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
(復旦大學,上海 200063)
基于網絡化治理理論考量“官辦”學會困境消解的對策
□陳奕
(復旦大學,上海 200063)
學會的掛靠體制由來已久。隨著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掛靠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弊端日益顯現。雖然國家已適時取消了學會必須有掛靠單位的硬限制,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絕大多數學會仍然有掛靠單位,而且還必須依靠掛靠單位的支持開展活動,其中掛靠在政府機關的學會俗稱 “官辦”學會。如今,學會的凝聚力、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主要表現在:學術權威性不夠,服務能力不強,組織建設弱化,管理水平較低,經費來源缺乏等。本文以網絡化治理理論分析學會目前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消解困境的對策,以供學會管理單位參度。
網絡化治理;學會;困境;建設方向
我國“小政府、大社會”改革目標的確立,使政府機構改革的實施與社團的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同時,社團管理體制的改革也顯得更為迫切。1989年10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建立了社團的“雙重分層管理”體制。1998年的新《條例》進一步加強了這一管理體制。所謂“雙重管理”,是指政府登記管理機關即民政部對社團進行登記管理,業務主管單位對社團進行業務管理的雙重管理體制。所謂“分層管理”,是指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的行政管轄范圍,必須與社團的活動范圍相一致。其實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并不是“分層管理”而是“雙重管理”。在我國現行的雙重管理體制下,民政部是唯一的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同時業務主管單位對社團擁有廣泛的管理權限和管理責任。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中,社團被視為獨立于政府與市場的“第三部門”,然而,在現行的雙重管理體制下,我國社團缺少“第三部門”所應具有的非政府性,而是具有了強大的官方性,被稱為“第三部門失靈”。
美國興起的網絡化治理理論可以賦予我們新的協調和跨界管理的視角。這場“治理的革命”最關鍵的內容就是國家、社會及公民的共同治理,又稱多中心治理、合作治理、復合治理。這種“新的治理”依靠的是以問題為導向而聚集起來的多種形態的社會網絡組織體系,而對這種合作網絡的管理,是指為了實現與增進公共利益,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私營部門、第三部門或公民個人)等眾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過程。因此,政府定位不再集中于管理人員和項目,而在于組織各種資源以創造公共價值;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公共服務的直接供給者,而應該作為一種公共價值的促動者,在具有現代政府特質的由多元組織、多級政府和多種部門組成的關系網中發揮作用。在網絡化治理機制中,政府扮演著“元治理”的角色,在合作機制、信任機制、協調機制和責任機制的建構中,起著主導作用,并承擔著治理失敗的風險。在國家權力“回歸社會”和國家權力滲透到社會生活每個角落這兩種現狀并存的今天,對政府和社會團體在治理中的責任應該如何分擔可以進行深入研究。
美國學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在《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一書中系統地描述了網絡化治理的內涵。網絡化治理理論的構建源自于對“整體政府”或者“協同政府”理論的完善和修正,傳統的“整體政府”理論協調的是縱向的各級政府機構間的關系,而忽略了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在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網絡化治理以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性與協同政府充沛的網絡能力相結合,然后利用技術將網絡連接在一起,并在服務運行方案中給予更多的選擇權。它是四種公共服務形態的合流:第一種是第三方政府。政府不再依靠政府雇員而是利用私營部門和非營利組織來提供公共服務,實現政策目標。第二種是協同政府。不斷聯合若干政府機構,有時甚至是多級政府一起提供整體化服務。第三種是數字化革命。目前,先進技術能夠使組織用以往不可能采取的方式與外部伙伴進行實時合作。第四種是消費者需求。公民要求更多地掌控自身的生活,要求在政府服務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要求政府的服務更加多元化。
學會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孕育創新思想、激發創造活力方面應發揮重要的作用。由于學會初始的掛靠性質以及因掛靠單位性質的不同,各個學會隨著時代變遷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面貌。現今,部分學會依然依附于政府機關,帶有天生的“官辦”性質,并且正面臨體制轉軌中市場運行機制的沖擊和新的學會格局及相應功能定位的挑戰。“官辦”似乎永遠給人以“等、靠、要”的印象,但這樣的行事方式在現今全球格局、經濟格局的發展態勢下可以說是行不通的。唯有創新與改革,才能賦予學會更強的生命力。
學會工作現存的問題有:學會工作偏于單調而缺乏吸引力,組織結構日漸松散而缺乏凝聚力,活動形式自陷窠臼而缺乏創新力等。筆者對這些外在現象進行了審慎思考,意欲通過外在現象揭示其內在本質,以此尋找改進的最佳途徑。
⒈加強與激勵學會發展的政策措施過少。某項工作是否受到重視,體現在是否出臺相關配套的政策文件上。政策措施是學會發展的堅強保證,若從行政機關角度出臺加強和推進學會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就能創造有利于學會發展的外部環境,推進學會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近年來,國家、省、市在切實加強學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出臺很少,使學會工作缺乏十分必要的、有力的政策抓手。盡管2007年國家曾出臺了《關于加強學會工作的若干意見》,但由于沒有具體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只是一個號召性的文件,因而起到的作用有限。
⒉行政機關未充分給予學會應承接職能的空間。隨著行政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更多職能需由學會來承接,使學會更好地為行政部門服務,是今后學會工作的總體發展趨向。然而學會的作用并未得到行政部門的充分重視,也沒有為學會獨立工作營造氛圍、創造條件,未按照政務、事務、服務相分離的原則,加快職能向市場、向社會、向科技社團轉化分離。一些如知識培訓、繼續教育、論文評審、職稱評定、項目論證、資質認證等職能未移交給學會。事實上,以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為主的學會改革能否順利推進,不在于學會自身,而取決于政府部門是否能主動轉移一些本該由社會組織承擔的職能。
⒊掛靠機制弊端弱化了學會自我發展的能力。學會依托掛靠單位解決辦事機構在人員編制、辦公場所及活動經費等方面的問題,掛靠單位領導學會辦事機構的思想政治工作、黨的建設和人事管理工作。處理兩者之間關系最恰當的做法是在穩定與掛靠單位關系的基礎上,學會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從學會辦事機構改革入手,轉變觀念,提高能力,嘗試新方法,建立新模式,探索新機制,同時滿足行政發展的需要和廣大會員的需求,實現自身的發展。現實情況是學會辦事機構由于沒有獨立的人事、工資、財務和資產管理制度,同時由于行政部門對學會工作獨立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視,造成了學會辦事機構內部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問題。
⒋宣傳不夠使學會權威性遭遇挑戰。“有為有位”,學會工作才能建立口碑。事實上,官辦學會的自主施展空間很小,再加之宣傳缺失,官辦學會就只能成為影子。許多新進人員甚至對學會毫不知曉,即使知道的人也僅將學會與寫論文混為一談,對學會完整的功能定位懵懵懂懂。這與宣傳口徑的偏離很有關系。現代意義上的學會是一個浸淫了智慧、集聚了人才,活動形式多樣的充滿活力的社團組織,是溫馨的會員之家。而目前因宣傳渠道不暢和宣傳力度不夠,令學會的權威性面臨挑戰。
⒈經費拮據,正常活動受限。經費來源,在外界主要是會費、咨詢服務費、培訓費、政府補助、贊助費、商品銷售收入等。對絕大多數官辦學會來說,經費來源只是行政補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活動成本的上升,某些政府行政提供的經費已不能滿足學會正常活動的需要。即使經費的絕對值增加了,但是隨著運行成本的加大,可支配用于活動的缺口依然較大。各式學會要想在將來的工作中組織更多的活動,要么進行創收,要么請求行政部門給予更多的經濟扶助,否則經費拮據必然會使一些學會正常活動受到影響。
⒉定位單一,對行政機關補充不夠。學會的功能在行政部門和一般會員眼里只是評審論文的機構,培養人才也僅針對有潛力的會員,并且學會對會員與非會員的無差別對待導致了大部分會員的歸屬感不強。身為會員,沒有更多的優惠政策,沒有更多的優先考慮,沒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諸多的激勵不夠必然致使學會組織健康發展存在天然的瓶頸。另外,學會與行政部門較為隔絕。若業務主管機關積極扶持學會發展,如將撰寫論文并獲獎作為干部選拔的硬條件等,那將極大地推動學會工作。
⒈內部人才缺乏,工作無積極性。學會辦事機構即秘書處,負責執行日常工作。其最重要的崗位是秘書長,在很大程度上,秘書長的工作質量和效率與學會的運作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一般工作人員則在秘書長的領導下工作。非官辦學會通常會采取專職工作人員的方式,建立恰當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以增強學會工作的有效性,但官辦學會情況恰恰相反。一方面,學會掛靠機關的人員大多由行政領導指定,又因學會的邊緣化而不愿從事學會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學會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經濟實力也限制了社會上人才的進入。在活動能力上,由于學會活動單調,缺乏創新,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其有效性和權威性面臨考驗;在經營能力上,根據現行體制和政策規定,工作人員及會員大多是公務員,不能從事經營性活動,經營創收能力微弱,使學會綜合實力不強,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僅靠行政經費在有限的空間做有限的事。
⒉規章制度缺失,執行偏于“雜亂散”。制度建設是學會各項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的前提和基礎。完善的學會制度體系包括組織章程、組織制度、人事制度、財務制度、學術活動制度等。當然,有了制度,還需執行到位,否則只能是一紙空談。官辦學會應在組織工作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資產管理制度、工作報告制度、會員聯系與調研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方面各個擊破、逐一完善,不能出現建章立制后依然執行不到位的情況。隨著學會自立程度的提高和學會可能承擔的各種社會職能的逐步增多,以及學會活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不斷增加,學會內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將會顯得越發重要。
⒊領導機構松散,工作喜“走過堂”。學會的領導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現實情況是,學會理事會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表現在理事會與會員代表大會的共同召開,其他活動基本為無。原因是一是理事會規模過大、分布廣泛,要達到2/3的到會率有很大困難。二是理事不理事。有的理事有名無實,對學會工作不熱心,參與學會活動不積極。三是學會本身經費不寬裕。另外,學會盡管按期召開常務理事會,但有影響、有能力的中青年專家領導的作用也很不明顯。相關的工作職責和會議制度不盡完善,常務理事隊伍的結構還需優化,對待學術工作的不夠熱心等都是對學會工作“走過堂”的誘因。
⒋會員工作機械,服務意識淡漠。學會的主體是會員,但由于受到“官本位”思想的束縛與影響,會員的發展、管理與服務工作并不是很到位。學會與會員的關系呈現出淡薄化趨勢,這就直接影響了學會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的發揮,影響了會員隊伍的發展。另外,會員管理與服務方面少有創新的思路,可供會員服務的資源開發力度還不夠,形式還較為單一,沒有形成學會會員工作積極熱情的氛圍。最開始是由于觀念上的偏差造成的,后來則是在能力上存在問題。
⒈活動單一化,缺乏創意。學會的學術活動包括學術交流與研討、研究與培訓、調研與參謀、咨詢與服務等方面。學術活動是促進學術發展和創新人才成長的手段,也是學會凝聚會員的基礎。官辦學會自身組織開展的學術活動形式較為有限,較多還是與其他單位聯合進行的,因此獨立性不夠,當然也存在著經費不足的問題。一些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專題研討雖然有一定影響力,但次數太少。基層學會組織開展活動也不平衡,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即較好的學會組織能夠自主開展開題會、結題會,大多數組織則基本上只是滿足于論文截稿前交上論文即可。另外,盡管學會會刊這一學會的載體工程越來越好,但在總體上表現為“墻里開花墻外香”。
⒉功能偏頗化,定位不顯。各式學會總體來說具備四大功能定位:理論研究、建言獻策、情況反映、人才培養。根據現有情況,學會實際上更偏重于理論研究及人才培養功能的踐履,而忽略了另外兩大功能。隨著外界學會此起彼伏的改革,人們都越來越認識到學會改革的重要性,學會的競爭力及生命力即來源于此。目前,一些官辦學會依然只重視內部活動,而忽略了對外的合作交流,沒有發揮出人才和智力優勢,沒有承擔起政府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紐帶作用,事實上,圍繞區域發展、行業創新與進步及經濟社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進行調研,為政府建言獻策也是學會工作的重要任務。實際地踐履功能或者是拓展功能,是官辦學會的發展方向。
當前,推動學會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繼續掛靠,理順關系;創新思路,重在服務;完善機制,注重發展。即在理順關系,明確職責的基礎上,樹立新型會員服務意識,深化傳統職能,開拓非傳統職能,建章立制,完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爭取行政機關對學會改革的支持,為學會組織改革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提高獨立運行、自主活動的能力。這一思路正是網絡化治理的要義所在。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提出的“第三方政府”模式認為,政府應該從服務提供商轉變成為服務的催化者,把公共服務以政府機構間的合同、商業化、公私伙伴關系、外包、特許協議和市場化的模式來提供。事實上,學會作為第三部門,服務的對象是會員,也即行政機關所面對的公務員,兩者之間若建立合作機制、協調機制、責任機制、信任機制,就會彌補行政的失效。
這里很重要的是學會應大力提升自身的承載能力。學會履行職責、拓展職能的承載能力,是指學會的資源能夠支撐其履行“為經濟發展服務、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為提高全民科技素質服務”(即“三個服務”)的職責,承擔政府委托職能和拓展社會職能的現實能力與發展能力。其中,既包括學會自身生存發展的承載能力,也包括拓展社會職能的承載能力。學會履行職責、拓展職能的承載能力,是學會工作承載力、活動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社會服務承載力的有機結合體。如何推動學會承載職能的多元化?還需要從幾項微觀執行的方面著手:
⒈加強促進學會發展的政策制度建設。政策法規是學會發展的制度保證。歷史證明,掛靠體制是社會團體雙重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會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它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但隨著時勢所趨以及改革的深入,先前所出臺的政策已經無法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而更進一步的相關政策還未出臺,學會的地位因而無法得到認可,所以,國家相關加強學會工作政策的出臺十分重要。預想中的政策是要將學會與掛靠單位之間的關系凝結起來,形成網絡治理的范式,從根本上確立學會的社會地位、作用和任務,規范學會的活動范圍、社會職責、權利和義務,保障學會的合法權益,改進掛靠單位對學會的監督管理體制,出臺加強和推進學會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給予學會更多的自主辦會的空間和優惠,主動創造有利于學會發展的外部環境,并從管理上為其發展營造寬松環境,使學會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⒉加大促進學會工作與活動開展的扶助力度。官辦學會作為行政系統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于行政的非營利社團,承擔著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進行理論研究,促進成果轉化,培養后繼人才,為中心工作建言獻策,反映會員意見建議和訴求的重要職責。掛靠單位應扶持學會的發展,不光是在政策制度上的引航開道,更應從現實的角度來解決學會工作開展的瓶頸問題。行政機關通過對學會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財物支持,保證學會活動正常有序有效的開展,能夠促進學會的發展壯大。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活動模式被引入學會工作中,將激發起學會自主開展活動的活力。另外,由于學會業務范圍的擴大,需要學會辦事機構經主管單位推薦人員進入并建立人員流動機制,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⒊主管單位應關心學會,施以更多的發展空間。現代的民間社團管理方式正從直接管理的模式向監督管理的模式轉變,主管單位應支持學會自身的民主管理,真正關心學會,使學會真正實現民主辦會,盡到服務、保障、監督之責。目前學會的掛靠局面所導致的結局是:一切以行政為主,學會的地位不夠重要;行政施以的關心和扶助太少,學會的發展空間有限。
理想狀態是:一方面,按照理順關系、明確職責、相互支持、照章辦事的原則,在思想政治工作、黨組織建設、人事管理、勞動工資管理等方面接受掛靠單位的領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學會自主開展活動,獨立運行自身職能,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從學會辦事機構改革入手,轉變觀念,克服過去那種“等、靠、要”的思想,嘗試新方法,建立新模式,探索新機制,以滿足廣大會員的需求,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也即要學會再造一種行政機關支持下的獨立負責制。
承接政府職能將有力地推動學會內部改革,促使其按照“承接”的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工作體系。學會屬專業性、群眾性的學術團體,無行政能力;政府職能由于具有行政性、社會性和經濟性的特點,學會承接或部分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就能將狹小的活動范圍擴展到廣闊的社會中去,促進和推動學會組織體制、運行機制等全方位的改革以適應社會需要,同時學會的資源將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極大地提高學會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基于協同治理理論,協同治理是指在公共生活中,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個人等子系統構成開放的整體系統,以貨幣、法律、知識、倫理等作為控制參量,借助系統中的各個要素或者子系統之間非線性的相互協調作用,調整系統有序、可持續運作,產生局部或者子系統所沒有的新能量,實現力量增值,最終達到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目的。學會組織和其下屬基層學會組織密切協同關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⒈加強學會規章制度建設,增強規范性。在完善組織管理制度的同時,強化會員管理制度、資產管理制度、學術活動制度、會刊編輯發行制度、書刊公開出版制度、合作與交流制度等建設。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及時修訂和完善規章制度。另外,施行學會工作人員如聯絡員、特約編輯、特約撰稿人、會刊編委獎勵制度,以表彰獎勵形式來激發學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設立“專家推薦獎”,對年度表現優秀的會員予以表彰。
⒉發揮學會領導機構作用,增強影響力。積極發揮專家的作用,形成一批熱心學會工作,有影響、有能力、結構合理的理事和常務理事隊伍,既要發揮(常務)理事會整體的領導決策作用,更要發揮每個(常務)理事的參與作用。重視(常務)理事的推薦工作,學會領導班子要重視培養這支隊伍,并隨著調離等情況的發生,及時增補。學會理事會領導下的會員代表大會是充滿了智慧的團體,基層組織應在推薦會員時審慎定奪。
⒊加強學會秘書機構建設,增強競爭力。積極推進學會秘書處改革,加強學會自身隊伍建設。可仿效工會、團委等社團組織的內部運作方式,充分發揮會員的積極性。第一,加快辦事機構的改革。改進學會用人機制,向社會招聘人才,逐步建立以競爭和流動為核心的動態人事管理機制,競爭上崗,優勝劣汰。第二,加強學會工作人員的培訓,建立一支有能力、高效和專業化的專職員工隊伍,提高學會整體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第三,改善學會專職人員的待遇,穩定隊伍,爭取年輕人才進入學會。第四,建立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充分調動所有員工的積極性。第五,理順內部管理秩序,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增加詳細的財務收支透明度。
⒋加強基層學會組織建設,增強凝聚力。第一,學會根據大監管體系建設的需要,適時調整和增加基層學會組織。第二,加強學會與基層學會組織之間的工作聯系與交流、指導。基層學會組織工作要切實反饋,積極處理現存問題。第三,在學會秘書處上下溝通的基礎上,加強與基層組織間的聯系,通過交流工作經驗,互通有無。第四,保持基層學會組織的活力。學會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支持基層組織活動的開展,提供相關服務。學會的許多重要工作都應吸收基層組織參與。通過基層組織開展更多的活動,以調動廣大會員的積極性。
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個體理性的現實存在,任何組織或個體間的交換必然產生一定的交易費用。過去,交易費用都相對較高。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交易成本也隨之下降。在政府管理領域,電子政務效果日漸明顯。首先,作為各級地方政府在各自信息的獲取和溝通方面離不開信息技術;其次,在政府機關內部電腦已經基本普及。學會工作借助數字化革命的契機,與其下屬學會組織之間有著網絡上溝通的便利。將來的目標是完善學會網站自身建設,建立會員主體服務的大型資料庫。發展方向有:⑴在網站上建立“學會圖書館”一欄,一是完善、更新歷史論文數據庫,二是整理上傳總會會刊、學會會刊等雜志及總會、分會、兄弟部門及相關研究機構的學術資料,三是增加錄入講座資源、培訓資源等;⑵歷史論文數據庫按照類別完善論文檢索功能,詳盡的資料搜索功能能夠避免抄襲剽竊現象;⑶聯系購買論文數據庫網站的閱讀權,作為對部分骨干會員的獎勵;⑷鏈接其他兄弟網站、友情網站,如總會、分會及各級學會;⑸活躍網站論壇,將原先投稿通道改為BBS區,專家組和有興趣的會員都可對該篇文章點評,綜合各方觀點后,會刊會選登部分稿件;⑹增加“會員管理區”,可分會員登記、會員庫和精英庫三個子欄目。這些都將使學會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所謂公共服務的個性化,是指政府等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應該把管理和服務的對象——“會員”當成自己的“顧客”,是公共服務的“消費者”。所以,政府應該按照市場中消費者的要求制定政策,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或服務,也就是說,要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的基礎上,充分尊重每一個作為社會成員的單個個體的需求,以“顧客”為中心,考慮個體需求上的差異,做出人性化的考慮和安排。總之,公共服務的個性化是對每一個作為社會成員個體的充分尊重,它要求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也是維護會員利益,滿足會員需求的具體體現。
學會工作要滿足會員需求,就要創新思路,加強與會員的溝通和聯系,增加服務內容,提供優質的各類學術活動和培訓,滿足學會會員真正的需求,建立有效的為會員服務的體系,切實增強學會的凝聚力。經調研發現,會員需要提供的服務呈現出多元化、全方位發展的特點:⑴各式繼續教育和培訓機會;⑵各式學術交流活動;⑶學會期刊的服務;⑷學會網站的服務;⑸提供信息和資料;⑹組成梯隊撰寫課題;⑺優先獎勵等。
根據現行官辦學會的實際,先必須做好兩件事情:
⒈樹立會員主體意識,強化觀念。樹立以會員為主體的辦會理念,竭誠為會員服務,把廣大會員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學會工作的基本標準,建立健全為會員服務的體系,增強學會的凝聚力,就必須樹立會員是學會主體的觀念,徹底擺脫“官本位”思想的束縛與影響。學會是服務機構,不是管理機構,更不是行政機構。切實樹立為會員服務的觀念,端正服務態度,以最大化地滿足會員需求為目標,不斷地改進學會為會員服務的行為是學會正確的選擇。
現在的情況是:會員與非會員區別不大,會員的發展工作不夠有力,會員庫建設還有待完善;與會員溝通不夠,學會活動信息不暢,會員缺乏了解學會活動和反映意見的渠道;學會信息化建設滯后,通過學會網站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得到學會信息的較少;對一般會員的服務工作還不是很到位。
會員參加學會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學會能對他們在了解熱點問題、溝通信息、更新知識及提高學術水平等方面有所幫助,能為他們表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專長提供舞臺,能為他們進行內外交流,開展協作創造條件。因此,學會應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主辦學會刊物等方式來滿足會員的這些要求,只有依靠其在學術上的威望,靠為會員提供服務,滿足他們的需要,學會才能吸引會員,凝聚會員。
⒉改革會員發展制度,壯大隊伍。長期以來,由于學會工作人員少、精力有限等原因,學會的管理手段落后,會員管理一直很薄弱,尤其是會員發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后,造成了學會會員庫中的會員不合實際需要的現象。學會可在了解、掌握會員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分層、分類、分級管理的原則,細化會員庫。必要時可重新登記梳理會員,傳統的單一會員制不利于學會滿足現實存在的不同層次會員的需要,不利于不同層次會員發揮不同的作用,也不利于學會對不同層次會員實行分類、分級服務和管理。會員和非會員要差別對待,不同層次會員同樣如此,普通會員、骨干會員、專家會員所獲得的學會信息、參加學會活動、培訓等的機會都會有差別。在學會章程中要對此給予明確,并形成根據不同會員確定管理和服務辦法的有效的制度形式。基本上應該是普通會員居多;骨干會員有一定的門檻,其所寫論文應獲得過學會年度評選一、二等獎或者在分會評選中獲獎;專家會員則是極具口碑的行家里手,學會可自行審定。
可采取如下措施來服務會員:第一,根據會員級別,分類分層進行培訓。世界知識半衰期的縮短使得人類知識結構不斷需要更新完善,并且由于所涉領域的不同,使得人人都有適合他的階段性培訓需求。對于新加入的會員,要對他們宣傳學會,教授行業論文寫作技巧;針對已工作一段時間的會員則要進行知識更新的培訓,即各式熱點的解讀,這將有益于開拓思路。另外,可與其它部門合作,化多頭培訓為整合資源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第二,強化組織會員開展學術交流和活動的作用。學術交流活動是會員最希望參加的活動,應形成制度予以保障,作為基層學會活動制度。對內形成各業務條線的橫向平行及縱向指導之間的關系,對外則加強與民間組織、高等院校的聯系交流;增多由學會帶隊,至兄弟省市有關單位進行調研交流的機會:總體上就是形成學會牽頭搭橋作為中介促成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另外,學會日常可適時組織一些沙龍等小型活動,可在年終組織年會論壇等,還可就若干論題征選部分論文,邀請作者作現場報告。這等于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另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專家會員和普通會員都可參與其中,最終以論文結集出版完滿結束。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活動逐漸會增強學會的吸引力。第三,拓寬學會書刊的平臺作用,充分開發為會員服務的資源和項目。⑴免費贈送學會會員人手一本學會會刊,滿足會員主體之需;⑵同等條件下,優先刊登會員的稿件,會員在稿件上注明會員登記號碼;⑶盡快創辦多媒體雜志,并將其在學會網站上刊載;⑷編輯論文專集公開出版,并附專家點評,此舉一可示范好論文的標準,二可滿足會員論文發表要求之需;⑸摘選網站投稿中的優秀作品進行選登,并附專家點評;⑹以某個時間段為基準向會員推薦一本好書,郵寄至其家中;⑺提高獎勵標準,根據學會新活動、新工作豐富欄目設置;⑻刻錄優秀論文集光盤,隨附會刊共同發行等。
總之,為會員提供服務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第一,區別學會會員與非會員的待遇,對會員有一定優惠政策。第二,以活動經常性、多元化滿足不同層次會員的需要。第三,加大學會宣傳力度,讓每位會員了解權利和義務,以參加學會為榮。第四,重視基層會員。第五,完善會員庫、專家庫建設。
[1]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葉林,張遠鳳.從政府與社團關系的角度論中國社團管理體制的改革[J].甘肅農業,2006,(01).
[3]孫牧.網絡化治理研究綜述[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04).
[4]宋虎.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2).
[5]鄭巧,肖文濤.協同治理:服務型政府的治道邏輯[J].中國行政管理,2008,(07).
(責任編輯:牟春野)
Solutions of the Plight of “Government-Run” Soc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twork Management
Chen Yi
Social organization'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appear for a long time.Now with the current economic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s reform's deepening,the shortcomings of affiliated system anchored to meet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ppear.Although the country has canceled restric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ust have affiliated units,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until now mos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still have affiliated units and rely on their support to carry out activities.Those affiliated the government are called“government-run” social organization.Today,social organizations'cohesion,influence to some extent are blocked,mainly in:academic authority is not enough,service ability is not strong,organization building weakened,lack of funding source lackened,and so on.These factors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low.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And then management units can gain inspiration from the paper.
network management;social organization;plight;building orientation
D669.4
A
1007-8207(2012)05-0047-06
2011-12-23
陳奕 (1978—),女,上海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