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正庫
(作者為浙江金基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如何在商業操作與解決社會問題中找到平衡點,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國情下找到養老的正確路徑,是養老產業當前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不期而至。養老問題迅速成為社會承載壓力,傳統的居家養老正在受到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挑戰,機構養老因保障機制不健全,數量不足,從業人員素質低而備受質疑。養老產業正處在戰略機遇期,但在政府扶持政策尚未定型、傳統養老觀念與創新養老機制的認知還不一致、社會化養老的商業模式未被認同的情況下,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如何在商業操作與解決社會問題中找到平衡點,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國情下找到養老的正確路徑,讓我國養老產業在興起之初就盡可能地走在正確發展的道路上,是當前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具有經濟支撐力小、基數大、老齡人口高齡化過渡期短等特點。養老產業長期以政府為主導,養老機構多為非盈利性單位,老年護理服務和管理水平不高,老年生活和養護用品市場發展滯后,老年休閑娛樂市場需求量與軟硬件設施差距巨大,老年理財正處于起步階段。
問題一,人口的快速老齡化。我國已經步入“快速老齡化”階段:2009 年,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增長到1.13 億人;預計2020 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5 億人,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2%;2050 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 億人,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以上,80 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9448 萬人,占人口比例的21.78%。隨著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逐年降低,人口老齡化速度將不斷加快,跨過中度老齡化門檻的地區逐年增多,其特點是“跑步”邁入“老齡化”。
問題二,養老服務體系缺失度高。隨著人口老齡化及“421”家庭結構的形成,養老保障、醫療保障、養老服務等問題所引發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我國養老床位總數僅占老年人口的1.59%,不僅低于發達國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二是保障面相對較小,服務項目偏少;三是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機構“一床難求”與“床位閑置”的矛盾突出;四是養老服務專業人員缺乏,投入不足,監管不到位。五是是養老保障體制與體系建設不完善,存在著養老方式單一,養老資源供需失衡,配套政策、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
當前主要采用家庭、居家、機構、異地等方式養老,其中牽涉到的傳統、倫理、責任、質量、繼承、標準和專業化等諸多問題有待梳理。
——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在家養老”和“子女養老”的結合,是指由家庭成員提供養老資源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是一種代際責任模式。在經濟供養上,家庭養老是代際之間的經濟轉移,以家庭為載體,自然完成保障過程,無需過多社會壓力,是讓老年人最具安全感和親情感的傳統晚年生活場所。但如今,家庭養老已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未富先老,使家庭養老環境承載過重;二是家庭結構小型化,使家庭養老負擔加重;三是觀念轉變,使家庭養老趨向弱化。社會發展在肯定個體價值和個人幸福合理性的同時,動搖了傳統的家庭倫理基礎,游離“養兒防老”的觀念,導致了當代中國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機構養老。機構養老是由綜合性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資源的基本養老方式,包括老年社會福利院、養老院或老人院、護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形式。其服務特點:一是公益性。機構養老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市“三無”及農村“五保”老人,由社會公益部門、企業及其設施,提供養老服務的基本養老形式。二是全程性。服務不僅要滿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還滿足老人醫療保健、疾病預防、護理與康復以及精神文化、心理與社會等需求。三是高風險性。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平均年齡大,衰老、傷害、疾病、突發意外等風險高;同時養老服務業還是個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市場競爭激烈的高風險行業。
——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生活幫助、康復衛生助餐、娛樂休閑等服務,是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養老模式。
——異地養老。是老年人到外地居住的一種養老方式,包括旅游養老、度假養老、回原籍養老等。異地養老是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和老年人所認可,在歐洲已漸成趨勢。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老年人逐漸傾向于異地養老的原因,是可以選擇舒適的自然環境,功能齊全的養老設施、良好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保險服務等,形成一定的經濟和需求聚攏效應。同時,相關的國家政府與商界也看到了異地養老互利多贏的產業發展前途。
從國內市場來看,養老產業尚處于“沉睡”階段,養老服務產品的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這些都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很多商機有待開發。未來5-10 年間,中國養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家庭結構變化,獨居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老年護理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拓寬思路吸納社會力量發展養老養生產業勢在必行。
——針對養老服務非專業化、服務質量低、服務人員素質差、服務供給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建議政府和市場聯手構建適合老齡化社會的服務體系。在構建針對老年人專項衛生服務體系的同時,加強老年人口醫療和護理保障制度建設,提高保障質量,改善不同老年人群間的保障水平。整合教育和衛生管理部門資源,有計劃地在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開設與養老服務專業的課程,推行養老服務職業資格管理和崗位認證考核制度,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護理學、營養和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專業人才。
——針對公益性養老保障體系覆蓋面小、保障力弱、結構不完整、保障單一、系統脆弱等問題,積極吸引境內外社會資金,運用商業模式促進養老產業健康發展。通過基金的方式專注于養老領域“全產業鏈”的投資,開發建設和運營老年公寓、老年社區;研發生產經營與老年疾病、護理、康復等相關的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用具;構建老年服務、培訓、教育體系與機構等。整合國內外金融、保險、社保基金、民營養老機構、專業養生、養老服務體系,聯手建立合資管理與運營平臺,吸收境內外投資資金,采取多樣化的商業模式,共同促進中國養老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針對要克服養老系統的福利運行、養老保障的政府行為、養老服務的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局限性,積極鼓勵社會機構按照市場規律參與和發展養老產業。積極培育福利與贏利、機構與市場、基本保障與高端服務、政府職能與商業運營相結合的,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覆蓋社會各種老年群體的三維養老體制與養老產業。國家應采取優惠措施鼓勵社區等社會機構建立現代公司制的養老服務機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雙軌管理。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運作,真正實現市場資源的擇優配置,使各類社會福利機構能夠自主運營,自負盈虧、快速發展。
——針對我國養老產業起步晚、基礎差、任務重,但是市場大、需求多、前景好的實際,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軸,以金融、保險、社保為支撐、以國有及民間有志于養老產業的各方力量為基礎,共同探討適合國情和市場需求的養老地產發展模式。當前國家制定了“居家養老為基礎”的政策,養老住宅的開發與建設迫在眉睫,居家養老所需的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問題亟待解決,滿足居家養老和其他社會需求的高質量、高度職業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機構急需完善,有利于推進養老產業健康發展的盈利模式亟待開發。
同時,中國特色養老產業的形成面臨著合理地處理家庭結構與養老負擔、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社會發展與家庭倫理等一系列矛盾。一是要針對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特點,科學調整養老的責任結構,在合理分配家庭與社會責任的同時,充分發揮老年人的余熱,通過為老年人創造發揮余熱的機會,用老年人擅長的知識、經驗服務社會,換取養老儲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挖掘老年人自我養老的潛能。據統計,中國60 歲以上老人中有45%左右在隱形就業。二是針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更新,創新結合居家養老與社會機構養老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既保持傳統的“孝文化”,又減輕“421”結構的家庭養老負擔。中國有42.8%的老人擁有儲蓄存款,要通過宣傳與示范,讓老年人用積蓄補貼養老成為時尚,把傳統的資產承續轉變成精神贍養下的資產合理使用。三是針對社會發展的新思維,依托商貿類企業建立消費型養老投資平臺,通過整合商家需要穩定的客戶、消費者需要穩定的投資回報、社會需要穩健的產業創新等不同的需求,以及商務平臺、銀行保險、信托機構、產品生產與經銷商、物流倉儲等資源,形成以養老為需求目標的新產業鏈。推廣住房抵押倒按揭養老模式,利用消耗身前資產得到穩定的養老保障,轉變傳統的遺產傳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