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被工作壓力弄得身心俱疲,產生了逃避的念頭,而要放棄自己心愛的事業,一時之間還真讓我無法割舍。躊躇之中,恰逢中秋,便回家探親。
我的家鄉以生產金絲小棗而聞名,其中尤以無核棗最有名。老家的院子里,就有一顆無核棗樹。回到家時,正是棗兒紅透時節。院中棗樹果實累累,棗兒掩映在綠葉之中,本不顯眼,卻是紅了的身子露了先機。摘一個放在手里,稍稍用力便可將其掰成兩半,慢慢拉開,在陽光下便能看到金光閃閃的絲,“金絲小棗”的名稱由此而來。將其放進嘴里,脆生生、甜津津、酸滋滋,似一股清爽入喉,舒服到胃里,而核早已進化成為空心,吃起來無棗核硌牙之虞,讓人吃了一個,還想著下一個。
晚飯后,和父母沏一壺茶,在院落里共飲。落日的余暉照在東墻上,留著棗樹斑斑駁駁的痕跡。房內是女兒和她姨媽的歡笑聲,院外是相遇路人的問候,內容卻無法聽清了,只有秋風掠過棗樹葉兒的沙沙聲,在飲茶和談笑的間隙中,清晰地傳到耳中。
談笑之際,“啪”的一聲響,一顆棗子從樹上墜落下來,輕輕地在地上彈了幾下,又轉了幾圈,停留在離我不遠處的地上。我站起來,走到它面前,輕輕地將它拾起來。它多半紅的身子干干凈凈的,沒有一點灰塵。回到桌前,拿過一張餐巾紙,將它擦了擦,準備放到嘴里去。“風落的棗兒不會甜。”見我要吃,父親笑著說。“是嗎?我嘗嘗。”我半信半疑,咬了一半到嘴里。從牙齒接觸棗兒的一剎那,我便感覺到了不同,棗肉軟軟的,一點也不筋不脆,更沒有一點兒甜或酸的汁液冒出,嚼在嘴里如同爛棉絮,沒有一點滋味,卻又讓人說不出話來。
見我這樣,父親笑了,道:“這種棗,不會吸收養分,連風吹都禁不住,是不可能甜的。”
重回工作崗位,我的心安靜了許多。其實,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很多事,但能成就的事卻很少。許多的情況下,人們只滿足過經歷過,卻忘記了自己是否努力過、拼搏過,就如同那風落的棗兒,連風吹都經不起,成熟就更不可能。回家一趟,收獲頗多,而父親的那句“風落的棗兒不會甜”尤其令我銘記在心。
(編輯 月諾)