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森,武 旭,李 青,任麗萍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秸稈是農作物生產循環中一項重要的生物質資源,包括玉米秸稈、稻草、小麥秸稈等。據有關方面統計,全世界每年產生近20 億t 的秸稈[1]。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秸稈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各類作物秸稈年產量超過7 億t。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0 年我國玉米產量達1.77 億t,2011 年達1.917 億t,高產玉米可形成豐富的秸稈資源。在山西省,玉米秸稈占農作物秸稈總量的76%左右[2]。作物秸稈是自然界最為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之一,但被用于栽培食用菌的秸稈量不足2%。我國傳統的秸稈利用主要用作肥料、燃料、飼料或就地焚燒等,但其中存在很多問題,如焚燒對環境造成污染,作為肥料、飼料不能充分利用其營養物質[3-6]。秸稈中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礦物質以及維生素,一些食用菌品種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營養物質,不僅可以高效利用秸稈,提高生產效益,還可以避免傳統處理方法的弊端[7-10]。宋俊芬等[11-15]利用秸稈栽培雙孢菇、雞腿菇、平菇、草菇等,結果表明,都取得了良好效益。
在蘑菇栽培中,以秸稈為主料的大部分都采用鋪床栽培模式[10,13-16],由于秸稈質地疏松、容積率小、占用菇棚面積大、成本高,極大地影響了蘑菇栽培的效益。玉米秸稈基質壓縮塊雙孢菇栽培模式的意義在于對秸稈栽培料進行大幅度壓縮,既節約了空間,又節約了搭建菇床的費用,還節省了人力,從而成倍增加了經濟效益。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玉米秸稈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質、0.5%~1%的脂肪、6.26%~6.74%的粗灰分、37.94%~39.10%的粗纖維、32.01%~32.38%的木質素[17-18]。食用菌能夠通過胞外酶作用降解木質素、纖維素,并將其轉化為蛋白質、多糖等,不僅大量降解了木質素、纖維素,為人類提供營養和多種藥用成分,而且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19]。雙孢菇是一種草腐菌,可充分利用秸稈中的半纖維素、纖維素、木質素等碳源[20-21]。石文權等[17]研究表明,雙孢菇是玉米秸稈適宜栽培的食用菌種類。
玉米秸稈75%,牛糞(干質量)18%,石灰2.5%,過磷酸鈣1%,玉米粉1%,復合肥0.5%,石膏2%。
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背風水泥地作為堆料場,同時還要有必需的擋風避雨設施。將曬至半干的玉米秸稈揉絲后直接堆料。4 月中旬(播種前1 個月左右)建堆。料堆要求寬1.3~1.5 m,高1.2~1.6 m,長度根據種植量決定。堆料時先在底部鋪一層20 cm 厚的玉米秸稈(以利料堆通風透氣),然后再均勻鋪一層干牛糞(糞層厚約5 cm),依次一層秸稈、一層牛糞堆積起來,最后以牛糞蓋頂。堆好后澆水浸透,以堆底剛剛滲出水為宜。在鋪料時每隔80 cm 插一根直徑8~10 cm、長度比料堆高的棍子,堆料澆水完畢后抽出木棍,形成通氣孔。建堆時還要注意料堆的四周邊緣要直,減少料堆上下部寬度的差距,使料堆內的溫度保持良好。料堆建成后,要用塑料布覆蓋增溫,并防止雨淋。
料堆內的溫度升至65~70 ℃時,3~4 d 后進行第1 次翻堆。具體操作方法為:將培養料扒開、抖松,把中間的培養料翻到外邊,并適當噴水,調節濕度,添加過磷酸鈣、石灰、復合肥、玉米粉、石膏,調整料堆內的pH 值為8。溫度再次升到65~70 ℃時,2~3 d 后進行第2 次翻堆。一般要翻堆3~4 次,達到料黃褐至棕褐色,松軟有彈性,手拉即斷,無臭,無氨味,含水量65%(手用力握料,指縫間有水珠浸出,但不能滴下),pH 值為8 的發酵標準為止。
菇棚經消毒處理后將培養料移入,上下抖拌混勻,待料溫降到28 ℃以下時,準備鋪料播種。操作流程:挖長10 m、寬1.5 m、深20 cm 的栽培畦,底部均勻撒一層石灰,利用梯形模具(下邊長50 cm、上邊長45 cm、高25 cm)于栽培畦內鋪料播種,首先底部鋪一層厚約3 cm 的發酵料,然后均勻撒一層菌種,依次一層發酵料一層菌種,最后用發酵料蓋頂,并用重物壓實(使脫去梯形模具后栽培塊緊實挺立)。各栽培塊間距10 cm,用直徑為1 cm 的木棒在栽培塊上打5 個孔,增加透氣性,同時用經過高錳酸鉀消毒的聚乙烯薄膜覆蓋栽培畦(圖1)。

在播種后2~3 d,要密閉整個菇棚,使菇棚溫度控制在28 ℃以下,濕度保持在65%~80%之間,溫度超過28 ℃時,要適當通風降溫;3 d后,要適當增加通風量,相對濕度控制在80%左右,當菇房干燥或溫度升高時,可向菇棚的墻壁、走道以及空中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和降低溫度。播后密閉菇棚,保濕為主,促菌種萌發;1 周后菌絲開始吃料時,可逐漸增大通風,保持料溫25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70%。
取肥沃的菜園土,經太陽曝曬12 h 后敲碎過篩,在過篩后的菜園土中加入2%的復合肥、2%的石灰,噴水均勻攪拌配成營養土(噴水量要使營養土手握成團、松開即散)。待菌絲基本發滿時,將配好的營養土平鋪于栽培塊上,厚度3~5 cm,并用營養土將栽培塊間隙填滿。
當覆土層內菌絲充分生長、并有少量菌絲在土粒邊扭結時,及時噴結菇水,每天2~3 次,要勤噴輕噴。此時控制菇棚溫度為22~28 ℃,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同時加大通風,促使土層中的菌絲扭結,經過3~4 d 即可有大量原基形成,當雙孢菇子實體菌蓋直徑達到1.5~6.0 cm,將顯現菌膜時即可采收。每批菇采收后及時將菇腳、死菇清理干凈,并用營養土將采后留下的空穴填平。
玉米秸稈基質壓縮塊栽培模式是一種將玉米秸稈發酵料高度壓縮的基質塊地栽模式。這種栽培模式的優點為:(1)克服了秸稈質地疏松、容積率小、占用菇棚面積大、成本高的缺陷。經過初步試驗,玉米秸稈基質壓縮塊體積約為鋪床栽培模式玉米秸稈的2/3 左右,也就是說可將菇棚利用率提高至原來的1.5 倍左右。(2)秸稈基質壓縮塊采用畦下栽培的模式,可以發揮地栽的優勢,如可降低菌料溫度、保持菌料濕度,從而達到減少噴水次數和通風次數、降低勞動力的目的。(3)利用秸稈壓縮塊地栽的降溫作用,還可在普通菇棚中進行雙孢菇的反季節栽培。夏季高溫季節屬蘑菇淡季,市場售價高,這種栽培模式對于蘑菇周年均衡上市,提高其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1]劉耀堂,李曉夢.我國農業秸稈的現狀與利用方法[J].北方環境,2011,23(7):150-155.
[2]單洪濤,吳躍明,劉建新.秸稈飼料化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飼料,2007(4):34-36.
[3]邊銀丙.我國秸稈資源狀況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影響[J].中國食用菌,2006,25(1):5-7.
[4]聶李明.論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7(8):47-49.
[5]王如芳,張吉旺,董樹亭,等.我國玉米主產區秸稈資源利用現狀及其效果[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6):1504-1510.
[6]陳冬冬,高旺盛,陳源泉.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生態效應和技術選擇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143-149.
[7]陳東水,蓋振東,陳燕琴,等.秸稈利用現狀及資源化利用方向[J].上海農業科技,2006(5):32-33.
[8]任鵬飛,劉巖,任海霞,等.秸稈栽培食用菌研究進展[J].食用菌學報,2010(增刊):39-43.
[9]鄭焱,吳君波,張玉紅.秸稈在食用菌栽培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2(2):264-265.
[10]朱華玲,班立桐,徐曉萍.利用食用菌生產循環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2):106-110.
[11]宋俊芬.采用秸稈栽培雙孢菇蘑菇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12]黃翠華.玉米秸稈栽培雞腿菇高產技術[J].農村科技開發,2002(12):15.
[13]郭亮,楊杰,韓曉芳,等.不同栽培方式對猴頭菇生長發育的影響[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3):278-280.
[14]楊薇,王宏軍,霍子華,等.玉米秸稈栽培雙孢菇技術[J].現代園藝,2011(16):19-21.
[15]王萍.雙孢菇玉米秸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7):152-153.
[16]張功,崢嶸,王瑞君.多菌種發酵秸稈飼料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0,15(6):175-177.
[17]石文權,雷萍,杜艷,等.玉米稈適宜栽培食用菌種類及關鍵技術[J].中國食用菌,2012,31(1):65-66.
[18]劉順德,王旭鵬,龍德英,等.寧夏不同產地玉米秸稈營養成分分析[J].農業科學研究,2011,32(4):35-37.
[19]段亞冰,陳洋洋,康業斌.F1菌株對玉米秸稈木質素和纖維素降解能力的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9(4):30-33.
[20]鄧勛.幾種食用菌菌株對稻草的生物降解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4.
[21]張樹庭,趙銘.四十年食用菌研究及開展的回顧與展望:生物轉化技術使木質纖維素廢料轉化為食用菌和食品補充劑[J].中國食用菌,2002,2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