫潤如玉,是建材、汽車、家電、輕工制品、印鐵制罐和裝飾裝潢等行業的好材料。
公司副總工程師蘇德林指著剛下線的產品對記者如數家珍:你看這種鍍鋅板,防腐性能最高可達50年,可以做成建材板,很多部隊營房就用它;鍍鋅板再涂上各種彩色涂層,或印上不同花紋,或覆上不同的膜,可以用來做冰箱、空調、電腦、手機等產品的面板和外殼;還有鍍錫板,俗稱馬口鐵,用來生產飲料罐、食品罐,可以替代紙、塑料、木頭等,既節約又環保。“別小看這些產品,以前長期都靠進口的。”梁士臣自豪地告訴記者,全通做的雖然是鋼鐵產品,但“不爭原料、不虛增產能”,而是搶占行業鏈的高端,通過自主創新走出一條高附加值、低耗、低污染的發展之路。
全通生產的涂鍍板,由于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產品增值最高可達10倍,不僅大量替代進口,還出口到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等10多個國家。
國內普通軋機都采用多次反復軋制的方式,而全通自主研發的八輥五連軋生產線,采用連續無斷頭軋制,所有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減少了原料消耗;新型鍍鋅工藝可使鋅的使用量減少35%,為國家節省寶貴的鋅礦資源。
在彩涂工序中,不直接使用油漆,而是把油漆預先制成膜,然后熱壓到鋼板上,避免產生污染……
讓創新“硬”起來——在全通,你能感受到中國民營企業的雄心壯志。
在描述“全通奇跡”時,許多人不忘加上一個關鍵詞——民營企業:一個民營企業,竟然一上來就采用同行業最先進的技術、使用國際先進的設備,令人震撼!
全通公司董事長梁士臣對此卻不以為然:誰規定民營企業就得走低端化、山寨化的路子?我們要做,就做最好的!
梁士臣是高級工程師出身,從創業之初就特別注重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全通一成立,就組建了自己的工藝設計研究院,匯聚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包括2位教授,10多位高級工程師,5位博士后。公司還與中鋼研究院、中國冶金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緊盯國內外的最新工藝技術和裝備,不斷引進、消化、研發。不懈的自主創新,讓全通不僅擁有先進的工藝及裝備設計能力,還具備了強大的重大裝備制造和安裝能力。
目前全通使用的八輥五連軋生產線,就是由公司自主研發的。全通研究院院長徐艷輝告訴記者:“這是國內第一條連續軋制的生產線,我們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在國內注冊專利,還在國外10多個國家申請了專利。”
在全通,有一個現象讓人嘆服,就是生產線上的設備80%是全通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另外20%國內實在配套不了,才從德、美、意等國進口。“為什么全通的建設速度比別人快?因為我們的設備從設計、研發、制造、安裝到調試,都是一條龍服務。”梁士臣對此非常自豪。
對于未來的產品和技術創新,他充滿自信:“我們的創新策略是預研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隨著二期、三期工程建成,將不斷有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推向市場。”
在全通公司的宣傳彩頁上,印著梁士臣的一段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全通的產品!”
把企業“捧”起來——在全通,你能見證政府創新服務的驚人力量。
解讀“全通奇跡”,除了關注企業自身,還不能不關注奇跡產生的外部環境。
宜昌三峽全通是個非常獨特的企業,它由河北唐山恒通公司董事長梁士臣投資興建,但不是恒通的子公司,而是一家注冊地在宜昌、總部也在宜昌的全新公司,其發展規模和前景也完全超越了恒通公司。
梁士臣說:“一開始我沒想做這么大,但這里良好的環境讓我做起來一發不可收。如果說全通創造了奇跡,那也是湖北、是宜昌成就的。”
2008年12月18日,梁士臣與宜昌開發區簽訂了意向協議。臨走時,他有意將政府一軍:你們在春節前要能騰出2000畝地,我就正月初八開工。
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50天后,251戶農民舍小家顧大局,打破“臘月不搬家”的習俗,在春節前就把工廠所需土地全部騰了出來。“這里的政府是來真的,那我也只能來真的了”。就這樣,簽約僅兩個月后,全通一期工程就于2009年2月28日正式開工,并從此不斷加速、再加速。
這里的政府是真心把企業“捧”起來——梁士臣感慨:宜昌說得好,做得好,做得比說的更好。他對宜昌市政府的服務創新印象深刻:全通項目碰到任何問題,不是從下面一層層往上報,而是直接從最高層往下督辦,市委書記郭有明、市長李樂成多次出面,為項目爭取政策,調度資金,協調關系等,真心誠意地給予扶持。
面對來自企業的稱贊,湖北省副省長、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接受采訪時也頗多感慨。他說,政府與企業確實是相互成就的關系,當初并沒想到全通會做這么大,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是政府創造的良好環境催生了“全通奇跡”。另一方面,全通也成就了宜昌。“這一個企業就帶動了一個產業。以前,電力、化工、食品醫藥是宜昌的三大支柱產業,全通進來后,裝備制造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未來兩年將成為第一大支柱,這讓宜昌的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未來發展的后勁更足。”
全通已經是一個奇跡,并且還在繼續創造奇跡。從它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信心,湖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