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華
當前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和發展能源產業已經成為浙江共識。關鍵是充分調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積極性,加大對能源領域的研究和投資,加快整合能源產業鏈,積極搶占能源經濟發展制高點
能源是經濟運行的血脈,能源問題從來都是戰略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崛起,我國能源消費與日俱增,2011 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4.8 億噸標準煤,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而且消費需求還在膨脹。因此,強化能源保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
對浙江來講,能源安全形勢更為凸顯,能源戰略更應成為全省戰略。第一,浙江能源非常緊缺,但消費需求龐大。浙江是典型的能源資源小省,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基本沒有,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95%以上依靠從省外輸入。《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長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 年,全省能源總量達3.75 億噸標煤,才能滿足經濟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第二,能源產業是基礎性產業,對全省產業發展起著重要支撐作用。電力、煤炭和石油毫無疑問是必需的生產要素。石油煉化產品中的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則是眾多產業的基礎性原料,浙江的紡織化纖、化工醫藥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更是離不開能源產業支持。第三,浙江要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將面臨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過去五年(2006 年至2011 年)浙江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0.9%,未來五年發展速度將有所下降但仍然不低,而且國家對節能減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2010 年浙江單位GDP 能耗已達到0.72 噸標煤/萬元,繼續挖潛降耗的難度越來越大。
由上可見,能源對浙江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盡管浙江在發展能源產業上有先天要素稟賦劣勢,但也存在不少有利因素。首先,浙江總體已具備一定的能源經濟基礎。浙江能源消費總量全國第四,人均用電量高出全國平均50%多,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外,浙江在核電建設上走在前列,水電開發率較高,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方面均有布局,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化發展加速。其次,浙江能源企業實力也較強。從最近公布的“2011 中國能源集團500 強”名單看,浙江入圍企業數為36家,與廣東并列第四。其中,浙江能源領域的龍頭企業浙能集團2011 年總資產已超過1000 億元大關。再次,浙江民營經濟進軍能源產業正面臨有利機遇期。能源產業可以說是朝陽產業,也是眾多民營資本最希望進入的行業。今年以來,國務院和國家各部委連續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將進一步放松管制,降低民營經濟準入門檻。這些日益明確的訊號,為民營資本雄厚的浙江發展能源產業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政府有心,企業有意,當前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和大力發展能源產業已經成為浙江共識。下一步,關鍵是如何把握好世界科技前沿動向和國家機遇,充分調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積極性,加大對能源領域的研究和投資,加快整合能源產業鏈,積極搶占能源經濟發展制高點,為浙江轉型升級做出更大貢獻。歸結起來,就是結合實際,立足省情,堅持抓好以下五個“雙管齊下”工作,全力推動浙江能源產業做強做大。
對資源稀缺的浙江來說,能源問題首先是保障問題。既要開源,拓寬能源供應渠道,又要節流,努力降低單位能耗,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強化資源合作開發,爭取更多能源保障。浙江能源資源匱乏,只能眼光向外,推動以資本、市場、產業換資源。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加強省際合作。學習借鑒京東方以產業換資源的做法(上市公司京東方以建設一條總投資220 億元的5.5 代AM—OLED 生產線為代價,換取內蒙古鄂爾多斯市10 億噸煤礦資源),利用浙江資本、市場等優勢,把握產業西進的大趨勢,加強與山西、陜西、內蒙等傳統煤炭大省合作,爭取為浙江配置更多煤炭資源。二是加強與央企合作。推進與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能源央企的長期戰略合作,盡可能確保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的供應。三是加強海外合作。鼓勵浙江能源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支持有實力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合作開發等方式獲取海外能源資源。另一方面,推動技術改造及應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實施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重點工程,推進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鼓勵全社會更多使用節能產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建設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強化重點用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管理。鼓勵發展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和電器、照明、建材等高效節能產品,加大對中節能杭州能源與環境產業園等示范基地的支持,引導節能環保產業集聚發展。
鑒于傳統化石能源在國內能源消費中比重較高的現象短期內不會改變,為此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浙江應堅持“兩手抓”,穩步推進傳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有序轉型。一方面,調整優化傳統能源結構。當前國家已出臺頁巖氣發展“十二五”規劃,頁巖氣發展已箭在弦上。盡管浙江沒有天然氣、頁巖氣資源,但可以預見未來我國燃氣電廠很有可能步美國后塵,成為重要電源。因此,在推進浙江“十二五”電源項目建設時,要更多考慮布局天然氣電廠,同時,也要積極推進煤炭潔凈高效燃燒及二氧化碳封存和再利用,加速浙江煤炭清潔利用進程。另一方面,超前謀劃和培育新能源產業。目前來看,國內新能源中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產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現象,但新能源畢竟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必須緊抓不放,放手讓其先行先試。
能源資源的稀缺,并不意味著浙江不能發展能源產業,相反我們可以避開高耗能、高排放的上游產業,著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產業,特別是能源裝備產業和能源服務業。一方面,以創新增強能源科技裝備工業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自主設計和自主制造能力的國家級、省級能源科技裝備研發機構,強化本地首臺套產品扶持和自主創新政策支持,重點發展清潔高效發電機組及關鍵輔機、核電關聯設備、高性能太陽能和風能利用設備、電力傳輸裝備、節能裝備、石化裝備等,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努力把浙江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能源科技裝備產業基地。同時,依托中石油臺州煉化項目,科學規劃布局并推動浙江石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加快提升帶動新型材料、紡織服裝、汽車零配件等中下游產業鏈發展,增強浙江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大力拓展能源服務業領域。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積極發展節能服務產業,為用能單位提供診斷、融資、改造等服務,充分調動全社會節能積極性。加強能源儲備和運輸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能源物流產業,依托寧波、舟山等地深水港口和能源戰略儲備基地,發展儲運、深加工、國際采購采購等服務,為全省及東部沿海地區提供能源配送服務。緊跟能源發展趨勢,超前規劃、合理布局一批現代化天然氣加氣站,逐步完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打下基礎。還要建設大宗能源物資商品交易平臺,推動能源期貨、物流金融發展。

從全國看,目前民營煤礦產量、水電裝機、風電裝機分別約占全國的40%、26%和20%,民營煉油企業加工能力約占全國18%等。隨著能源市場的逐步開放,在雄厚民間資本的支持下,浙江能源民企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快壯大以浙江能源集團為龍頭的能源國企。實施“大能源”戰略,在鞏固一次能源開發與生產地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新能源及綠色能源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電力產業、煤炭產業、油氣產業、可再生能源產業、能源服務業等,努力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現代化綜合性能源企業,積極推動浙江大型能源企業逐漸從能源生產提供商向能源綜合服務商轉型。另一方面,加緊培育扶持民營能源企業。搶抓國家能源開放機遇,大力支持浙江民營企業參與能源資源富集地區的投資開發,當前尤其要鼓勵其以多種形式投資頁巖氣、煤層氣、油頁巖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項目。以高技術的新能源項目為突破口,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太陽能光伏、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新興能源,搶占未來能源產業發展高地,爭取有更多民營企業進入中國能源集團500 強甚至世界500 強。在當前新能源產品國際貿易壁壘激增的背景下,有效指導幫助企業主動應對“雙反”調查,采取在歐美市場當地直接建廠等方式規避貿易摩擦。
能源產業既是資源密集型產業,也是資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推動浙江能源產業發展,離不開強有力金融資本和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撐。一方面,以金融創新助推能源產業發展。加強政銀企合作,鼓勵在浙商業銀行為能源企業提供更多信貸支持,對于能源科技裝備制造企業,可推出應收賬款、信用證和現金管理等多種金融創新服務。鼓勵省國開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加大對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支持設立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引導各類資本投資于能源上下游產業鏈。密切跟蹤國家證監會支持市政債、機構債和高收益債發行的動態信息,鼓勵有關能源企業通過發債補充發展所需資金。另一方面,加快引進培養各類能源人才。能源領域特別是新能源領域,目前在專業設置和科研人才培養方面還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能源科研和管理人才,特別是海外留學人員研發團隊帶技術、帶項目來浙創業創新。鼓勵在浙高校開設新能源相關專業和學科,加快培養能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能源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強化對能源管理人才的培訓,包括各級政府能源主管部門管理人員、能源企業中高級管理人才與合同能源管理人才等,以滿足社會對能源管理的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